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获救者》后记:去地下放纵自己的幻想

(2013-06-18 12:04:30)
标签:

文化

分类: 小说

《获救者》后记:去地下放纵自己的幻想

去地下放纵自己的幻想

——长篇小说《获救者》后记


 王威廉

 

不止一次,打算将这部小说闭锁起来。倒不是因为失去了信心,而是一种敝帚自珍的微妙心情,阻挡着碰壁的诱惑。碰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文学处境的生动漫画,——自然,我说的是真正有品质的文学。

从没有想到,在衣食住行方面早已处处追求品质的大多中国人,在精神生活上却粗劣得令人难以置信。每当在地铁上、公车上看到那些拿着手机阅读的人群,我总是忍不住偷偷去看看那一小方屏幕上显示的汉字,无非都是掺了几吨口水进去的网络流行小说。但我深知,那样的阅读就算是与文学的亲密接触了,那些人都算是不错的阅读者了。我甚至应该歌颂他们——是他们还保持着对文字艺术的兴趣。的确如此,因为许多和我很好的朋友已经不再阅读了。网页的新闻标题、微博、短信、群上的段子,便是很多人阅读的全部了。作为一个痴迷文字的人,心中总感到悲凉。

这真的是一种文化的悲剧吗?我思索着,觉得情况愈发复杂。这不止是悲剧的全部,这只是悲剧的左脸。悲剧的右脸是,我看到了太多想方设法尽力讨好读者的文字。它们或成为电视剧的速效救心丸,或成为不谙世事的少年人在青春期的内心祛痘产品。当然,这些都有存在的价值与必有,但它们坐上商业的航空母舰成为“产业”的时候,追求内心品质的文学正在被挤压进一小块自留地里。在逼仄的领地里尽管依然会有长得很葳蕤的部分,但毕竟是在夹缝中自生自灭了,显然,这是一场阵地战的失败。更痛心的是,即使在这被抛弃的自留地里,许多家长理短的诉说、情节婉转的叙述,其实也是与文学关系不大的故事而已,我们往往会只顾了眼前的欲望,而忘记了理想。大家——包括作者、读者、我自己——走得很累,很笨,姿势很不优雅,一不小心就匍匐在了地面上。我们似乎对距离地面一米五以下的空间格外有兴趣,大家在这里可以弯腰、低头、坐着、躺着,聊得很开心,但很少有人站起来。什么?你还要跳起来?还要飞翔?这是现实主义,制造现实的主义,Made in China。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掉到这里,也会被长期关在鸡笼中的。

那么,只有往下走,挖开地皮,往泥淖的深处走。

这部小说《获救者》记录的就是一次地下世界的历险。我在写的时候,那种感觉像极了爬山。前半部分吃力地迈向顶峰,后半部分如瀑布沿山势倾泻而下,也许这就是它的内在结构吧。

三个年轻人,在盛夏的阳光中误入地下。他们发现了一个全部由残疾人组成的国度——塔哈。随着主人公介入这个国家的具体事务,它的黑暗秘密逐渐浮出水面。他们的“地下”与我们的“地上”依附而生,他们的“残缺”与我们的“健全”也绝非泾渭分明。在这场历险中,主人公也经历着对自己的内省与反思,并最终获得了自己寻找的幸福。

这部小说既不是乌托邦的,也不是反乌托邦的,更不是《镜花缘》式的猎奇。也许,它侧重于剖析权力普遍化与神圣化自身的那种欲望。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幽黯的神秘不复存在,我们能否接受一个丧失了魅惑的权力体制?

《获救者》这部小说有着荒诞的外壳,与堂吉诃德那身破烂不堪的生锈铠甲毫无二致。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比喻,而是我写作此书时的真实心态。我不再惦念着荆棘与栅栏的威胁,即使对道路本身也不再执着,只是像孩子似的大着胆子放纵了自己的想象力,努力要写出一部“幻想小说”。堂吉诃德伪装成了最时髦的骑士模样,我也在自己的笔端伪装了一种最流行的样式,正如你可以把这些文字说成是“玄幻”的,我觉得这两个汉字倒是美妙异常,“玄”即天地间的哲思,“幻”即人心中璀璨的梦想,它们的结合正是我所倾心文学之魂:思想与想象力应当永远被置放在文学的核心,这是我一直坚信的写作准则。不过,要明白文学独有的思想与想象力是怎么回事,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总而言之,我愿意成为一具形容古怪的特洛伊木马。

我想谈谈这部小说的人称问题。在我写作的初期,我特别钟情于人称“你”的使用,有人说“你”有一种代入感,有人说“你”有一种命令感,也就是存在着一种作者对读者的权力关系……这些看法各有道理,其实我所偏爱的是那种交流的抚慰感。如果不是出于无可安置的孤独之痛,也许我不会选择写作的苦役。让文字带些文采,在玩伴中虚荣一下,这样的心态早在中学时代就已发酵并死亡。文学的理想竟是以自身的痛切为滋养一天天绚烂起来的,因此我有时是在向你倾诉了。当我写到“你”的时候,正是在和你聊天,我们一同想象了某种极端处境下你和我发现了什么、可以怎么去面对以及可以做到的程度。

这部小说的初稿写于五年前,那时我二十五岁。我在不同的地方,都表述过二十五岁对一个作家的意义,这意味着他获得了一种适当的历史感。这是我二十岁的时候,阅读大诗人T.S.艾略特时牢记的观念,并对当时还显得略微遥远的二十五岁想象了一番。惭愧的是,当二十五岁到来的时候,我依然是仓皇失措的,也许五年的光阴带来了一点积淀,却也带来了与日俱增的焦虑。为了抗拒这种焦虑,我坐下来,开始写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竟然有那么多的话想说,这超出了自己的预计,那种机关枪样的急切讲述像是原始人看到了月球表面一般,每一个细节都是奇迹的化身。

转眼间,而立之年已到,也许真的有了一点历史感吧。不过对许多结论的疑虑在日益加深,心灵的底层竟然已有了点点锈迹。每日里鼓起勇气去生活,相信自己一以贯之的是:骨子里的坚持和理想主义的本能依然牢靠,一起支撑着生命的追求。我常常固执地想,成就一名作家要比成就一部作品难得多,却也重要得多。作家,是人生最大的作品。索尔仁尼琴有句豪言壮语,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作家即是一个政府。”虽然我们都知道,作家常常如鸡蛋碰撞着铁壁,呈现出一片惨不忍睹的支离破碎,但是,我总怀着这样的信仰:一个人的砝码在历史的天平上往往平衡了一个时代。

关键是要勇气去创造。

那就是罗曼·罗兰所表达的:创造就是消灭死。


                                                      20121115


卓越购买 (太优惠了!)

当当购买


 

 《获救者》目录

第1章 序幕
第2章 像但丁一样
第3章 这是塔哈
第4章 禁忌
第5章 净化中心
第6章 特殊的惩罚
第7章 首席理论家
第8章 统治学
第9章 实验品
第10章 觐见
第11章 与领袖的交谈
第12章 特殊任务
第13章 副团长
第14章 黑暗的秘密
第15章 热爱“自由”的团长
第16章 暴乱及其悲剧
第17章 平叛的方法
第18章 萧墙之乱
第19章 
第20章 尾声
后记:去地下放纵自己的幻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