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2013年第1期目录及导读

标签:
文化 |
分类: 他评 |
山花2013年第1期(总第518期)目录
小说苑
谢友鄞→
马炜→
汪淏→
文本内外
王威廉→
李德南→
开端季
唐棣→
散文随笔
鲍尔吉·原野→
刘自力→
吴佳骏→
周蓬桦→
诗人自选
西川→
安琪→
批评立场
何同彬→
大视野
王岳川→
视觉人文
朱朱→
朱朱→
向京
《山花》2013年第1期导读
白地
谢 友鄞的《想山》是对一段苍茫的浮世生活的呈现。马戈矿业学院毕业后到辽西群山的矿区做技术员,与矿工牛老杂及卖水姑娘亦婷相识相熟,最后是免不了的离别, 其间丰蕴的情味并非始乱终弃的感伤,甚至可以说几乎没什么故事但却有一种故友相逢般的放松,阅读中的某一阶段好像让人回到了80年代的作品。这也再次印证 了小说并非仅仅是故事。叙事技巧的精致可以学,生活的感觉却只能来自生活。
一 对青年男女的即兴之爱导致的计划外怀孕把漏斗乡的计生员杨西西逐渐推到了情与理的潮头,逼着他去思考鲜活的生命与冷冰冰的政策之间的取舍,最终使他从一个 追逐者变成了一个逃离者。这是马炜的《追逐》中讲述的故事。也许说不上深刻,作者也没有刻意去推进抽象的思辨,但还是触及到了具体生活情景中的一种尴尬。 而汪淏的《叙事的艺术》乍一看,有点像论文的题目,让人以为这是一个关于叙事的元叙述,细细读来,却是发生在两个写作者之间的世俗情感故事,故事在男主人 公的回忆中,逐渐从纯粹的美好体验过渡到生活的黯淡,善于叙事的小说家几乎被生活的叙事缠绕住了,轻微的狼狈感说明了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俗人。王威廉的小 说以对现代人的存在困境的思考而给人一种异样的感受,《胶囊旅馆》延续着这一主题,并通过幽闭的空间(想想标题呈现的意象)及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把叙事推 向极致,叙事方式虽然不像陈希我一样极端,但这种持续的思考总是让我们返回自己的生命内部,对生命的存在进行本体性的追问,即使不免于虚无,但也让我们感 受到自己的存在。有关他作品呈现的内涵,李德南《王威廉:现代性的省思者》有更深入的探讨。
本 期的散文随笔中,鲍尔吉·原野的《我们的天空》和周蓬桦的《河流:闪光的预言》表面看起来很不相同,但其实都在表达现代人对渐渐消逝的自然的依恋的感情, 她所给予人们的柔软的力量,不过虽然都有对自然风景的呈现,但却不是回到自然的“肉身”,而更多一种抽象的抒情,有一种高蹈的气质。刘自力的《我的父亲母 亲》语言朴素,其中表达的愧疚更是一种对人世复杂性的理解。
西川虽在90年代就已从早期的圆润精致走向驳杂,产生了《近景和远景》、《致敬》等作品,但就整体而言仍是内敛而充满弹性的。而现在我们读到的《鉴史十四章》更让人感到惊讶,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咏史,不是感慨而是陈述甚至是说明,高度散文化的句法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肌理,其中《再题范宽<溪山行旅图>》更是如画作本身一样绵密细致,呈现出紧密而丰富的质感,这也是与古人精神意趣的融汇;而《观世音菩萨木像赞》则有着民谣般的轻盈流畅,体现出作者风格的多样化。安琪的《论庄周梦蝶》看起来是古典的,实际却是对现实的紧张焦虑的思考,语言上则是高雅与粗俗并置,思想的与世俗的扭结,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张力。
何同彬《大时代的死亡与再生》对中国90年代以来的精神困境进行了思考,既对思想的浮躁进行了批判,也强调拨开语言与观念的迷雾,从混沌中获得再生的希望。王岳川《国学价值与精神生态的重建》作为演讲,语言上还带有即兴的色彩,但仍一如既往体现了近年作者反复提倡的传统精神对现代世界的价值,亦即对当下精神生态的建设性作用,相信对这个激进时代的精神热病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