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月14日至16日(“攘外必先安内”其来有自)

(2006-08-16 20:30:16)
分类: 日志
15日下午上班,收书一种。
16日为不锈钢防护网生锈事,找工商和老板理论,后来厂家也来人了,答应本周给一结果。
续读《晚明史》。突然发现,现代史上被人弄得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内”理论其来有自,流民武装最有力的敌人杨嗣昌即其倡导者,他指出,荡寇(指造反武装)与安边(满州铁骑)已经无法两全,“必安内方可攘外”。樊树志先生说:“安内与攘外,其实这是一个传统话题”,可惜他在注中仅溯及张居正,“远的且不说,万历朝的政治家张居正也曾说‘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见《张文忠公集》”。樊先生并且评论说:必须首先解决内忧才能排除外患,这是当时不少有识之士的共同看法。又云:今天的人们如果摒弃这个话题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设身处地从明朝的视角观察时局,那么不得不承认,杨嗣昌所阐述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实在是当时唯一可取的选择。但执行这种方针在夷夏之辨甚严的那个时代,却会有重重掣肘,因为在持传统伦理观的士人看来,与外族讲和,实在是辱没祖宗、有损天朝尊严的。明季末造,明、清双方本来一度都有罢兵言和的意思,但就是因为言官浮嚣,以致连堂堂天子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依违于安边与荡寇之间,结果寇未平,边亦未靖,身死而国灭。教训可谓惨痛。不料这一悲剧后来在中国又重演了一次。而且斯时的很多知识分子又俨然是明季那些仿佛仅凭一腔忠义便能御敌的言官。
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中国的历史循环反复,往往若是。
杨嗣昌因为姚氏一部《李自成》,弄得极为不堪,其人实为明末一干才。岳麓书社新近出版了全两册的《杨嗣昌集》,当购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