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城文化的歌吟人与批判者

(2006-06-29 20:46:31)
分类: 杂文、时评

 小城文化的歌吟人与批判者

------读范一直地方文化随笔集《酱香杂记》

 

 

这本书和我相遇真是一种缘份,因为我刚刚从一个江南的小县城移居到一个号称要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城市中,刚刚对当初义无反顾的选择萌生丝丝悔意,也刚刚于奔竞的生活中开始怀念当年的优游卒岁,所以这本以小城文化为专题的《酱香杂记》一下子就把我打动了。小城让人萦怀的究竟是什么呢?一是生态之美,二是从容的生活节奏,这原本是中国几乎所有小城的特点,尽管在工业化狂潮的裹挟下,这一特点在许多地方日渐式微,但范一直的书告诉我们,安吉却始终坚守了下来。尤其难得的是,安吉还占了第三条,这就是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的小县城中奉献出像吴昌硕这样顶级人物的有多少呢?即使有,先贤的流风遗韵也很难如安吉这样传之久远。像这样的“三美俱”,当下能够享有的人是并不多的,而在有福气享有者中,能够像范一直先生这般,静心观照、从容含玩,则更是少之又少了。

这本书中的每个小辑里几乎都有我喜欢的文字。“西茗散墨”、“竹海清韵”中的《“竹文化”和“安吉精神”》,《“做勿出”和“有所不为”》,《林业代表文明》,《安吉有白茶,香满万人家》,这几篇既是安吉的“风物谈”,也是安吉人的精神画像。谈风物涉笔成趣,不论是安吉的竹,还是安吉的茶和塔,还是安吉人响亮提出的“林业代表文明”,都让我这个外地人艳羡不置;而安吉人的精神,范一直遗貌取神,拈出一句“做勿出”的地方方言,略作点染,安吉人的个性尽在其中矣。“小城留痕”一辑从小处落笔,谈吃,谈书,谈洗浴,真是娓娓而谈听者忘倦。作者是否曾从知堂小品文吸取营养,笔者不敢遽然断定,作者的文字是否修炼到了知堂那样的境界也并不重要,最要害的问题在于,一个红尘中人,还能否有一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素心,如果有,自然能够从平常日用中赏玩生活之艺术,也就是知堂曾说的,“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乡贤存档“一辑中关于吴昌硕的自是重点,吴氏本就是安吉最好的名片,但我个人更喜欢作者关于现当代安吉文化人的文字,因为吴昌硕毕竟已成历史,而近现代文化人的存在和影响则是一个地方有无文化传承的最好证明,所以,范一直先生笔下的安吉当代名宿、诗人郑德涵的文章就让我低徊不已了,……

说范一直是小城文化的歌吟人,读过此书的想必都会同意。但范一直同时还是小城文化的批判者。生于斯长于斯心系于斯,而在赏玩之同时,还能冷静审视,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小县城批判》是一篇大文字,“大”就大在“清醒”,作者概括的几种“小县城思维”的特征,如“自以为是和自以为不是”,“大城市里有的,我们也尽量不要拉下”,让我这个从小县城走出的人不能不直冒冷汗,也不能不最终会心一笑,无他,其穴位点得太准了,痛感、快感兼而生之。

聆听深情的歌吟和清醒的批判,我辈觉得,小城大宜人居,小城文化大有可为。我们也许还会经由此书而想到一些更为宏大的命题,比如中国究竟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否只有强调发展大都市等等。据笔者愚见,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一味依赖大都市辐射功能的工业化之路既不现实,也蕴涵着社会风险,同时也不契合中国的传统,中国人安顿心灵的地方从来都是在小城……

(刊《联谊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6月29日收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