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抵制日货的目的是什么?
抵制日货的目的不是不用日货,而是通过抵制日货表达对日本侵占钓鱼岛的不满,向日本社会、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表达中国人捍卫领土的决心。抵制日货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取消对日旅游、加大对日农产品的检疫都是其中的手段。
从目前来看,以抵制日货为代表的一系列民意表达收到了实际的效果。日本政府认识到了事件的严重性,民间也发出不同的反思声音;也促使中国政府表达了强硬立场,做出一系列反制举措;以美国和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钓鱼岛表达了关切。
我相信,正是中国民众众多而强烈的民意表达,才促成了以上有利于中国的结果。试想,如果没有中国民众的抗议,日本政府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吗?中国政府能硬起来吗?国际社会会表示关切和向日本施压吗?我相信不能,至少会比现在弱。
那结果会是什么呢?结果是日本政府没有意识到问题和严重性,他们就会加快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一步步被日本实际占有;结果还有,中国民众不向本国政府施压,中国政府也不一定能采取强硬的措施,有了民众的民意表达,一方面中国政府有了强硬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也推动政府必须强硬起来;结果还有以美国和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默认日本的做为,把钓鱼岛看成是日本的领土。
如果日本对钓鱼岛的占有中国民众没有反应,南海会怎么样?国际社会会不会认可以后中国对海洋主权的要求?中国的战略空间还要不要?
不能把抵制日货仅仅看成是抵制日货,也不能把抵制日货与经济利益和产品属性进行不对等的联想。经济利益从来都要服从于国家民族利益,有害于国家民族利益的经济利益是不能要的;产品属性也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产品属性,它的背后是为某些国家团体利益服务的,否则就会陷入“见刀不见人”的局部视野。抵制日货的目的不是抵制日货本身,而是抵制日货背后的人,从而达到保卫国土、保卫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空间的目的。我们为什么不抵制德国货?抵制日货只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决不是目的,一定要跳出问题看问题,不要局部的、片面的、细节化的看问题,甚至做不同类别的对比。那样就会得出与事件本质无关的错误结论。比如,得出我们民众狭隘抵制比自己优秀的产品的结论,那我们为什么不抵制德国的优秀产品呢?还比如,好的产品就不应该抵制这样纯经济学领域的结论,如果这样,各国的贸易保护都应该取消了。经济还要为国家民族利益服务的。还有,产品优秀人就是好人这样的错误结论。不再一一列举。
抵制日货决不是抵制优秀的技术、管理和优秀的文化,相反,我们还要学习和超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理我们都懂。有些人把抵制日货与义和团时期的不用洋货相提并论,这是完全错误的,那时是为了不用而不用,现在是为了抵制背后的势力而不用,这已经是两个概念。抵制日货决不等同于不用好东西、不接受先进技术、不接受先进文化。相反,我们更要学习好的文化、好的思想、好的技术、好的管理。科技强国,实业兴国,忠诚报国,拿出实际行动爱国。
问题二:抵制日货有用吗?
抵制日货无用论也是一个较为流行的观点,主要依据是认为抵制日货并不能削弱日本经济。我们从两种情况来分析。
第一种情况不能削弱日本经济。即便不能削弱日本经济,通过我们对日货的抵制是不是体现了我们的民意?是不是影响到了日本、中国和国际社会对钓鱼岛的关注和态度,是不是从客观上保护了钓鱼岛,保护了我们的国家利益,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抵制日货即便不能削弱日本经济仍然达到我们的抵制的目的,所是抵制日货是有用的。
第二种情况能削弱日本经济。抵制日货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日本经济,我想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比如我们取消去日旅游,增加对日本产品的检疫,减少对日货的消费。政府不能明目张胆的去做这些事,否则会违反相关贸易规则,但我们民间完全可以这样做。有人会说这样会增加我们的成本,比如不去日本旅游就享受不到日本风光了,增加对日本产品的检疫就吃不到日本好的农产品了,减少对日货的消费就可能付出更大的成本。我想说的是,如果想让敌人(对手)付出代价,自己又什么都不损失是很难做到的,既然要爱国,就要付出一些东西,个人付出这些东西,我们整个国家民族会得到更多,反馈到个人身上得到的也会更多。这个道理,我想都能懂。
问题三:抵制日货中国损失更大吗?
据一些媒体报道,从数据上来讲,抵制日货中国损失会比日本小。这些数据即便是真实的,参考意义也不大。经济利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去衡量,比如中国砍日本一刀,日本砍中国一刀,同样是一刀,中国砍的是日本的脖子,而日本砍是中国的腿,同样是一刀,那个重要?
日本的经济主要是外向型,进出口占整个经济比重大,日本地理面积小、资源少、战略空间小,进出口线路容易受到中国控制,所以日本必然会走外向型扩展之路,日本的经济对外依存度要远超中国。如果发生贸易战,日本受制约的程度要远超中国。
从中日两国来看,首先,中国的市场是日本企业难以割舍的,因为目前世界上这么大的市场只有中国一个,别的没有了,日本企业别无选择,也难以割舍。其次,日本进口资源离不开中国,经马六甲海峡和中国南海的线路会被中国切断,石油等能源会受到威胁,稀土等稀有资源会被掐断,日本也别无选择。而中国需要的技术满世界都有,汽车、电子产品不仅可以别国造,也能中国造。中国的选择比日本的空间大。
日本对外的依存度和对中国的依存度决定,在中国强大的情况下,日本会更受伤。
问题四:抵制日货技术上不可行吗?
以李大眼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每个电子产品都有日本造,你抵制得了吗?如果抵制,手机都别用了,电视都别看了,汽车也别开了,因为它们的零件都或多或少有日本制造,所以抵制日货在技术上行不通。其实这是个误导,就象人都是要死的,技术上无法克服,生病了就不要看医生了。
我们抵制日货可以分为以下层次。
第一个层次:抵制日本的品牌。不论零部件是不是日本造,只要品牌是日本的,我们就抵制。在同等条件下不选择日本品牌。或者有替代品的时候,就不选择日本品牌。
第二个层次:抵制日本的主要零部件。比如汽车中的日本发动机,我们可以向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购买或合作。尽可能少用日本造。
第三个层次:抵制日本的一般产品。市场上的一般产品只要是日本造就尽可能用另的替代品。
如果必须用日本产品,别无选择的话,那就只好购买了。同时,我们应该加强研发,早日摆脱对日本这些产品的依赖。减少日本制约中国的牌张。
象李大眼所说无法全部抵制,就不去抵完全是被自己尿憋死的想法。全部抵制不了,就不会分步抵制,中国人不会笨到这种地步。所以说,从技术上来讲抵制日货完全可行。
问题五:日本还会向中国发动战争吗?
一些人认为日本不可能再对中国发动根本不可能,担心战争是杞人忧天,言过其实。我只能说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反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这种可能性在增加。
二战结束,虽然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了,但日本民众特别是日本国军势力并没有认为他们战败了,他们仍然认为日本应该建立东亚共荣圈,把整个东亚纳入到日本的统治范围。大和民族之外的东亚各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杀掉这些劣等民族可以保持人类种族(大各民族)的纯洁性和优越性,劣等民族应该为优等民族做苦力和服务。所以,他们在杀人的时候根本没有一点怜悯之心,他们认为是在为人类除害,奴役别的民族更是理所当然。那些在战争中死掉的人没有什么可惜的,不值得他们道歉,也不值得他们赔偿。反而是在战争中死去的日本人值得他们敬仰,值得他们祭奠,因为他们认为死的人都是他们的英雄,他们为大和民族统治其它民族和纯粹人类种族付出了生命,这种牺牲精神也是大和民族优越性的另一体现。这种可怕的思想一直在日本人骨子里,从来没有被清除过。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心里并没有接受,他们认为国军主义和种族主义没有错,错的是他们的天皇不应该宣布战败。战败后,国际局势发生逆转,美国为了对付苏联和中国,大力扶植日本,使日本人逃脱了战败应该承受的惩罚。
本土没有受到大的摧毁,战后又没有受到严厉惩罚。使日本人没有机会真正反省国军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错误。我们看到日本的很多首相都要去参拜神社,一些中国人认为这是日本首相的个人行为,这就大错特错了。日本的主流民意是没有反省的,是支持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首相不去参拜,就得不到主流民意的支持,日本的政治家当然懂这个道理。所以,中国人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日本首相参拜代表的决不是个人或少数人,而是日本大众的主流民意。一旦日本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上台,发动可怕的战争在日本非常有民意基础。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上下感受到了中国的威胁,重返亚洲遏制中国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扶植日本对抗中国就变得顺其自然。而日本也急需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特别是发展军事力量。双方一拍即合。
当日本的军事力量达到一定水平,美国对付中国又力不从心的时候,美国难免会把日本放出来和中国抗衡,这个时候,日本军国主义上台发动对华的战争也就成为一种可能。中国再次受到日本国军主义和种族主义危害的也就成为可能。让日本与中国发生摩擦,最符合美国的利益。一方面可以牵扯中国的大量精力,更一方面美国可以从中渔利。美国就可以不战而屈中国之兵。中国能做的就是不能让日本这个国家再做坐大坐强,让这个棋子的威力变小,美国就无法再用这个棋子了,美国与中国的对抗就不得不多些忌惮。
一些国人认识不到日本问题的严重性,不分敌友,对敌人和竞争对手也爱心泛滥,殊不知日本强大了,中国就麻烦了。世界上只有一块馒头,有很多国家要吃。你可是说你不吃,让给别人吃,把自己饿死,但你代表的不是你一个人,是一个国家,你饿死的不仅你自己,饿死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你还会让这个馒头吗?你还会对抢这块满头的敌人爱心泛滥吗?这个馒头就是国家民族强大的空间。当中国有空间的时候,日本就没有空间,当日本有空间的时候,中国就没有空间。
一山不容二虎,这是不变的自然法则,一个地区容不下两个强国,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相。回顾人类历史,没有两个毗邻大国可以并存的,他们的利益必然出现交集。西班牙打败葡萄牙,才有国两的友爱,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才有两国的友爱,美国打败日不落帝国英国,才有美英的友爱,美国打败苏联的挑战,世界才终于得到暂时的和平。
两个大国并存的新模式出现在欧洲的德法之间,经过几百年的战争两个国家终于明白,谁也统治不了谁,谁也打败不了谁。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他们有了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美国和饿罗斯,欧洲一体化诞生才成为可能。中日友好的前题是利益共同化,没有共同的利益,就不会有中日的友好。从目前来看,中日一体化不具备条件,一是中日两国民怨太深,主要是日本民众缺乏对历史的认识,不愿意放弃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可以说看不起中国人,只有中国人超过日本了,甚至是好好的揍它一顿,日本才可能看起中国人,才有合作的可能。所以说,两国没有一体化的内在吸引力。二是日本的安全靠美国的保障,而中国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中日一体化没有好的外部环境,美国是不会让中日好下去的。
综上:中日两国交恶的可能性大于交好的可能性,战争并非不可能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