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幅上的向日葵

(2021-08-02 11:42:36)
标签:

梵高、高更、向日葵

巴黎

阿尔

杂谈

分类: 百读心藏

艺术家没有个性思想很难尖锐犀利,就很难有不同凡俗的杰作。对于艺术家而言,自己的个性自然不必过于深深包裹。

就普遍性格而言东西方似乎有较大差异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总结,不代表全部。由此也可以说明,情感表达的方式,有时就截然不同。

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遇时,结下了一生深厚的友谊,后人对此有至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当时李白已经44岁,完成了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享有极高的声誉;而杜甫只有33岁,在诗坛上还只能算是初露头角,但二人都敏感地看到到了对方在诗歌天空中耀眼的星光。发自内心地欣赏,使二人的友谊内敛而长久。

而在美术界,梵高与高更两位艺术大师的友谊虽也缘起于欣赏,却是既尖锐,又有着一般人所没有的极度敏感。

梵高与高更相遇在一个文明的时期,那是我们现在还在用熠熠的眼光不断审视的黄金时代

那是1887年的巴黎。梵高与高更在这里一见如故

那时,高更39岁,梵高34岁,一个小于李白,一个大于杜甫。虽是年龄处在与李白和杜甫相仿的阶段,与李白和杜甫诗歌往来,彼此思念、不断交流不同,梵高与高更后来则是经历了情书、同居、争吵、癫狂、分手、绝交、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一番折腾的,或许命中注定,他们只能一边拥抱一边伤害。

一年,梵高则刚刚与妓女西恩分开,受折磨于恋情的失败,导致所有的宗教狂热与爱的梦想都随之幻灭,孤独的来到巴黎投靠弟弟。高更正值生活受到阻力,精神受到打击,无法照顾亲人,时常自责,绝望,以至于想过结束生命之时。两个处于绝望的生命低谷,却在黄金时代的巴黎相遇了。能够认识高更,直到死,梵高都认为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同样孑然一身,同样颓废无所,同样除了创作的热情和艺术的创作力之外,本身一无所有,这样的相识,无疑使梵高与高更相互在绝望中看到了自己。

1888年,梵高和高更相识的第二年,为迎接在布列塔尼贫病交加的高更来到法国南部那个美丽的小城阿尔,自身缺爱而又急于想照顾高更的梵高每天都处在高度的亢奋当中极了一个可爱热情的小天使。“我有把握把我的作品给高更看。”抱着这个念头,梵高爆发出了惊人的创作力,麦田、杏树鸢尾花果园吊桥舞厅和咖啡馆等,目力所及一切美景,都被梵高绘制在了自己的画幅里。创作了《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文森特在阿尔的房子(黄房子)》等杰作。

梵高是如此热爱阿尔火热太阳,他常常望着天,一坐就是数小时。人们随着他的目光,所见不过是平淡无奇的蓝天。但在他的眼里,那是“灿然的青玉与蓝玉嵌成的天空,地狱一般的热灼而腐烂的天空,熔金喷出一般的天空,其中悬着火轮一般的旭日”。这样的灼烧感,正求之不得

等待中,梵高给高更寄去了自己的自画像,很快,高更也将自己的自画像寄了过来。一来一往中,两个人的创作碰撞出了巨大火花,两个人的创作力一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状态。

梵高甚至为高更画了《向日葵》,他要把这南方阳光下的盛艳之花,做为最热烈的迎接礼物。冶艳,热烈,旺盛,炽热,这是梵高生命的颜色,他甚至愿意把这燃烧自己的力量,无所保留地献给高更。

因为只有缺爱的人,才会在长久的生命中不断地寻找温暖。我相信,梵高渴望精神交互的幸福

1028日,高更来了。一下火车,咖啡店老板立刻就认出了他。因为梵高早就拿着高更的画像到处宣传了,以至于他人还未到,却已经成为了镇子上的名人。

见了梵高为自己画的向日葵,高更画了幅《正在画向日葵的梵高》。后来高更回忆,刚到阿尔的时候,自己从来没有对梵高说过自己的真实想法,无论是艺术的不认同,还是生活的看不惯,他都是不动声色地迁就着梵高不谙世事的热情。此时的梵高,却完全沉浸在自己编织的高更惺惺相惜的梦境中,以为终于找到了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活。

日夜相处,截然不同又同样充满个性的两人,自然会产生无法缓和的摩擦,这对世外桃源的艺术眷侣,注定是要分裂的。

此时高更已产生了无尽的恐惧,太多的恐惧,恰恰就来自于梵高的激情。那不是普通人能够迸发出来的激情,躁郁不安的情绪,更像是病态的

12间,高更写了一封信给画家贝纳,谈到自己与梵高的巨大冲突:“整体来说,我跟梵高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特别是绘画上,梵高赞美杜米埃、杜比尼、辛燕和伟大的卢索,所有我不能忍受的家伙。而我喜爱的安格尔、拉斐尔、德加,他都厌恶。我跟他说:老友,你对!只是为了获得暂时平静。他喜欢我的画,但是我一开始画画,他就东批评西批评。他是浪漫的,我却可能更要素朴。”

高更几次提出要走,让梵高仿佛受到重创般难以接受。梵高拼命想把高更留下来,恳求、哄骗、咒骂、威胁甚至哭泣,似乎自己整个生命的意义,都在于高更的存在。

一切违背常人的生存方式,都是痛苦的梵高的焦虑,狂想,热情,愤怒,激情,以及所有的一切,高更其实是读不懂的。

失去理性的思维,远胜于沙漠里的狂风。

就是在这样一个绝望的夜晚,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清晨回看到浑身是血的梵高,高更再也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给梵高弟弟写信要他来照顾之后,决然选择了离开。

从那以后,梵高开始近乎疯狂地创作。最后一年的创作,仿佛是在用全部的生命拥抱大地、麦田、阳光、草野、天上的云、风、鸟声或星空。在梵高的眼里,这一切都已是简单的风景这一切都有着无限的看他的《星空》,我曾想似乎也懂中国的太极图,甚至是参透了星空物理学知识。其实他只是和我们观看的角度不同,完全把那片星空当做是一种生命形态罢了。据称,最后一年里,他画了200幅画,还写了无数封涵义深刻的信。现在看来,即使将他的画一并抹杀,单凭这些信也足以奠定他在艺术上的崇高地位。

我想此时,梵高掏空自己放手创作的快感一定很强烈,用生命淬炼出来的画作尽管无比美丽,伴随着精神崩溃的末日到来的艺术巅峰。

然后梵高来到了麦田里。七月,正是麦田最美丽的季节,翻飞的麦田,在他的画笔下,变成一块一块褐黄色相互挤压的笔触,使无形的力量在画面上爆发了冲突。梵高快速地好似夏天的乌云马上就要来了,他疯狂的把颜料摔在画布上,再不去做任何多余的动作,最简单的呈现,也许就是他内心最直接的表白。然后,在奥维的麦田里,他举起了枪。

多数人眼中冷血无情的高更,却在斯人已逝八载,自己50岁那一年,请巴黎的朋友给自己寄去了向日葵籽,栽在自家花园里,并且画了一系列向日葵。可以看出这是高更用向日葵对自己故去的老友深表敬意祭奠。在南方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大约也只有这永不褪色的向日葵,才能留住曾经辜负的热情和回忆。

梵高对高更的向往,是他发自内心欣赏高更的作品,说他的画作“极其富有诗意”。梵高的热情,灼伤了高更,使得高更迫不及待地逃离,但梵高的热情还是温暖了高更的后半生。只能说,两个个性强烈的艺术家,本就不该捆绑在一起。过度燃烧生命,注定会更快地如篝火般熄灭。

画幅上的向日葵,远无太阳之下明艳,却才是所绘之人心目中的本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武夷山水帘洞
后一篇:师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