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峰”

标签:
泰山月观峰丈人峰青城山东岳 |
分类: 人在旅途 |

这当间,路有巨石陡立,如刀削斧劈,借着月光,约莫见石上竖刻“文人峰”三字。时在北京读书,还为学生的我俩自然崇敬文人,遂请路过游客,帮我俩留影存念。
自玉皇顶观日出而回,又路过此地,天已大亮,始见此石全貌。见石上文字,乃为“丈人峰”,不由相视而笑。
细观此石,已不似夜间高大,其形状好像老翁伛偻着背,附近又有数块稍小之石,此时有导游在旁介绍,此为“老翁弄孙”之称。
在先秦古籍中,“丈人”一般是对老人的尊称。一直到了唐代,其义才慢慢缩小,进而专指妻之父了。
《酉阳杂俎》载,开元四年,唐明皇欲往泰山封禅,派丞相张说为封禅使。封禅靡费巨大,张说心有打算,带上了女婿郑镒。封禅后,随行官员皆晋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小吏,经张说运作,连升四级。宴会上唐明皇见郑镒身着五品官服,奇怪而问。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幡卓在旁一语双关道:“此乃泰山之力也。”一时在宫廷内外传为笑谈。
此后,人们便把祭坛旁边高大的石峰唤作“丈人峰”,遂把丈人称为“泰山”,因泰山又称“东岳”,故又将丈人称之为“岳父”,沿袭至今。
二十余年后,我登青城山,此山及主峰,亦有相同之称。杜甫登泰山,有《望岳》一诗,名满天下。写这首诗时,杜甫24岁,时间在开元24年,离唐明皇封禅泰山已20年。想必是到过丈人峰的,却未见有诗提及丈人峰。又过了36年,居成都的60岁的杜甫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修建了浣花草堂,之后,也显出了文人本性,开始在成都周边云游,心中甚是钟爱青城山。倒是登青城山时,有《丈人山》诗,云:“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青城山又名为丈人山。这种说法是牵强的。我相信此称应始于唐时,南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中记载:“三十里至青城,……夜宿丈人峰下,五峰峻峙如屏。……丈人自唐以来号五岳丈人。”可证。
泰山丈人峰一侧,有乾隆帝诗刻,持不同观点,“丈人五岳自青城,岱顶何来假借名。却是世人知此惯,谁因杜老句详评。”他倒是欲对这些传说作出印证。
清屈大钧《哭华姜一百首》其六有句,“一自丈夫毛女合,华山今有丈人峰”,纯为诗中语,我去过华山,西岳原无此峰。但每读明末清初诗人陈子升《山枝》中句“何幸丈人峰顶坐,碧笙吹罢对弹棋”,不由莞尔一笑,这种洒脱,倒也蛮可爱。
去年初秋,南疆的那位同学携夫人来北疆旅游,我自独山子赶到奎屯相见。席间谈及,其夫人也不觉笑出了声。有时,不经意间的差错,也许会衍生出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也许她很奇怪,当年的我们忆及当年的我们,总会有那么多的意趣呢?
也曾踏上诗圣登过的泰山、青城山,携得山中一片云,言谈间,心觉多年对天下名山胜水念兹在兹,这种文化传承,当然是有来由的。
我与南疆的那位同学,婚后所得皆子。也许当年丈人峰下留影时,就已注定此生与老丈人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