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一半
(2020-08-19 12:26:32)
标签:
武夷山九曲溪白云朱熹陆游 |
分类: 人在旅途 |
在武夷山,行至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见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是朱熹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时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
精舍落成后,朱熹喜赋《精舍杂咏十二首》,并撰诗序记其盛。
诗人陆游也驰函《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四首》以贺,其中一首为:
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
我老正须闲处看,白云一半肯分无。
这一半的白云,陆游想必是不可能分得的。南北朝时,山中隐居的陶弘景在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问时,上诗极妙: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陆游肯定读过这首诗,若想得起来时,便是陶弘景代为朱熹回答了。
此后,朱熹在此广收门徒,著书讲学,长达五年之久。就朱熹治学成就而言,莫非武夷山就是源头活水?或许正如朱熹自己的那句诗,“武夷山上有仙灵”。
终其一生,朱熹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制定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其理学思想也就此传播开来。
此精舍也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后为纪念朱熹,改为朱文公祠,今原建筑物早已毁,我所见仅留存两庑。旁立碑刻,为福建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撰并书的“武夷精舍遗址”六字及介绍文字。
我来武夷山,本为旅游兼访茶,不意在这里访到了武夷书院,是个意外。那年在长沙访岳麓书院,只道那里是朱熹唯一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可见自己的孤陋寡闻。
似是多想,朱熹身居茶山多年,岂能不爱茶?
其实,朱熹的茶缘,始于年少。据《朱文公全集》记载:朱熹“年少时,曾戒酒,以茶修德。”朱熹先祖朱瑰,唐末时受命领兵镇守产茶重镇婺源县,后改任以茶税为主的岁赋征收之职,从此长期定居于婺源。这个征收茶税的机构称作“茶院”,因此朱瑰也被其后裔尊为“婺源茶院朱氏一世祖”。朱熹父亲朱松是茶院朱氏第八世孙,青年时宦游闽北,不但自己嗜茶成性,还教会了朱熹饮茶。
朱熹早年崇佛,曾品茶论禅,体验茶禅一味。后来又以茶悟道,以茶悟儒。就在武夷山中的慧苑寺中,据说有幅“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为邻”的联句,便出自朱熹之手。武夷山三贤祠,也有这幅题联。
朱熹博古通今,既是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也是位充满生活情趣的文人雅士,琴棋书画诗酒茶无所不涉。到武夷山之后,更是对武夷茶情有独钟。他不仅品茶、论茶,还曾亲自参与种茶、制茶、煮茶、斗茶、咏茶,乐在其中。
后来朱熹任漳州知府,在州府的百草亭园圃中,亲种武夷茶,并撰写《劝农文》,极力推广茶叶的种植与栽培。在回祖籍婺源扫墓时,也带了武夷茶苗,在祖居庭院种植了十余株,还带回了武夷茶的焙烤方法。
朱熹一生用过许多字号,因好茶,晚年一如李白好酒而自号“酒仙”,自己亦取雅号“茶仙”。据《古田县志·人物志·寓贤》记载,朱熹晚年虽受“庆元党禁”牵连,但仍有一众友人请他题匾赋诗。为不累及友人,总是以“茶仙”落款。古田县蓝田书院附近有水池,水池石壁上有朱熹亲书“引月”二字,其落款即为“茶仙”。现今“天池引月”已为“蓝田八景”之一。
古人饮茶,其目的不外乎解渴、疗疾、去腻,欲以满足的是生理需要,所重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朱熹为理学大师,性法中庸,好茶而有度,不奢侈糜费。认为茶不重虚华,有中和清俭之德,因之而好;人们不应将茶仅作为满足口腹之欲的佳饮,而应作为学习的榜样,以茶修德,以茶明伦,以茶寓道,以茶穷理,以茶交友。赋予了茶以广博的儒家文化特征。
朱熹对茶文化有大贡献,其所作茶诗,也是武夷山茶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文献记录中多有他的茶诗。且先举两首。《茶灶》:“仙翁遗灶石,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咏茶》:“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觉尘虑空,豁然悦心目。”
朱熹41岁时,在所偏爱的崇阳交界,修筑了“晦庵”草堂。每日忙于著书授道之余,还在草堂之岭北培植了百余株茶树,以“茶坂”名之。时常携篓去茶园采茶,并引为乐事。因而赋诗“茶坂”云:“携篱北岭西,采撷共茗饮,一啜夜心寒,跏跌谢衾影。”在云谷山麓的休庵,他还找到了新的茶友,有一首《题休庵》,写给该庵住持:“别岭有休庐,林峦亦幽绝,无事一往来,茶瓜不须投。”在他的心目中,极其珍贵的茶茗,是不能用来相互赠送的,只可以共同品饮,才有真趣。
朱熹的这些茶诗,每一首都脍炙人口,在武夷山茶文化的星空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恒星。其文、其诗,都极大地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朱熹这样的独有,如那山中的白云一半,我们尽可欣赏,感到心的怡悦,却也是不可能分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