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手植楷
(2018-05-20 00:42:51)
标签:
孔林楷树子贡尊师楷模 |
分类: 人在旅途 |
到曲阜,必到孔林。这是一块世界上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距今已有2400多年。因此这里的历代传说、奇闻轶事极多,我则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用心。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孔子73岁时,早春的一天,对视之为“瑚琏之器”的得意门生子贡说自己快不行了,7天后乃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岸边。南宋杨万里有《二月十一日夜梦作东都蚕春绝句》:“道是春来早,如何未见春。小桃三四点,偏报有情人。”读着诗句,不免硬要联想点什么?孔子入葬后,众弟子如丧考妣,为其服丧三年,子贡为其守墓六年。
期间,子贡植楷树于墓旁,借以寄托对老师的一腔真情。楷树又称黄连树,树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叶繁茂而秀丽,入秋变鲜红色或橙红色。现为“四旁”绿化树种之一。
设想子贡之所以栽植楷树,树本身应有含义。初衷除了寄托对老师的哀思外,也担心有朝一日千里迢迢归吊,恐找不到老师墓。的确,孔子千秋万岁名,也难免寂寞身后事,一越数百年,在弟子及后人栽植的树林里,始终只有墓而未起坟。直到东汉桓帝时,官方始修孔子墓。此后历代帝王不断赐予祭田、墓田,重修和扩建,终成现今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的规模。
子贡这种深挚感人的师生情谊,极易打动人心,后人念此,便在子贡守墓处,建了三间西屋,并立碑“子贡庐墓处”以记之。我来孔林,在此盘桓良久。一只白色的凤蝶在眼前飘过,林中有风,并不只在树梢上穿过,不时轻轻拂面。只是子贡所植楷树,清康熙年间遭雷火焚死,现仅存树桩。康熙帝补植楷树一株,立碑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并手书“子贡手植楷”五字。
由此想起“楷模”一词。关于此词的由来,北宋的孙奕在其所编著的《履斋示儿编》一书卷十三中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但模树却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因“模木”之名除在淮南王安的《草木谱》一书中有记载外,其他古籍及近现代植物学著作中都未见。
其实,“楷树”与“楷模”的“楷”是两个同形异音异义词,前者在这里可发jiē音,后者发kǎi音,二者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楷模”的“楷”字的本义即为“法式、典范”。据《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记载,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中就曾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这样的说法。由此看来,“楷模”一词的由来与楷树、模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孙奕及其他人之说完全是一种附会。
虽是附会,仍挡不住人们借用其美好用意表达心志。孟郊有诗《寄陕府邓给事》:“磨墨零落泪,楷字贡仁贤。”规诫人们要敬业守正,出类拔萃,包元履德,读懂诗意便觉极有意义。
自楷树被子贡植于孔子墓旁,便成为了尊师重教的象征。但我依然把孔林的两株楷树视为楷模,尊师重教之风应日盛。
刊2018年6月14日《克拉玛依广播电视报》黑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