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
御车埽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
这是孔尚任所作《庙寻王士祯》。诗有小注:“渔洋龙门高峻,人不易见,每于慈仁庙市购书,乃得一瞻颜色。”
大意是,自从王士祯(因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身居要职,高居庙堂,入值宫中南书房后,亲朋好友想见到他一面便很不容易了。可他仍然保有逛慈仁寺书市的习惯,如果想见到他,你就来慈仁寺吧。
孔尚任是名剧《桃花扇传奇》的作者,王士祯乃清康熙年间的大诗人,孔王素来交好。诗中所记是王渔洋读书生活的一个侧面的实录。
王渔洋最喜到慈仁寺逛旧书摊,非但不隐讳,还常乐为人道。在《古夫于亭杂录》中,他颇为自得地写道:“昔有士欲谒余不见,以告昆山徐司寇。司寇教以每月三、五,于慈仁书摊候之。已而果然。”
慈仁寺就是现今的北京南城巨刹报国寺,位于广安门内大街路北,白广路北口对过。此寺建于辽代,明初塌毁。明成化二年(1466)重修,改名慈仁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师大地震,慈仁寺大部建筑坍塌。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后赐额“大报国慈仁寺”,老百姓素称报国寺。
明朝时京师的庙会在西单牌楼迤西都城隍庙,清初,移至慈仁寺(报国寺)。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商贩在这里出售图书、文物、古玩,喧阂成市,尤其书市更是它的特色。
寺里为此备有客房,以留游客借宿。文人墨客每于购书之余,留宿僧舍,松前月下,吟诵酬唱。
提倡“知行合一”、“博学于文”、“行之有耻”,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来京后,即寓住寺内,每日除浏览书市外,潜心著述和学术研究。他去世后,许多挚友贤达常来寺内祭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张穆等一辈好友集资,在他生前居住的西小院修建了顾亭林祠。几经风雨,现仍保存完好。
此外,当时的著名文人宋荦、朱彝尊等也常于庙会期间到此搜购自己心爱的古籍。王渔洋也是常居住在报国寺里。
后来,随着琉璃厂书市的兴起,报国寺书市渐而衰落。而今,报国寺又秉承数百年之文脉,成为书市文化广场。但其最富盛名的,已不再是书市,而是春秋两届的钱币交流会。如今,我但凡到北京,只要时间允许,都要前往报国寺,搜求心仪的古钱币。每有所得,欢欣不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于北京求学时,所读学院在白广路七号,报国寺就在学院以东一里地之遥的丁字路口,向家里寄信去邮局,抬头可见寺名牌坊。但在印象中,似乎那时的报国寺尚未向公众开放,陪同学远到琉璃厂寻过旧书,却并不知报国寺曾经的历史,只认为不过一普通寺庙而已。
不远处,向南,有康熙帝亲赐墨宝的法源寺。我多年所忘不掉的,不远处还有后建的大观园。牛街清真寺在广内大街指向菜市口的路口上,大刀王五曾经来过。要淘书呢,只知去琉璃厂的旧书市,价廉物丰,回回不空手而归。
真希望能够做一番时光的穿越。在报国寺。日高人涌,亦步亦趋跟随在顾炎武、王渔洋等读书的种子身后逛书市,搜奇书。松前月下,静听王渔洋、宋荦、孔尚任、朱彝尊等吟诵酬唱,纵论古今。
何妨做一回青藤门下行走?不亦快哉!
刊《乐读》2014年第1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