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界线 是对自己的松绑也是为双方负责
(2016-06-24 12:02:23)
标签:
刘称莲家庭教育界线育儿 |
分类: 人生感悟 |
设定界线 是对自己的松绑也是为双方负责
刘称莲
在我们的生活中,界线不清的情况比比皆是。
一种界线不清的情况是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父母往往对子女期待很高,我们明知道不能满足,还违心地听从。一直背着这样的期待,内心压抑、生气,等到实在受不了的那一天火山爆发,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父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跟父母设定界线,不妨告诉父母对你来说他们的期待过高,你不能够满足。如果父母能够理解,改变他们的方式,这便最好。如果父母不能改变,那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在父母的高期待面前,做自己所能做的。在遭遇父母责怪的时候,能够保持一份淡定和稳定的心态,在内心体谅父母,却不把矛头对准自己。
很多人把自己和父母捆绑在了一起。因为不能满足父母,父母会不高兴,这些人便认为自己也不可以开心。或者父母心中有别的事情而不开心,做子女的便也认为自己不应该开心。说白了,这些人的内心有一条隐形的规条“妈妈(爸爸)不开心,我就不应该开心!”
这就需要“去纠缠”,告诉自己“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我们是不同的个体,他们为他们负责,我为自己负责。作为子女,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孝,则没有义务满足父母所有的期待,况且子女往往并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的。造物主赋予了每个人快乐的权力,快乐不快乐则在自己。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就是子女对年老的父母有很高的期待,希望父母改变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要一个习惯了几十年的老人改变,很显然这是很难实现的的事情。比如有的老人就喜欢在自己居住了多年的家里养老,在地里干干活,儿女却希望带他们到城里。对年轻人来说,是考虑到照顾方便,也觉得是让老人享福。但对老人来说,则有诸多无奈,到了城里空间狭小,缺少谈得来的伙伴,会失去很多自由。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矛盾就出来了。这样的情况,年轻人就要考虑我们对父母的期待是出于自己的需求还是真正考虑父母的需求,如果真考虑父母的需求,就要跟父母再三核对,看看他们要什么,我们可以如何支持。
和父母之间设定界线,其实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也许一开始父母不接受,但你在有界线的情况下依然是爱父母,当父母感受到了你的爱,也明白了你的界线的时候,他们也许会变成有界线的人。这样,双方都会轻松自在。
我们会注意到身边有这么一种人,TA总是对所有人热情,什么时候都想照顾别人。TA似乎总能发现别人需要照顾的地方,不失时机地送上关照。比如频繁给人家倒水,比如在饭桌上给人家夹菜夹饭,比如看到别人穿的衣服就告诉人家应该穿什么样的,比如看到人家吃零食就告诉人家这是垃圾食品应该吃什么,别如抢着为别人付账……
这其实是也是一种界线不清的表现。不是别人需要照顾,而是他们需要照顾别人。他们这样做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很多时候却会让被照顾者感觉很尴尬,拒绝吧,觉得人家是好意,不拒绝吧,又很不舒服。
我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尴尬,有一次出差和主办单位的人一起吃饭,每上来一道吃的,坐在我身边的主人都会给我夹,无论是副食还是主食。我其实吃了不那么多,可我又明明知道主人这是热情的表现,而且在当地的文化里,这样才真正表示是对客人的周到照顾。于是我拼命吃,以至于因为吃得太多,那天晚上没有休息好。吃了这样的亏以后,我便会明确告诉人家,谢谢她TA的好意,我可以自己来。
也有人表示被“无微不至”地照顾,有一种被侵犯的感觉,觉得被束缚不被尊重。
对于这样的人,如果感觉到很舒服,那不妨享受被照顾的美好感觉。如果能够感觉到不自在,在不伤害到TA情感的情况下,就一定要明确告知,他们这样做你的感觉是什么,你希望要的关系是怎样的。
那对于有这种照顾别人情结的人,如果你常常这样做,就要时时觉察自己是不是越过了别人的界线,在照顾别人之前核对一下别人是否有这方面的需求,哪怕是猜测一下也好。这其实是对双方都好的事情。否则,有时候一方的过度热情会把关系搞砸,说不定对方会因为这样的不舒服而远离,而你蒙在鼓里。
回到育儿上也是一样,家长和孩子之间也需要界线。家长是家长,孩子是孩子。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所被赐予的权力只有爱和引领,并没有权力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也没有权力左右孩子的人生。
那种包办代替的行为不可取,因为那样会剥夺孩子为自己负责的能力。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喜欢做事情这一点,只要想想就明白了。无论多大的孩子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做他能做的任何事情。就算刚开始笨手笨脚做不好,那其实也是TA在练习本领。允许起初的做不好,教导他如何做,总有一天孩子会越来越好。
那种想让孩子处处听自己话的行为不可取,因为那样会让孩子没有主见。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够独立自主,孩子成长的目标也是这一点。允许孩子为自己做选择,做TA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培养孩子有主见和自主的能力。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还对孩子的事情指手画脚,常常干涉人家工作和家庭的事情,搞得孩子苦不堪言又无能为力。
当孩子的表现不是自己所希望的时候,就对孩子挑剔指责甚至打骂的行为更不可取,因为那样会让孩子自尊低下。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在不断经历挫折,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取得成功中不断建立起来的。如果孩子出了纰漏家长就指摘,常常这样,孩子就会感觉自己在父母的眼里什么也不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不自信孩子的表现有的是反抗,有的则会在习得性无助中变得什么也不想做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线,一应该接纳孩子如其所是,尊重TA就是TA本来的样子;二就是要给孩子允许,允许孩子以自己的轨迹成长,并允许孩子为自己做选择;三就是教导孩子选择的背后一定会有代价,教导孩子勇敢地承担代价,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看到,如果家长真能和孩子建立界线,自己便会变得轻松自在。对于孩子来说,在家长爱的呵护和支持又不被束缚的情况下,TA会自己在不断体验和试错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应对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