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连载(四)生活是最牛的教科书

(2014-09-02 17:50:16)
标签:

刘称莲

家庭教育

自主学习

自然学习

卢梭

分类: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从今天开始,我会在我的博客陆续连载《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里的文字,以飧一直以来关注我的博客我的动向的朋友们。只是限于版权,只能分享部分文字,最多不超过原书文字的45%。还请朋友们见谅。


生活是最牛的教科书

学习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许孩子们还会从各种体验中了解到,没有知识许多生活问题便无法解决,从而变得勤奋好学。

女儿上初二时的那年五一,我们一家回山西老家过节,适逢离村子几里地的黄花岭有庙会。黄花岭是一座山的名字,山上有庙,庙里供奉着观音菩萨,当地人称“娘娘”。据说每年“娘娘”生日的那几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会集资举办庙会,庙会必备的一个节目便是社戏。在鲁迅先生的《社戏》里,江南水乡的社戏被描绘得生动有趣,女儿早就拜读过了。这次正好赶上北方山里的社戏上演,女儿便要求爸爸陪她去看戏。

在农村长大的先生和我小时候没有别的娱乐活动,每年看社戏是很让我们期盼的一件大事。我们深知山村社戏条件的简陋,黄花岭因为只有一座小庙并没有人居住,其实是没有戏院也没有戏台的,一切设施都要用钢管和篷布现搭,看台也是用砖头和木板垒起的台阶。为了让女儿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乡村文化,先生特意带着女儿在天黑前赶到了戏场。于是,女儿看到了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哗啦啦作响的戏台子,并怀疑“这么简陋的地方,行吗”。

怀着顾虑,女儿看了一场晋南地方戏蒲剧《王宝钏》。后来,她怀着感动,在日记中写道:

夜幕慢慢降临,村民们在演戏的棚前台阶上坐好,准备看戏。

……

村民们津津有味地看着,纷纷拍手叫好。老人们啧啧称赞着,小孩子们也停止了打闹。一切都那么安宁祥和,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社戏落下了帷幕,已经到了深夜,村民们三三两两地散去了。我和爸爸打着手电筒,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往回赶。天上的星星很亮很亮,路边林子里各种鸣虫的叫声不时传来。在这静谧的山里,我感到心旷神怡……

这一场社戏等于把课文内容现实化了,我想鲁迅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真正看过社戏,才写出了那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女儿的这一段文字也一定是有感而发的。文学作品一定来源于生活,孩子的作文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他写出的文字便不会生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孩子的文章才会内容翔实并且富有真情实感。

女儿小时候,我带她在北大的百年讲堂看过《西厢记》《贵妃醉酒》等戏曲,她对古装戏并不陌生,但这一次在山村看戏,她的感受截然不同,大概看戏在其次,对乡村文化生活和民风民情的了解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收获。而且,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女儿,就算我们每年都会带她回老家,但她对黑夜的体会,却从来没有这一次和爸爸在深山里打着手电筒行走那么深。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而且是深入骨髓的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随时随地的,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和下课做练习,那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孩子更多的学习应该是生活中的体验。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体验自然和生活真谛的机会越来越少,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女儿上初一的时候,我们联合了几个家庭在郊区租了一亩地,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们去种地和锄草。虽然都是初中生了,但孩子们到了地里压根儿叫不上来那些蔬菜的名字,就更别提菜籽了。翻土、撒籽、浇水、锄草、收获,“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已经不是文字,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教材。

种地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很懒散,不愿意干活;有的孩子去了一次,就不愿意再去第二次;也有的孩子很积极,每次都参与到活动中。但是无论怎样,我想孩子们都是有所体验的。懂得了种庄稼没有那么容易,孩子们也许就不会那么浪费粮食了;明白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他们也许就会对灰头土脸的劳动者变得尊重了。这些学习虽然跟学习成绩无关,却跟一个人的品格和德行有关,这是更加重要的一种学习。

陶行知先生更有“行是知之始”的说法,他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他觉得亲身体验才能对知识了解得更透彻,比如吃过了糖和黄连才知道甜和苦的味道与区别。

陶行知先生当时还说:“中国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这句话用在当下也一点都不过时,当今的孩子每天都在无尽的习题堆里“用脑”,却很少在生活中“用手”。而朴素的“心灵手巧”被我们的家长忘掉了,可实际上各种感觉才是开发大脑的通道。就算孩子到了初中,在我们看来已经大了,但看、听、闻、触等各种知觉依然是激发孩子大脑活跃的按钮,丢掉了这些,孩子的学习只会越来越僵化,就算不厌学也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创造力和创新性。

初一的时候,女儿为了养好一只仓鼠,便在网上查找饲养的方法,知道了只养一只的话,仓鼠会抑郁而死,养两只同性的话会打架,终有一只会被咬死,所以,家里便有了一对仓鼠夫妻。没多久,第一窝小仓鼠就出生了,女儿异常喜爱,每天更加悉心照顾仓鼠妈妈。没想到这一窝还没有送人,一个月以后,第二窝小仓鼠又出生了。女儿知道了仓鼠的繁殖能力非常强,成年仓鼠一月便会产子一窝。于是家里的仓鼠变成了一大堆,女儿忙不迭地在网上发帖子送人。

初一的寒假,我和另外一个妈妈带着我们的两个女儿去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亚布力,住在当地农家的大炕上。农家大妈用黄豆制作大酱,一大缸一大缸地做,这样的情境也许只能在大豆产区才会看到。也只有在大兴安岭,才能看到伐木工人把一棵棵大树伐倒,也才能看到一车车的木材被运往各地。

当地的农民用木材取暖而不用煤,起初女儿们看到还挺气愤的,觉得他们一点都不环保,当房东大妈告诉她们因为煤太贵他们买不起,只能就地取材烧木材的时候,孩子们就又开始忧国忧民了。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孩子需要在学校和课本学习之余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只有生活丰富多彩,孩子回到书本的学习上才能静下心来去攻克那些枯燥晦涩的难题。学习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许孩子们还会从各种体验中了解到,没有知识许多生活问题便无法解决,从而变得勤奋好学。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连载(四)生活是最牛的教科书

           当当网

           亚马逊

           京东网

作者简介

刘称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被新浪教育评为2013年度中国榜样家长,其家庭荣获中国首届“书香家庭”称号。重点关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等研究,常年奔走全国各地的学校及社区,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倡导“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的理念,并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中。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高考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目前在第二书房长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沟通工作坊,出版畅销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书名: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书号:ISBN 978-7-5502-2750-7

  CIP分类: G78

  定价:29.8元

  开本:16开印张:11.75 页码:188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刘称莲“陪伴教育系列”最新作品

百所学校校长联名推荐,系列图书畅销近百万册

 

 

 

【简要目录】

学习篇  学出真感觉

1.小升初,我们来了                      6.英语小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2.给孩子一双求知的翅膀                  7.家教这样请才靠谱

3.学得巧才学得好                        8.生命中的书香

4.生活是最牛的教材                      9.校园派VS经典派

5.老师,我们去哪里呀                    10.一零一中,就你了

关系篇  做走心的父母

1.爱孩子,需要调整频道                  5.爸爸也OK

2.爱要这样说出口                        6.妈妈小厨

3.用时间构筑爱的城堡                    7.老师有妙招 

4.“听话”源于好的亲子关系         

青春篇  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1.爱上了“独处”的孩子                   5.追星,我明白

2.14岁和41岁的斗争                     6.“爱情”麻辣烫

3.孩子那么恋旧为哪般                     7.丑小鸭or小天鹅

4.青春可以这么酷                         8.温柔地对待“游戏”孩子

生活篇  心灵手巧才算好

1.教育大餐,菜要配齐                     5.班级小能人

2.友谊万万岁                                  6.路是人走的

3.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7.众望所归“感动王”

4.谁懂寸草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