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都少见了,“悦读”更谈何容易?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涂洪长 尹平平 胡苏 明星)你上一次去逛书店是什么时候?你多长时间没有认真看完过一本书?你低头摆弄手机的时候是否想过读一读电子书?你是不是很少在公园或者地铁里再看到一个手不释卷的身影?今年全国两会上,“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一个传统阅读大国出现的阅读率滑坡感到忧虑:在市场经济和新媒体时代,我们的阅读出现了什么问题和障碍?我们的阅读环境离群众需求还有多大距离?从全民阅读到全民“悦读”路还有多远?
“娱乐多元化深刻影响传统阅读”
“很多年轻人,愿意省吃俭用花几千元买部时尚手机,却舍不得花几十元钱买本好书,花几百元吃顿饭不在意,但花一百元买书,却觉得奢侈。大人没时间读书,学生只读教科书……”新浪微博网友“班主任的课”的这段留言近日引发了热议,许多人在跟帖中大呼“惭愧”“自省”。
阅读率滑坡现象其实早已不再新鲜。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去年在国内媒体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其中写到了这样的见闻:“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穿过了很多排iPad……没见有人在读书……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全国人大代表卢云辉说,20世纪80年代时,书店是非常热闹的地方。人多、书多、书好。但现在很多地方书店都越开越小、越开越少,卖的书也越来越功利化,就是教人怎么升官、发财、考试,这种现象让人担忧。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更多的人都在读书,而且手里捧的很多还是本民族的经典读物。“实体书店和读书群体大量萎缩,其影响令人担忧。”卢云辉说。“娱乐多元化正在深刻影响传统阅读。”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说,随着收音机、电视、互联网、电子游戏等娱乐手段的不断增加,阅读已不再是全民获得信息的唯一方式,但由阅读所激发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却在消逝。
“地铁能挤上去就不错了,还想看书?”
宽敞明亮的车厢里,乘客们正心无旁骛地手捧书本,宛如图书馆里的景象:网络世界中不时出现这样的照片,可惜发生地常常在国外。国内网友赞叹的同时更不乏“吐槽”:“在我们的城市,地铁能挤上去就不错了,还想看书?”
张全国说,当前的全民阅读环境存在突出问题:一是硬件建设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总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依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公众需求。二是缺少网上阅读平台。网络使阅读更方便,但是目前非常缺乏专业化、大众化的阅读平台,知识碎片化、无序化、过于娱乐化的现象令人担忧。
卢云辉说,贵阳市花溪区有十几万居民,却只有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十万册左右,还经常闭馆。这样一种阅读状态,怎能让人感到满意?
李岩是北京一家名为“第二书房”的社区图书馆负责人,图书馆业务以出租从0-18岁的各年龄段孩子看的书为主。他说,现在确实盖了很多图书馆,但有些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却基本上是书库,尤其社区图书馆利用率相当低。李岩以北京市海淀区某街道社区图书馆为例子,图书馆的门上贴着的营业时间显示:“早9点至12点,下午2点至5点,周六、日不开门。”人们有可能去借阅的时间是周末,而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却几乎都在休息。
“阅读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让连续11年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倍感振奋。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没有全民阅读作为根基,全民素养的提高就是空话。当前不仅要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去宣讲,更要发挥所有力量,尽一切努力,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认为,推广全民阅读是一件“急不得、拖不得”的事。所谓急不得,就是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呼百应,因为当下还有很多人在为生计奔波;拖不得,是指不管有多困难,政府都应该积极地倡导和支持,要把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推进。
龚曙光说,推进全民阅读其实大有可为,比如针对一些低收入群体,政府可以联合出版商,向他们赠送购书券。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全民阅读的活动。例如在湖南,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会定期举办“三湘读书月”,举办系列主题活动,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
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和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等人都曾提出保护实体书店的建议,涉及对实体书店减免税费;将实体书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
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建议的部分内容比如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等已经得到落实。曹可凡说,这说明了国家对改善国民阅读环境的重视,现在实体书店经营仍存在较大困难,但一些书店也在环境建设、经营创意上主动调整,争取到更多顾客,这是一种好现象。
身为电视主持人,曹可凡格外注重媒体和个人在倡导全民阅读中的作用,“如果6个人聚在一起,5个人都在谈论书,甚至同一本书,剩下的那个人,不会觉得尴尬吗?相信他也会去把那本书找来读一读。”(完)
http://www.hn.xinhuanet.com/2014-03/13/c_119744270.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