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刘称莲榜样教育 |
分类: 教育视点 |
11月28日,在新浪举办的2013年教育盛典上,我被评为“2013中国榜样家长”。内心首先感觉到开心。能被评选为榜样家长,这是对我做家长的肯定,同时也说明我的教育理念和育儿心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为我除了我的书之外,我在新浪播客和微博海发表了许多育儿的文字。
我深知道有许多朋友做得比我好,他们更有许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这一篇我只想说作为一个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才是最最重要的。
曾经为一群家长做了一天的亲子工作坊。课程的时间安排是早9:00开始,下午2:00开始,主办方在发通知的时候,特意叮嘱大家因为课程内容很多,希望大家按时到达,以便课程可以准时开始。结果,早晨的课程是9:30开始的,下午的课程是2:30开始的,原因恰恰就是大多数家长都迟到了。
我所做的工作坊很多时候都是以体验的方式进行,需要非常安静的环境。正式开课之前,我特意跟大家强调,因为课程的特殊性,大家一定把手机关掉或者调为静音,以免影响课堂效果。结果,课程进行期间,手机铃声还是此起彼伏地不时响起。
且不说这些行为对课程进行的影响了,在亲子关系中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巨大的。因为是亲子工作坊,到这里来学习的人都是家长。这些家长提出的问题中就有诸如“孩子做事拖拉早晨上课迟到”,也有“放学后迟迟不肯回家”,这些问题又是大人们深恶痛绝的。大点的孩子也有迷恋手机、迷恋电脑,还有在外面上网彻夜不归的。
在我的家乡有句谚语:“啥大人啥孩子,啥萝卜窜的啥苔子。”意思大约便是说什么样的大人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就好比不同的萝卜会长处不同的萝卜秧子一样。我结合家长的迟到现象和在课堂上的接打手机现象,就可以想象到哪些孩子的行为会容易出现问题。
孩子的认知从哪里来呢?对于小一点的孩子,他们更多是从看到、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内容里获取,而非从大人给他讲的大道理中来。一个孩子看到妈妈经常上班迟到,他便以为迟到是自然而然并被允许的,于是他便会学会了迟到,而且会认为迟到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一个孩子看到爸爸每天手机不离手,他便以为玩手机是天经地义的,他一旦拥有手机便也会痴迷地去玩。
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美好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那样的孩子,却不是身体力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是每天警告孩子,比如告诉孩子“上学不许迟到”,也提醒孩子“小孩子玩手机对眼睛不好、会影响学习”等等。孩子看到家长那么做,却听到家长如此说,对这样的双重信息,孩子便会有分裂的感觉,也迷惑为什么大人为什么说一套做一套。而实际上,他们从大人的行为里学习到的更加“深入骨髓”,这便是许多孩子意识层面明明知道玩网络游戏并不好,但却不能自拔的原因。
所以要想让孩子成长得好,家长不是要说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做得好。我常想“家长做好家长了,孩子便会做好孩子。”希望孩子长大了孝敬父母,家长不妨做个孝敬父母的人;希望孩子长大是个勤奋的人,家长不妨勤奋一点;希望孩子是个负责的人,家长不妨做个负责的人。用实际行动给孩子树立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比夸夸其谈每天对孩子说教效果会好得多。
如何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也许是每一个家长要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