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视角:如何与父母相处
(2011-12-06 10:49:00)
标签:
亲子沟通青春期叛逆育儿家庭教育 |
分类: 女儿大学 |
与父母相处,交流沟通是关键
俗话讲,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代沟”,而青春期的孩子遇上更年期的家长,简直就是水火不相容,每天都要进行一场战争,你死我活,谁也不让谁。是啊,努力成长、急切地想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孩子,是那样“叛逆不羁”;担忧孩子做出错误选择所以亦步亦趋地跟随、无微不至地给予指导的家长,又是太过“神经质”,同在一个屋檐下,怎能不产生矛盾?
其实,和父母相处,重要的是交流沟通。
记得妈妈写过一篇文章《当十四岁遭遇四十一岁》,讲的是我和爸爸在家里挑起的无数场让人哭笑不得的大小“战事”。一会儿是想和朋友出去k歌了被爸爸百般阻挠,一会儿是看了前卫开放的美剧被爸爸训斥为“不务正业”,一会儿又是不愿接受他在学习上的建议互相损为“没文化”……那段日子,家里真是热闹非凡,争吵声不断。和妈妈之间,也经常有摩擦。比如高一时想拉直头发,妈妈先前还答应得好好的,忽然不让去了。我气急败坏地冲出家门,妈妈忿忿地站在门口冲我说“你青春期啊!”,我也不示弱,昂着头顶了一句“你更年期!”,便揣着钱头也不回地跑到理发店去了。
不过,在家里虽然大小的争吵不断,却没有出现“离家出走”这类极端事件,每一场危机最终都能够较好地化解。这便得益于我们之间的交流沟通。
作为子女,首先得勇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为自己去争取应有的自由。因为父母经验丰富固然不假,但是在“紧跟时代潮流”这方面就稍差一些了,对于有些事情实在是帮不上忙,但他们是很难自己意识到这些的。因此,我们不应奢望“老古板”的他们读懂我们的心思,而应通过交流告诉他们,陈述我们的理由。如果把前因后果憋在心里,只是一味地和父母抗争,他们自然会视我们为“无理取闹的叛逆小青年”,只怕争得两败俱伤也没什么益处。相反,如果我们试图让他们理解,或许不能样样事情都遂心,不过大多情况下能够以和平方式为自己争取一些利益,不是很好么?
当然,自己再有主意,父母的意见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如果确实有道理,那么冷静地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是否真的荒谬?如果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那么依然要与他们尽量讲明白,商量行事,不要一意孤行。
但是郁闷的是,当面的交流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很有效,因为情绪激动的人们会讲出伤害彼此的话,激化矛盾。如果已经有了一场面红耳赤的争吵,那么也不要放弃和父母的交流啊,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书信。
写信,这一招在我家可是屡试不爽。从小起,家里就有一串壁挂式的收纳袋,里面装的便是我们“寄”给彼此的信,就像信箱一般。这个小“信箱”在我们的交流中可是起了极大的作用。
每次吵架过后,免不了地要进行“冷战”,谁也不理谁。可是不愿和对方说话,也就阻断了交流的渠道,事情是永远无法真正解决的。于是,就写一封信吧。我的绝招,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细地说明这件事情的原委,可能带来的影响,显示出我已经进行了全方位的考虑,然后再动情地述说这对我是如何如何重要,如何如何希望能够得到允许……父母读到这样一封信,是否马上同意是后话,起码“冷战”结束,交流的窗再次洞开,彼此都能够更为冷静地思考,有利于进行平静有效的沟通。
其实,与父母间产生冲突的根源,无非是我们认为自己有做决定的能力,而父母不相信我们有,于是希望我们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他们希望我们能够健康快乐、成功幸福的心情。然后呢,要善于用彼此都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当父母看到我们深思熟虑、考虑周到的选择,首先是会感到欣慰的吧,也会更愿意表达他们自己拒绝的理由,而倾听父母的这些建议,无疑有利于我们完善自己的选择,并且最终在交流中找出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达到“win—win”的最好效果。
交流是和谐的前提,帮助家庭中的每颗心更贴近,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呢?更多时候,是误会和不理解造成冲突,只要开口坦诚相待,捅破那层阻止我们沟通的窗户纸,就一定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在妥协中实现自己的意愿。
和父母相处,交流是金,理解万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