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的冬天,很寒冷,我觉得女儿每天放学后花一个小时乘坐公交车回家,很是辛苦,就提议由我或者爸爸开车去接她。女儿却告诉我,她更想坐公交,因为她可以跟好朋友在车上多聊一会天,而且在公交车上可以看到很多故事和路上的风景。起初,我很不理解,执意要接她,然而女儿一再坚持。
我突然意识到:女儿怎么回家那是她的选择。作为妈妈,我是可以尊重她并满足她向往自由和被认同的渴望的。
于是,我告诉女儿,啥时候想让爸妈接她回家,随时提出来便可以了。那一刻,女儿几乎是欢呼雀跃的。
后来,女儿告诉我,在我们冲突结束的当天晚上,她在日记本上写道:“我的妈妈就是跟别人的妈妈不一样。”那时候,我的自我价值在内心升腾……
看样子,在一个人看来是很好的事情,在另外一个人那里就不一定了。亲子关系中小小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是在帮孩子的忙,在她看来,却是剥夺了她许多的权力。
高三的时候,女儿的精神压力特别大,情绪时常有很大的波动。面对她这种状态,我没有焦虑,而是和她的感受在一起,并疏导她积极地转化。
二模考试,女儿考出了高三以来最低的一个分数。这时离高考只有20多天,如果以那个分数来看的话,她是进不了自己理想的大学的。而且马上又要报志愿,这二模成绩又是报志愿最重要的参考。一连几天女儿的情绪都特别低落,而且掉了好几次眼泪。
一天晚上,我和她进行了一次长谈,而且和她一起走进了她内心的冰山。当我引导她把她当时的感受、期待和内心渴望一一都梳理清楚的时候,女儿明白了自己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谈话结束后她回到自己的屋子,我则收拾家务。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女儿告诉我,她做了一个非常周密的计划,这个计划细到后面20天每天的每个时间段,要完成这个计划大概要到高考前三天了。我没有要求看她的计划,只为她竖了个大拇指对她表示赞赏。事实上也是,女儿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她的计划,直到高考前的头一天晚上,2011年的6月7日,她信心满满地走进了高考考场,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她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
如今,女儿在她喜欢的大学里攻读她喜欢的专业,学习之余,在几个自己喜欢的社团里忙碌着。
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情绪,必定有其深层的正面动机,孩子也是一样。家长要做的是对孩子始终有一颗好奇的心,深入孩子的内心看看他到底需要什么。如此,孩子无论什么样的状态,家长都会把它看做正常表现,所以也就不会着急,且会在理智中引导孩子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在孩子有负向情绪的时候,家长也跟着着急,这于事无补,而且会扰乱孩子的心志。所以,在孩子面前。我们家长遇事要冷静且理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