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和她的好朋友约好了去书店看书。时间到了,我们特意从别的地方赶往小朋友家去接她。那位爸爸却不让孩子出门,理由是孩子没有写完作业,作为惩罚一个下午都不许出门。任凭两个小姑娘怎么央求,那位爸爸都没有松口。
我理解那位爸爸的心思,他的目的是让孩子记住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要损失别的机会。所以,我告诉女儿这次我带她去书店,下次再和小朋友一起去。然而我们离开的时候,那位小朋友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女儿也非常沮丧,跟我嘟囔:“妈妈,***说话一点不算数,我以后不想和她玩了。”
这是孩子遇到的一个典型的“个人问题”和“集体问题”发生冲突的事例。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肯定让女儿先放下手头的作业,和小朋友一起完成约定好的事情,回来再写作业。因为我觉得,学校里的作业老师会检查,而且孩子听老师的话,也怕在同学们中间丢面子,所以他一定会想办法把作业写完。事实上,女儿也经常是这样。因此上,我很少督促女儿写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只是我们活动的时候会征求她的意见。
要孩子养成按时完成学校作业固然重要,但是“做人”对一个孩子来说更加重要。那位爸爸的做法其实让孩子失信于朋友了,也许从此以后那位小朋友在女儿的眼里就是个不守诚信的人了。在我的记忆里,后来那位小朋友在学校里还是女儿的好朋友,但她们真的很少相约出去玩了。
还有一次,那是“非典”过后,老师让孩子们出一期“非典时期我的非常生活”的板报。女儿和另外三个小朋友负责在周六完成,周五他们在学校做了详细的分工,出校门的时候还约好第二天上午9点在学校门口集合,一起弄板报。结果,9点的时候女儿准时到了,其他人都没来。打电话联系,负责写字的小朋友在路上,负责带照片的小朋友还在睡觉,最重要的那位是负责带彩纸来的,却翘了工作去了姥姥家。这让负责画画的女儿干着急没有办法开始工作。结果,板报没有按时完成,大家一起受到老师的批评。
孩子们总要走向社会走向团体,总要接触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需要他做出选择的时候,总要面临跟人合作的问题……而这一切能力都需要从小习得,且这些方面的老师只能也正是我们家长自己。相信属于某个集体的家长在遇到单位需要的时候,都会舍弃自己的事情到单位加班的,那么为什么孩子就不能呢?比如姥姥家,下个礼拜还是可以去的,而关于“非典”板报的工作可能小学六年就一次,做家长的怎么就不可以做做工作让孩子舍弃“小家”为“大家”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这耽搁了另外一群小朋友的时间,还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是不是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认为集体的事情可做可不做,从而养成了习惯呢?这些真的都值得我们深思的。
当“个人问题”和“集体问题”发生冲突的时候,最好首先考虑集体利益,毕竟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走向社会化的过程,这也是他健全人格的一部分,我想我们家长有责任为孩子考虑并教好他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