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这么深入的跟女儿谈话了。与其说是母女之间的一次对话,不如说是两个女人之间的一次交流。
谈话是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区别开始的。
因为最近在看精神分析方面的书籍,所以有意无意会跟孩子交流一些人性的东西(其实这也是我们家一贯的作风,父母或者孩子看什么新书,都要跟大家分享读书的体会,如果觉得好,别人也去读一读)。谈着谈着,就谈到了同学们的恋爱问题。说到一对新近分手的同学,她竟然掉了泪。这孩子是非常善良,看到别人受委屈是会伤心难过,也会出手相助。但是这次我的判断绝不是这么回事,她的眼泪有深层的原因。
“妈妈能够体验到你很伤心,可是别的同学分手了,你感受怎么这么强烈呢?”
说实话,这是最新学到的亲子沟通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描述自己看到的孩子的感受,并引导孩子真正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的真实原因。
就这么一句话,她把这两个同学从交往到分手的前前后后都跟我叙述了一遍。期间,我会不时打断她的话,问她的感受,她清楚地向我表述她对两个同学在交往过程中不同时段的表现的具体看法。
我会问她:“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
她会思索,然后告诉我她的处理方法,我会帮她分析,然后告诉她我的想法。
交流进行得非常顺畅。一个17岁女孩子对人生的解读、对爱情的思索、对将来的展望,让妈妈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女儿的长大,也深深的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任重而道远。
她突然问:“妈妈,你在大学的时候谈过男朋友吗?”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非要缠着我讲出我的那段秘密。想起了去年她失恋的时候,我搂着她肩膀安慰她的时候给我的那句:“你谈过恋爱吗?你哪里知道我的感受!”于是给她讲起了自己经历的那些事情。
两个女人的交流从晚饭上桌的那一刻开始,直到晚饭结束,直到吃剩的鱼汤打了结渍。从天亮到天黑,我们没有开灯,借着屋外的路灯,借着别人家窗户里射出来的光。没有母亲的威严和教训,没有女儿的任性和矫情,就像朋友一样的、平等的交流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
最终给女儿几个忠告:
1.要先规划自己想要的理想的生活,设想什么样的男孩子可以给你这样的生活;
2.先不急着交男朋友,因为优秀的人很多,要仔细挑选;
3.自己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心里写出一二三来,比如男孩子智商几何、身高多少、学历怎样、他的家庭条件等等,不符合自己的标准不在选择之列,只有这样,最后才能找到自己中意的郎君;
4.女孩子要表现得矜持一些,保持自己的本真
……
自从女儿学会了读书,不要妈妈给她讲故事以来,娘儿俩单独的面对面的长时间的谈话就很少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妈妈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女儿准有十句话等着。如今看来,不是女儿不愿意跟妈妈沟通,而是妈妈以前没有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技巧,导致话不投机,每次想好的要解决的问题都因为渠道的不通而以无效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