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千(吕新国)20年前的几个帖子

(2025-10-14 17:00:18)
分类: 人生感悟
大千(吕新国) 20年前的几个帖子
大千(吕新国教授)本人见后请补缴收藏费,呵呵

“唯识无境”梦喻简释 
大千
   梦中的一切境界--不管是人是物,及其环境等,都不是实际存在,都只不过是个梦想而已,这就叫做“无境”。但既然能做梦,就一定有能够做梦的心识,而实际上这个世界也就只有这些能够做梦的心识,所以说“唯识”。 
  以此梦喻来比喻我们的六道轮回就象一场生死长梦,如果我们按照佛法修行成为觉醒者(佛陀之意译),就会发现原来生死长梦中的一切事物本来都是不存在的,虽然我们凡夫正在做梦时感觉它们就象真实的存在一样,但那完全是错觉邪见,是未见真实的凡夫的颠倒梦想。当我们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也就是亲证初地的时候),生死长梦就结束了,我们就会第一次证见真实境界--世界的本来面目,心情舒畅,极大欢喜,所以初地就叫做“极欢喜地”。 

 太虚大师《唯识观大纲》云:  
    今更可以梦喻之:吾人入梦时,或见花鸟人物,或感苦乐悲欢,当其时何尝不声色俱备,情怀真切;却至南柯醒后,都杳无所得。究竟真耶?妄耶?推之现前所见事事物物,非不在在是实,一一逼真;如得无明豁破,慧目开朗,反观现在之境,亦等如梦中所见,毕竟一无所得矣。是故对于现在之境,先应作如梦观,以遣意识上偏计所执之我法,则根身器界,宛然唯识心变现之虚幻相而已。或谓梦境既空,梦心亦空,应云唯空,何谓唯识?不知梦中之心即醒时之心,境异梦醒,心贯醒梦,故醒后心中亦能了然梦中之境物,而欲求梦物于醒境,则必不可得也,是以梦境实空,梦心幻有。境空不离心有,心有元即真觉,境空心有,善成唯识。然则心可通幻,亦可通真,真妄之转,统依一心。是为悟入唯识之第二步。   

梦幻观  
  
 且初诸法如梦幻观者(即当事法界观)谓常观一切染净诸法,全体不实,皆如梦幻。此能观智,亦如梦幻。《华严经》云:“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又云“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又《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肇公云:“虚兮妄兮,三界不实;梦兮幻兮,六道无物。”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一切法而为实有,致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若常想一切名利怨亲、三界六道,全体不实,皆如梦幻,则爱恶之心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此梦幻观,《圆觉疏》中名起幻消尘观。天台名假观。亦名方便随缘止。谓分明鉴照曰观,寂然不乱曰止,即观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观,乃止观双运也。余诸止观准此解之。  


能/所对待之“能”,实际还是“所”
大千
能/所对待的“能”,实际上仍是“所”,能生“能/所对待”的能,才是“真能”。
能/所对待之能实际仍是(能分别)所分别出来的内容,所以可以称之为“假能”,即是在所分别中假安立的能;而能使能/所对待这种分别现象产生的能才是“真能”,此能永远不是所分别的内容,所以是离言离思议的,也就是说是超能/所对待的。
  那怎样知道“真能”是存在的呢?可以通过现量可证有所分别现象推理出来:既然有很多我们所分别出来的妄想(梦境),就一定有一个能产生这些妄想的能分别者(做梦者),因为如果没有能分别者,就绝对不会分别出所分别来。
   “唯能无所”的能,就是指这个超能/所对待的“真能”,而不是指那个实际是所的有能/所对待的“假能”,因为用名言所安立的、相对待而言的能/所,都包括在“真能”所分别出来的内容之中。

   凡夫(梦中人)感觉这个“真能”是有与之相对的所分别内容的(即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而圣者(觉醒人)却证见凡夫的所分别内容(凡夫所知的一切事物都如幻化出来的象马人车和梦中事物一样)都是在名言境界中假安立的妄想与幻象,实际上是根本无生,毕竟空无所有的。
   所以,认为有能有所,这是凡夫境界(圆觉经谓之“有觉有照,俱名障碍”),“凡夫执着的能/所”双亡,唯能无所,才是圣者境界。唯能无所是从圣者角度看凡夫境界:凡夫认为有的所,圣者证见是毕竟空无所有,所以说无所;而圣者证见的不可思议离言境界中凡夫的能分别之本心、本觉——“真能”却是实际存在的,所以说唯能无所。

本贴由大千于2005年2月23日08:11:54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与大千讨论
大千此贴我大体赞成. 但我对"真能却是实际存在的"这样的表达不能赞同 - 有把"真能"看作实法的嫌疑. "唯能无所"与"能/所双亡"应是同一件事, 一个重在安立, 一个重在否定. 如大千所说, 这两种表达中的能的含义并不同. 我以为对大多数人来说, "能/所双亡"的表达比较稳妥,不会出毛病. 

本贴由HS于2005年2月23日14:34:30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假必依实才能观待成立

用观待缘起的道理讲,就是假必依实,无实就根本不可能有假,因为诸法都是观待安立而有的;如果说没有实却安立了假,那就是不依缘起的自相了。
   所以唯识承认有实法(圣者实证的实际存在的缘起法、梦醒之后的真我真境)和假法(凡夫名言境界中假安立的一切法、梦中的假我假境)。因实法是有,所以不堕顽空;因假法是无,所以不堕常见。唯能无所,就是说的有实法(圣者实证的实际存在的缘起法、梦醒之后的真我真境)而无假法(凡夫名言境界中假安立的一切法、梦中的假我假境)。
   "唯能无所"与"能/所双亡"不是同一件事:“唯能无所”是从圣者角度看凡夫境界,这是在凡夫认为有能有所的时候,圣者对凡夫说:“你执着的能/所都是不存在的,实际存在的仅仅是你执着有能/所的心识,所以佛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而“能/所双亡”是圣者境界,与凡夫无关,这个“能/所双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凡夫所执着的能/所双亡,这对能/所实际上是凡夫“真能”“所”分别出来的一切法,都是所,这叫遍计所执性。二是,由于凡夫断离了如上所说的所,凡夫执着这个所的“真能”自然同时也就不能单独继续存在了,这种执着有能/所的“真能”是染污依他起性。
   由于断除了遍计所执性,同时也就是断除了染污依他起性,同时也就是实证了圆成实性(空性),也就自然以后得智实证了清净依他起性,这就完成了转凡成圣的证道过程,也是完成了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的第一步。再经过十地的修行,完全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就到佛地了。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本贴由大千于2005年2月23日16:09:55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