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说大方等顶王经》论梦幻观

(2025-09-06 11:08:13)
分类: 世间如梦

《佛说大方等顶王经》论梦幻观

  (西晋 竺法护译)

 一切法如幻、化、梦、影、响、野马(阳炎)、芭蕉、水泡、聚沫,解于三处本无所有,从缘对生。

佛告善思:“诸法皆空,虚无不真,犹如幻、化、泡沫、芭蕉、影、响、野马(阳炎);(亦如)梦中所见,本无从来、去无所至;犹如虚空,忽现云雾尘烟灰等,托现虚空不能为垢,忽然便灭,虚空自然亦无所净。有道无道世俗慧明,普解自然乃无所著。了无所了,乃应道慧无上正真,无所恐畏,心不怀懅(惧)。”

佛复告善思:“色、痛、想、行、识(五阴),空、本无所有;眼、耳、鼻、口、身、心(六根),空、本无所有;地、水、火、风(四大),空、本亦无形;因缘合成,犹如五事,成其屋宅。何谓为五?一曰材木,二曰瓦草,三曰土堑,四曰人功,五曰泥水,以是五事乃成为屋。本各别时都无屋名。因缘合成,身亦如是。五阴缘对便有四大,因名曰身。地水火风各缘来合,犹屋四柱四壁皆因缘会,合成散坏皆无处所,犹如梦中见屋宅城郭、树木华实、流水田地、犁牛诸种,下其五谷,各随时生,人主用意获之自给。心神无明,不达一切三界皆空,因倚望求便生意识,十二牵连往来周旋,轮转无际劳于神识,沉迷五趣无懈息时。不解本空如梦所见,觉不知处何所归趣?至成正觉,乃了五趣本无处所,独步无畏。”

佛复告善思:“色空不可得,痛、想、行、识空亦不可得;所谓空者,色则为空,无复异空,痛、想、行、识空,无复异空,四大、五阴、十八诸种、三界本空,十二因缘无则为空,无复异空。现世度世、有为无为,四大皆空,无复异空。色如聚沫、痛痒如泡、思想如芭蕉、生死如梦、识如幻、三界犹化、五趣如影,所以如影,从缘对生。三界本末,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心意所为,犹如画师治素壁板,因缘合成,犹如飞鸟飞行空中,菩萨如是,行无望想,旋到十方;犹日宫殿行于虚空,不污众冥,菩萨如是,独步三界心无所著;去淫、怒、痴三毒窈冥,犹如莲华生于泥中不与其合,菩萨如是,在于生死,成最正觉,心净如空,永无所著度脱一切。”

佛复告善思:“一切诸法犹如幻化,幻化本空悉无所有,迷惑愚俗自计己身及与他人,悉有所有故沈五趣,敢能晓了是悉无所畏;诸法本末无有内外,以了如是心不怯弱。不难三界三界悉空,若有菩萨晓是本无,独步三世而无所难,达于生死犹如虚空,无形本亦无名,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形无名。用无明故驰逸三界,转轮无际,犹如五事住于虚空不能为垢。自然之故心本清净,权未即解便有三毒,五阴六衰客尘所蔽,虽有是非不污本净,心亘开达,畅三世空便入大道。”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梦幻观

  译经三藏惟净等奉 诏译

  卷第四、长者贤护品第一之四

 

 佛告诸长者言:“一切法系属于缘(诸法因缘所生),自性无力故。眼(等六根)者四大所造,无常无强而不究竟,无坚无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恼众病所集,是故诸长者!眼(等六根)无依止亦无造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四大所造,无常无强而不究竟,无坚无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恼众病所集,是故诸长者!意无依止亦无造作。诸长者!是等诸法应如是学,此眼(等六根)如聚沫,不可撮摩;眼(等六根)如浮泡,不得久立;眼(等六根)如阳焰,从业烦恼渴爱所生;眼(等六根)如芭蕉,自体无实;眼(等六根)如幻化,从颠倒起;眼(等六根)如梦寐,为虚妄见;眼(等六根)如其响,系属于缘;眼(等六根)如影像,由业对现;眼(等六根)如浮云,刹那离相;眼(等六根)如电光,须臾变灭;此眼(等六根)无主为如地,此眼(等六根)无我为如水,此眼(等六根)无众生为如火,此眼(等六根)无寿为如风,此眼(等六根)无人犹如虚空;此眼(等六根)不实,四大为家;此眼(等六根)性空,离我我所;此眼无知,如草木瓦砾;此眼无作,风力所转;此眼为空,不净充满;此眼虚伪,虽复治事莹饰,终归散灭;此眼如丘井,为老所逼;此眼(等六根)毕竟无边际处,后当归死。

“诸长者!汝等当知,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其义亦然,总略乃至彼一切法应如是知。诸愚夫异生,于彼一切所欲法中而生爱着,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又复于彼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十八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六大),此等法中所欲爱着,乃至一切有为无为名相法中所欲爱着。是故诸长者!汝等勿于所欲法中生爱着,于妻子舍宅财宝等法勿生贪取,当发净信舍家出家。得出家已不生乐欲,无乐欲故圆具净戒,修持清净波罗提木叉之法,圆满洁白法式仪范,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诸长者!若如是学,即得戒蕴具足。戒具足故,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无所取。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而无所取,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十八界)而无所取。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而无所取。总略而言,于彼一切法都无所取。以无取故即无减失。

  尔时世尊欲重宣明如是等义,说伽陀曰:

 “如实了知于空法,  知诸法空皆无实,

  我得安乐离忧门,  亦得无动最上乐。

  若能如是正了知,  即知一切法皆空,

  由斯解脱诸苦因,  是故诤讼无所立。

  因诸所欲生执着,  执故而生诸娆恼,

  执者即是取之名,  因取故生于三有。

  有故有生即轮转,  三有止息即不生,

  老病死法亦随无,  毕竟不受无常苦。  

 

  眼根色境二种缘,  眼识生缘为三事,

  若不和合破散时,  如无薪火义如是。

  如是所生一切法,  互相和合故有生,

  作者受者二俱无,  正道常现诸所作。

  内外诸法所成身,  是中应知我空法,

  愚人颠倒执着心,  于我我所不知故。

  眼内无法而可有,  于外亦复无所得,

  无我无作寿者无,  应知诸法亦如是。

 

  非眼遍思欲解脱,  耳鼻舌身意亦然,

  色等无转无作门,  当观诸法亦如是。

  如大海水起聚时,  暂生泡沫而无实,

  谛观眼等亦复然,  无坚无力如泡沫。

  五蕴自性假和合,  如彼聚沫无坚力,

  解脱一切娆恼门,  及彼生老等忧恼。

  汝于我教出家已,  了知一切法如幻,

  不虚受彼信施心,  复能普供十方佛。”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四

  西天译经三藏法护等奉 诏译

持戒波罗蜜多品第七之余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言:“我今所说,于诸契经展转增胜,随顺根力应当信解。又此眼等(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五蕴、七大、三界等,下同),譬如泡沫不可撮摩,于泡沫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注1】、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亦无受者;如是了知诸法不生,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阳焰,一切烦恼贪爱集生,前际后际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亦无受者;如是了知诸行不转,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芭蕉,体(虚妄)不实故。于芭蕉中无我、无人(略32字,下同)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幻化,颠倒集生,此幻化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梦中,见诸色相非真实故,于此梦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谷响,由缘生故。于谷响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影像,随诸业惑之所显现。此影像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浮云,聚散无定,体非究竟。此浮云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电光,刹那变灭,此电光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虚空,离我我所,于空法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愚聋无所觉知,又如草木、墙壁、瓦砾、诸非情物,无所觉知,而此愚聋非情法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诸行皆流转故,亦如风鸢,假缘和合,此诸行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皆是虚假,一切不净之所积聚,此虚假法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如镜中像,随物显现,旋有旋无,是破坏法,此镜像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犹如苦井,老病死苦四蛇二鼠交相侵迫,此苦井中无我无人,乃至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又此眼等,无实边际,浮尘之根死法所侵,乃见边际,此边际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亦无受者,如是了知离一切相,此中何有贪爱之者?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内心坚固真实相应,永不堕于贪爱法中;若堕贪爱,无有是处。于贪爱法真实厌离,是名菩萨摩诃萨戒行清净。

 又菩萨摩诃萨如是圆满清净戒行,于诸有情不生损害,至于微细有情悉能饶益,亦复不惜躯命,普于一切无所不舍。

1:补特伽罗为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世的主体。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即“灵魂”的异名。梵语pudgala,系由pum!s(灵魂)发展成的名词,有身体、灵魂等义。又,此语亦为pun(地狱)、gal(堕)的合成字,义为堕地狱者。补特伽罗与‘我’、‘有情’、‘命者’等语同义,是不断轮回六道(趣)的生命本体,故名数取趣。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四

 

“菩萨摩诃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菩萨藏而能安住,于一切法以胜慧决择,而能获得十种善巧。何等为十?一者蕴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处善巧,四者谛善巧,五者正知善巧,六者随顺善巧,七者智识善巧,八者菩提分善巧,九者圣道善巧,十者缘生善巧。

   云何名蕴善巧?谓此五蕴,如聚沫、如水上泡、如阳焰、如芭蕉、如幻、如梦、如空谷响、如影、如浮云、如镜中像。谓色蕴者犹如聚沫,彼聚沫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士夫、无意生、无儒童。若世间体性如是,则色蕴体性亦复如是。说此是为色蕴善巧。谓受蕴者如水上泡,彼水泡中无有我、人、众者、寿者、士夫、意生、儒童。若世间体性如是,则受蕴体性亦复如是。说此是为受蕴善巧。谓想蕴者犹如阳焰,彼阳焰中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乃至说此是为想蕴善巧。谓行蕴者犹如芭蕉,彼芭蕉中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乃至说此是为行蕴善巧。谓识蕴者如幻,于彼幻中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乃至说此是为识蕴善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