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大德: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2025-06-28 16:40:32)分类: 净土故园 |
祖师大德: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一、莲池大师:
得悟人正宜往生净土
或问:“某甲向修净土,有禅者曰:‘但悟自佛即已,何必外求他佛而愿往生?’此意如何?”
子谓此实最上开示,但执之亦能有误。请以喻明:假使有人颖悟同于颜子,而百里千里之外,有圣如夫子者,倡道于其间,七十子,
三千贤,相与周旋焉。汝闻其名,往而见之,未必不更有长处。而自恃颖悟,拒不觐谒,可乎?虽然得悟,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则汝净土之生,万牛不能挽矣!”深矣哉言乎!
《云栖莲池大师语录》(外集)
答曰:“汝未之知耳。悟达之士,正愿求生净土。古人云,不生净土,何土可生?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则汝净土之趋,万牛不能挽矣。”
(惟则禅师《净土或问》)
或问:彻悟人还须往生净土否?
蕅益大师答: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云栖大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憨山大师则云:‘今时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错在。’
此皆深慈大悲,真语实语。
《净土指归》言:
为彰净土之殊胜,与禅对比而言:‘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禅净力用之悬殊,以此可知,一则十人九蹉路,一则万修万人去。自他二力,岂可同日而语!
虽无禅而有净土,即可见佛成佛,自不用愁开悟不开悟,然永明禅师以其大智慧窥知众生好高务远,于禅执而难舍,故偏赞‘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以此而激发执于禅者求生净土之念,可谓用心良苦。本欲摄禅归净,后人不达,多自诩禅净双修,甚至舍净入禅,妄以上根自许、以圆融自誉,则往往弄巧成拙。
开悟究竟是什么?开悟是否就是成佛?
禅有很多种,如: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如来禅与祖师禅等种种的不同。现在的禅宗主要是指祖师禅。
这篇文章主要是帮助大家厘清禅宗的几大基本概念,如:开悟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样的功用?开悟是否就是成佛?是否可以只要顿悟而不用渐修等问题。
台湾圣严法师开示:
许多人以为‘即心即佛’、‘明心是佛’、‘无心是佛’、‘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成佛的意思,并且以为一旦开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
其实,开悟并不是成佛,甚至也并不是见道,如宋朝的高峰原妙禅师,自称他一生用功,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数。可见,开悟并非成佛,如说开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充其量,禅宗的开悟,相近于‘得法眼净’──见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禅宗破了三关──本参、重关、牢关之后,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边沿。如果以天台圆教的‘六种即佛’来衡量,禅宗破了第三的牢关,也仅同于第四‘相似即佛’位。正因如此,禅宗的祖师,当他们参到一个‘入处’──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后,往往倒要隐于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因为他们尚未进入圣阶,充其量,是走完了成佛之道的三分之一的路程而已──三大阿僧祇劫的第一阿僧祇劫届满。
从这一点看来,禅客们纵然已经破了三关,也不过是贤位的凡夫而已。
禅宗以为在参究用功到了得力之时,虽不能即刻进入初地菩萨的圣位,但在顿悟的当时,能使第六第七识的功用暂时停伏,不落昏沉、散乱、无记的状态,唯是明明了了的现量(本来如此的)心现起,好像在乌云覆盖之下,突然烟消云散一见万里无云的景色,虽仅极短时间的实证(真如实性的)经验,刹那之后,又被无明烦恼的乌云把那景色遮了起来,但他确已见过一下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了,比起从未见过的人来,当然是大大的不同。这就是禅宗所讲的顿悟,唯其悟后仍得用功再修,因其虽已印到了佛心,福慧资粮──成佛的资本,尚未具足哩!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开悟不等于成佛!
印光大师指出:“世之学佛者,率以开悟为志事。不知悟而未证,尚不济事。即使证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之人,亦难免来生因福造业,或致堕落。证四果(阿罗汉),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说。若依大乘圆教说,初信位断见惑,与小乘初果同。七信位断思惑尽,方了生死。初信至六信,尚未了生死。初信位菩萨,其神通智慧,已非凡情所能测度,何况二、三、四、五、六信位乎?!
参禅之人,每以宗家机锋转语,净宗教宗皆无能答,为道高妙而人不能知。实则起此知见之人,亦不知古人之意。果真知者,必无自雄自矜之态。何以故?以绝妙之语,亦极平常之语。不但会得不济事,即使大彻大悟亦不济事!直须完全证得,方为了生死事。而后世能证者,实不多见。五祖戒禅师(五祖,寺名,师戒禅师为五祖寺住持,故称“五祖戒”),于宋初名喧宇宙,门庭高峻,若龙门然,死后转世为苏东坡(有事迹可证)。东坡以前世慧力,其文字、见地,俱不平常,而复不拘小节。其守杭时,尚常邀妓自娱,可知戒师并初果尚未能证。何以故?以初果得道共戒,任运(自然而然)不会犯戒。若不出家,亦娶妻室。纵以杀身威胁之,令犯邪淫,宁肯就死,决不肯犯戒。禅者若知此义,何敢藐视净土,高推禅宗,让愚夫愚妇仗佛力以往生,而自己甘处轮回,不愿出离乎?我说此者,恐汝不知所以然,被禅者所屈,而捨佛力以仗自力,致了生死于驴年(尽未来际亦无驴年)!”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涅槃经云: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
古德说“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么理解?
大安法师
其实“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这句话是莲池大师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否认修行人的开悟,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人“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菩萨为未来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有僧人说:“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来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灭之体。明心见性,就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不住其间,明悟此一刹那之感,此感便是如来体性,知觉如来体性,便是明心见性也。”而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禅宗看来,成佛的关键,不在于他度,而在于自度。明心见性是禅宗修行者的追求,但是见性只是见到了自身的佛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梦参老和尚开示: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之后要修利益众生的事业。就像菩萨一样利益一切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所以菩萨又叫“觉有情”。禅宗除了乘愿再来的佛菩萨外,开悟见到佛性,只是理上成佛。在事上还要广学多闻,就是四弘誓愿中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明心见性是大乘佛菩提道的见道位,明心是七住位,见性是十住位,才是成佛的入门阶段。
所以,禅宗的开悟,还要“悟后起修”,就是“理需顿悟,事须渐修”。渐修,就是渐次修证,是渐进的、有次第的修证,所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佛经讲,一个人若想超凡入圣到成佛,整个过程漫长而且遥远,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为佛是两足尊,智慧和福德圆满。所以个人就算开悟,只是理上见到佛性,在事上还要利益一切众生,就是积累福德,同时还要广修智慧。
因为开悟并未了脱生死,禅宗历史上很多开悟的禅宗大师,由于没有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转世就成为大富贵之人。像草堂青禅师作曾鲁公,五祖师戒禅师后生作苏东坡,真如喆禅师荼毗的时候连他穿的纸袄都烧出舍利,最后生到大富贵处成了一个皇帝,都没有解脱生死。所以,靠自力之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莲池大师说这番话的意思和永明延寿大师的做法是一样的,唯有永明延寿大师,一生兼二宗的祖师——禅宗和净土宗的祖师。所以他老人家就有资格来比较禅宗和净土宗之间的异同。而永明延寿大师就是先参禅悟道,大彻大悟后,反过头修净土念佛法门,这是在做给我们看,让我们对念佛法门引起足够重视。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句话,实际上是劝禅宗开悟的人和参禅的人,也要具足信愿念佛,这样才能往生西方净土,一生成佛。
《阿弥陀经》里有一段经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往往让我们很多净土念佛的修学者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哎呀!一心不乱,做不到啊”,甚至最终放弃净土念佛法门。实际上《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而玄奘大师翻译为“一心系念”,这个翻译是比较适合的,系念就是挂念,就像心里挂着一个事,就是挂念阿弥陀佛。
净土宗的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不杂乱”。“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这样的解释就是“易行道”,很容易做得到。阿弥陀佛成佛前发的四十八愿渡众生,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临终十念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是摄受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所以绝不会把往生的门槛提得很高。只要你相信,愿意去,散乱心念佛都可以往生,在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先是佛光一照,散乱心就提升到功夫成片。所以之所以能带业往生,具足信愿持名念佛很重要。
可以看另一部净土经《无量寿经》中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善导大师在诠释《观经》九品往生上品下生里面谈到,只要唯发菩提心。唯发菩提心,怎么去理解这个菩提心?善导大师有个基本的诠释:就从厌苦开始,就是厌离我们娑婆世界的苦,来求往生极乐净土,到那里圆成自性的无生法忍,再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度苦难的众生,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愿做佛心。愿做佛心是什么?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是什么?就是摄一切众生往生佛净土之心。那么到了澫益大师对这个菩提心有一个更为单刀直入的诠释: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对净土法门具有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辨识清楚,这个菩提心的核心的内涵还是信、愿。你对净土法门具有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
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过,“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大安法师开示:所以靠自力成佛是很难的,这个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一直强调的,不能自负。如果自负,很可能耽误的就不是一生了。因为一经轮回,很多人就不知道前世的事,更别说修行了。所以念佛是一生成佛的法门,有的念佛念个三五年就往生了。现代往生的例子,海贤老和尚念了一辈子的阿弥陀佛,2013年往生的。证明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存在。因为海贤老和尚念了92年佛,跟阿弥陀佛见过至少十几次见面,至少也有十次以上的见到极乐世界。所以,古德说“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就是开悟了也要念佛求往生,因为关系到一生能不能真正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