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 :耳根圆通即持名念佛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破我执);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破法执);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破空执);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发菩提心就是发了彻底觉悟的心,也即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愿共一切众生究竟觉悟的心。这个觉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本觉,一个是始觉,一个是究竟觉。所以三觉一齐圆满才成佛。
“本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本体,也就称为本心,妙明真心。也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法身。这个称为本觉,是人人所本有的。当你发起一念背尘合觉之心,要恢复本来,以达到究竟觉悟,这就是“始觉”了。你开始觉悟了。始觉应合乎本觉,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体,这就是始觉合本。以后达于究竟圆满,就是“究竟觉”。这三个觉都圆满就称为佛。发菩提心,就是要发这样一个心。依始觉的智慧,继续发心,勤求究竟觉,即是发菩提心。《华严经》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觉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业。可见菩提心的重要。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闻性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处,“闻中”就是在闻性之中。“入流”,驰求声音叫作出流,不听外声(可以听见,但不追逐,安住闻性),返闻自己的能闻之性叫作入流。“亡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亡,即脱离、超越,如“逃亡”“流亡”之亡,而非“忘记”之忘;所,即处所、能所)。眼睛看见红花绿叶,这些花叶就是“所见”,耳朵听到钟鸣鼓响,这音声是“所闻”,肉味是舌根“所尝”,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对声音无动于衷,是最初步的“亡所”。因为耳根能听就叫“能闻”,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这是单从耳根说,实际上“闻性”也就是全体自性的作用(楞严经常说“闻性通真实、圆真实、常真实”,暗示闻性即觉性、佛性)。可见一下手用功,就是从本体上,从自性上用功。这是一个很深入的法门(实际为持名念佛法门,因闻性即佛性,即无量觉、无量光、无量寿)。
“入流亡所”,就是(逃离声尘)入了闻性(觉性)的流,绵密相续,没有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入了这个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脱离了所闻的声尘,就叫做“亡所”。参究自心,在心光内,安住在闻性中,入了流,脱离了所听到声音的尘,故称“入流亡所”。
把听觉回转来,不去听那个声音,而是听我的能闻的本性(即阿弥陀佛或观音如来),这就是返闻了嘛!能闻者是谁?就是你的闻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本来的觉性,就是你本来的妙明真心。因此这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入流亡所”是修证圆通的总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亡掉了声音,这是亡掉声尘的动相,动相不能妨碍自己,于是解了声尘的动结,但动相一除,马上显出声尘的静相,这是声尘的静结。仍是外尘的结缚,必须继续入流,返观闻性,来解除掉。若能返闻自己能闻静尘的闻性,于是静尘也不能为碍。声尘的动静二结,一齐解除。故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引证一段唐代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禅语,来辅助发明。禅师开示:“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曰:“闻。”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彼时),莫是虚空么?”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
‘如是渐增’等者。由境寂灭,复增现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皆不可得),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能闻,闻根),所闻,尽’。能闻的耳根,这根也是结。根与尘相对时,了然不生分别,就没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内相也随之而同尽。于是“泯然豁然,无复内外,即根尽之相”。于是破了根结,又进一步了。此时先得人空(按:楞严经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即先破我执;之后破法执:“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最后破空执:“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原文是:“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
“尽闻不住”,所闻能闻俱尽,就是“尽闻”。但决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哪。根尘都没有了,怎么知道的?自己有觉嘛,觉到的。由于智慧嘛,所以能觉。觉照,照到这个根尘俱空。所以由于能觉,才知道根尘都空了。现根尘俱尽唯剩一觉,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易堕无为深坑,所以“不住”。唯当加功再进,透过此关。当能闻与所闻,对立消除之后,根与尘都一齐脱落,当前出现的是清湛纯一、没有边际的境界。这个境界正是自己的所觉。既有所觉,必有能觉,能觉即是能观照这个境界的智慧,有能觉与所觉,这就又是一层能所。“尽闻”是能闻与所闻的尽除,破了根结。达到根尘齐泯的境界,能照这个境界的是能觉,属于般若。若住于这个“尽闻”的境界,还有能觉与所觉,能觉的智与所觉的境相对,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对,仍是障碍。不能停住于此智,都应舍弃,来破除法执。《通议》说:“根尘双泯,为尽闻处。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憨山大师说,尽闻则根尘皆尽,不住则继续进修,所觉的境是根尘齐销,了不可得,所以能觉没有对待随之也空,所以“(能)觉,所觉空”,于是破了觉结。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空与所空又是一层能所。刚才说“觉所觉空”,其中的空是空观智,即是现在“空觉”中的“空”字。“觉”字呢,就是能觉和所觉。这个觉结因空观智的空而解除了。因有这个空,空掉能觉与所觉。觉的结是解开了,但留下空结,还须解除。能空和所空,宛然仍在。一个能,一个所,又是一组对立。还要加功进修入流照性。达到“极圆”。于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灭了,能空的这个空也灭。这就是“空所空灭”。打个比方:就像拿木头钻木头来取火,木头钻木头,钻来钻去,一下火出来了,钻的木和被钻的木都烧完了。空所空灭就是这样。能空的和所空的都灭,两个同时都没有了,“空所空灭”。这就解了空结,证了法空。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以上由于“空所空灭”,破了空结,证了人空与法空,但其中末后的一个“灭”字,仍是一结。动、静、根、觉、空、灭是六个结,都是生灭法。解结次第:第一步动结灭了(破了声尘的动相),静结就出生了。再破了静结,声尘的动静二相都消,只显能闻耳根,于是静灭根生。耳根之外没有了可作对待的声尘,于是根结也不存在了。根结也破了,此时根尘全脱,唯有照境的觉智,这是根灭觉生。所觉之境既离根尘,能觉之智仍在,若常对待,仍有能所,此智亦须放舍。于是能觉与所觉俱空,觉结灭而空结生。“空所空灭”则空结灭而灭结生矣。到此若常住灭相之中,被灭相所障,是一种顶堕,正在百尺竿头,更须进步,到此也必须著力去灭除,但不存执著之心,以俟一刹那顷,灭相迥脱本理现前,六结俱解,顿证一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就跟《大涅盘经》“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完全是一致的。在寂灭中不是空无所有,而是不生不灭的实相理体。“寂灭”二字,其中“寂”字,不是与动互相对待的寂,而是从无始来,本自不动的寂。其中“灭”字,不是与生成对待的灭,而是从无始来,本自无生的灭。故此“寂灭”,即“本觉理体”,即是“如来藏”,“真如实际”,“一乘寂灭场”,“大光明藏”,实即真心全体,无边妙用,皆在其中,以上解除六结,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
”,“寂灭现前”,“入三摩地”,证入圆通。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世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我们念佛,讲究自念自听。自听很重要。自己念,自己听,自听就利用了耳根了。你自听什么?听你自己所念的佛号,这不是闻自性了吗?返闻闻自性,这不就返闻了吗?算不算是闻自性呢?大家念观音,念佛号。佛号不就是自性嘛?《净修捷要》:“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可见所念的佛,即是本觉,即是自性。念佛法门也是“返闻闻自性”。(黄念祖老居士著《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