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谕法师谈发愿:净土信愿行,发愿最重要

(2025-05-22 12:32:36)
分类: 净土故园

智谕法师谈发愿

一、净土信愿行,发愿最重要

(《佛七讲话》节录)

发愿的力量非常大,甚至可以超过业力(但是神通力敌不过业力)。我们求往生净土,便是要以愿力超过业力。(心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净土法门的成功秘诀就是心力+愿力+佛力>业力)所以,大家发愿求往生的愿心,一定要坚定不移,不放不舍。恭敬三宝,至诚念佛,保证各位一定能往生!

  大家都知道,念佛三资粮,叫信愿行。不过各位是不是知道,信愿行三个当中,那一个最重要?大家要知道,这个三资粮之中,「愿」最重要。

三资粮中,要中之要,在一‘愿’字。虽云信以导愿,愿以导行,而察其意旨,实是信以启愿,行以成愿。重点只在一个‘愿’字。所谓修一切法门,皆随愿而成,无愿不成。

  「信」不过启发这个「愿」,只有信,没有愿,这样没有用。信有阿弥陀佛,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不愿往生,不愿见佛,那就没有用。至于「行」,行持名念佛叫行,这个行,是完成你的愿心。如果没有愿,你持名念佛,不得往生,没有用。

  大家要记得,念佛一定要发大愿心,厌离娑婆,欣往西方。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往生彼国。”

  我们念佛的人,就是要以我们的愿力,超过我们的业力,才得度,才往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业力太重,只有一个力量,可以超过它,那就是愿力。如果我们念佛的愿力有十分,业力有八分,就有往生的希望。如果你的业力有十分,愿力仅仅二三分,那往生就没有希望了。如果你的愿力超过业力,你就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至诚恳切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时时刻刻地,佛号一起,愿心就起,愿生西方,愿见弥陀。根据善导和尚讲,每天晚上,都应该念发愿文,就是晚上大回向发愿文。如果仅是念佛,没有发愿,那是修舌根,不得往生。

  有人说,他一天念几万声佛号,我问他:「你发愿往生没有?」他说:「没有。」那几万声佛号是结善缘,不能往生。佛以悲愿心度众生,众生以欣愿心求生西方,这样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发愿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很苦。如果你感觉你现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这个往生的愿心就发不起来,所以要知娑婆苦,才能欣往西方乐。古德教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厌离娑婆,是佛所说的苦、集二谛;欣往西方,是佛所说的灭、道二谛。古德如此说,确实是深体佛旨。

  大家可不要起虚妄心,说“我听人家说,学佛要不欣不厌、不取不舍。所以我念佛啊,也不厌离娑婆,也不欣往西方,听其自然。”这种人是太愚痴!他不知佛法有真谛、俗谛。无取无舍是真谛边说,不从俗谛边说。我们大家还是凡夫,就要想不厌不欣、不取不舍,那叫自然外道,印度有一种自然外道。

  你们大家想想看,“转凡成圣”,转凡是厌下,成圣是欣上。“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诸恶不作就是厌下,众善奉行就是欣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欣上,下化众生使众生离苦,就是厌下。“离生死,求解脱”,离生死就是厌下,求解脱就是欣上。所以说,从修道这边来说,没有不是厌离,没有不是欣往。总之,从凡夫以至圣人,从圣人以至菩萨,菩萨以至等觉,无不是厌下欣上的,必至妙觉,过尽德圆,始无取舍也。从这修的一边说,就是“修德”;得到究竟果位了,那叫作“性德”,那时才没有厌离没有欣往。

  请问大家,各位是不是究竟佛呢?不是!所以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这样才起信愿行,念阿弥陀佛。

  有一种动作必须避免,就是只数念珠不念佛。有些人拿着念珠,天天数,可是他心里一点佛号没有,也不厌离娑婆,也不欣往西方;也不诸恶不作,也不众善奉行;也不上求佛道,也不下化众生。这种人是叫「等死」。所以大家记着,如果你也是不念佛,天天数念珠,心里什么都没有,赶紧改过来,那不是念佛。

  当你佛号一起的时候,就必须厌离娑婆苦,欣往西方乐。佛号一起,你那个心须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佛号一起,要存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这样念佛,是发大菩提心。

  今天跟大家讲的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记得,不要空空白过,没有愿力念佛。现在我们开始念佛。

  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你的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如果你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有一种郁闷的感觉,得不到受用。怎么说得不到受用呢?你的声音灌不满你的耳朵,换句话说,你的声音和你的心不能相应,怎么能和阿弥陀佛相应呢?你的声音和你的心相应,自然和阿弥陀佛相应。

 

      二、念佛最要紧的是发愿,有愿则生,无愿不生

    我们念佛,最要紧的是以发愿为主。

  我们要发什么愿呢?我们要发“愿生西方净土,愿见阿弥陀佛”的愿。要是大家有这样坚决的愿,将来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有了愿,一定还要有持名念佛的“行”。只有愿,而不念佛修行,这个愿便不能实现。但是,只念佛,不发愿,不求往生,也不能往生。因此,必须以愿导行,以行助愿,才得成就。所以古德说:“有愿无行,其愿必孤。有行无愿,其行必虚。”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资粮是信愿行,而三资粮当中,以愿为主。

  妙叶大师说:“念佛三昧,一言以尽之,愿也。”因为“信”,不过是启发“愿”的;念佛的“行”,不过是完成这个“愿”的。要想往生净土,有愿则生,无愿不生。念佛人不得往生,不怪别的,只能怪自己没有愿心。所以有愿必成,无愿不成。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一切成功都从愿心开始。要是没有愿心,任何事情都没有成功的希望。

明朝末年,军队被清朝打垮了。有一个在军队里作一个小头目的军官。他年小的时候,走到街上,看见一个出家的人,威仪非常庄严,不知不觉起一种敬慕感。心里说:“将来我一定要出家当和尚”。所以说,佛以三十二相度化众生。比丘也是一样,一定要有庄严的威仪,这也是度众生的方便。像舍利弗,目犍连,就是见马胜比丘威仪庄严,以此因缘,便发心依佛出家了。

当时小孩对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过庙门口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便要站住看一阵。不期然而然地,泛起恭敬心。同时看见出家人,自然而然地恭敬,没有一点轻慢心。到他作了军人,走进庙里,一定要脱帽致敬。这种恭敬心,就是从那个比丘种下来的。

当军队被打散以后,他一个人逃到深山里,没吃的,没渴的,逼得走投无路。他看见有一所小小的庙宇,便走进去恭恭敬敬地拜佛。庙里只有一位出家人,见他进到庙里,便笑笑说:“你来啦。”他点点头。不知怎么,他忽然问出家人说:“师父!我出家可以吧?”实际上他是走投无路,被迫生出出家的念头。出家人笑笑说:“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作徒弟。”就这样,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后,在深山的寺庙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冷冷清清。夜里,他独自走到院子里,看见天上月亮正圆。他叹气说:「唉,想不到我某某人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这时他师父站在他后面,说道:「你不要怪呀,当初你发愿出家,今天怎么又后悔呢?」

他回头看看师父,说:「我几时发愿出家来?」

他不知道,师父已经是得道高僧了。老和尚说:「当初某年某月,你在甚么地方,看见一个比丘很庄严,你不是发愿要出家的吗?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满你的愿呀。」

他一下想起来了,赶紧跪下来忏悔。

  你们看,那个小孩不经意地发愿,结果都能满愿。何况我们天天念佛,念念求往生,怎能不满愿呢?!所以,大家发愿求往生的愿心,一定要坚定不移,不放不舍。恭敬三宝,至诚念佛,保证各位一定能往生!

  发愿的力量非常大,甚至可以超过业力(但是神通力敌不过业力)。我们求往生净土,便是要以愿力超过业力。(心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净土法门的成功秘诀就是心力+愿力+佛力>业力)

 

  我们轮回娑婆,轮转六道,就是被业力拖住了,可见这个业力多么大。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你的神通力这么大,有没有比你神通力更大的呢?”佛回答他说:“有啊,业力就比神通力大。再过一年,我就要入涅槃了。”这是业力使佛入了涅槃,可见业力是很大的。但是愿力比业力还要大,为什么呢?因为愿力是业力的根源,业力实际上是愿力的增上缘。

  我们求往生的愿,是净愿。净愿若起,染业则止。所以净愿可以超过染业,这样就得往生了。但是这种净愿,必须相继不断。净愿一断,染业又生。净愿始终不停,染业也就始终不起了。同时,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愿力是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的,自然可以得到感应道交了。

  你若留心便可发现,净土各经,乃至赞偈,发愿文等,没有不是充满了愿心和愿力的。例如《大回向文》,一开头便是“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所以我们回向时,要充满求往生的愿力才行。假使没有愿力念佛,便不容易蒙佛加被,最多不过是种个远因罢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往生。相反地,念佛的同时有发愿心,那便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必得往生净土了。

 

  关于“愿”这个问题,要详细说起来是无穷无尽的。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被认为是愿中之王。我们修念佛法门就至少要发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修念佛法门就要发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我们专礼阿弥陀佛。礼阿弥陀佛就是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专称阿弥陀佛,因为称阿弥陀佛,也就是称赞诸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弃众生不管,自已发愿求往生。应该留在娑婆度众生才对呀。”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两种:一种获得无生忍,便有能力度众生;一种未得无生忍,便没有能力度众生。菩萨尚有隔阴之迷,何况我们被五欲缠缚的凡夫呢?你说留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得先问自己破无明、断烦恼了没有?因为连声闻、缘觉都不敢入生死流度众生,就是怕掉进来出不去。因为他们未破无明,未证无生忍。所以自疾不疗,能疗他疾,是不可能的。

  假使你破了无明,证了无生,那你是大菩萨,我没话讲。不然的话,就是个具缚凡夫,烦恼具足,和其他人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那么一切外道也都能度众生了。如果一切凡夫外道能度众生,那要佛出世作什么?再说,你留在娑婆,有把握保住人身吗?有把握不失人身吗,万一堕进地狱里去(堕地狱很容易),自身且不保,怎么能度众生呢?所以还是求生西方净土,去见佛闻法。当你获得无生忍,才能“不违安养入娑婆”。

  奉劝大家,至诚念佛,发愿求生西方,获得无生法忍,再来娑婆度众生。 

 

三、往生必须要让愿力胜过业力

    有两种力量不可思议:一个是业力不可思议,一个是愿力不可思议。我们求往生,便是要让愿力胜过业力。如果一个人求往生的愿心切,临终时有病痛也不会感觉的。因为有旺盛的愿力支持他,纵有病痛也可以忍受的。

  命终后一剎那间,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愿力相应,便可随愿往生了(注意是“随愿力”而往生,不是随缘往生、更不是随便往生)。佛有四十八愿,愿愿救度众生。如“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病人体弱无力,不能出声念佛,也不可勉强他,使他起烦恼,可以时时提醒他心里默念佛号。弘一大师说,如果病人临终时左胁而卧,也不勉强他右胁卧,或是强自翻动他。那样会令他烦恼堕落,于他无益。只宜安慰他,开导他,助他安祥往生。

  愿力不可思议。古德说,若热渴死的人,若入畜生道,多入水虫中。若被冻死的人,若堕地狱中,多生热地狱。这都是随其愿力受报的。所以爱酪沙弥,死后还堕酪中作虫;爱财长者,命终还生家中作守护犬(爱书的人,死后容易成为书虫)。佛在世时,一位长者子家中有一只狗,天天卧在门口当中,有人出入,它便吠。有一天,佛到长者子家中来,狗见佛入门便吠。佛对狗说:「某某长者,你现在作了狗,还那样爱财吗?」狗听了非常惭愧。长者子听了很奇怪。佛告诉他说:「这只狗是你父亲,以恶业因缘,死后落入畜生道。因为爱他生前的钱财,所以还到你家来作狗。」

  长者子不信。佛让他把他父亲生前的食器,盛了饭摆在桌上,狗便跳上桌去吃饭。佛又告诉长者子:「因为你父亲生前,埋了宝藏在地下,就在门口当中。所以这只狗天天守护在门口当中。」长者子去掘地,果然得回宝藏。

  可知愿力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切愿往生,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一定得生西方。所以我们要切愿念佛,力求往生!

 

四、发愿往生不失正念

念佛须不失正念。何谓正念?就是念佛之念;广说就是,求佛接引,求愿往生。

  佛是三界导师,证无上觉,三乘圣者所不能及,所以,念佛之念是为正念,佛的三德具足,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如来是法身德,应供是解脱德,正遍知是般若德。佛三德具足,所以念佛是为正念。

  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正念。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接引众生,所以我们求佛接引,愿往生西方,就是正念。

  如果平时不失正念,烦恼来时便可不失正念;如果烦恼来时不失正念,有病痛的时候就不失正念;病痛之时不失正念,临命终时就不失正念;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念佛人须要不失正念。

  如果失掉正念,就生不正思惟;若生不正思惟,即起妄想。妄想是烦恼因,打妄想的,必生烦恼;烦恼是业因,生烦恼,定造恶业;恶业是苦报之因,造下恶业必受后有,一定要受苦报;苦报临头,六道轮回无有出期。所以佛说“惑业苦三”,不过是失掉正念而已,所以大家念佛,要保持不失正念。

  正念怎么失掉呢?心随境转,则失正念。心住一处不随境转,则不失正念。要想不随境转,要做到一个要求。什么要求呢?随缘不变。外境任何变动,我随其缘而不变。随缘不变,换句话说,外边境界怎么动,我是不失正念。

  所以大家这七天念佛要注意到,无论法器是快是慢,无论监香纠正于我,无论过堂的时候,饭菜合不合口味,无论身心疲劳不疲劳,我总不失正念,随缘而过,不动于心,不可要求环境。众生堕入生死,就是要求环境所致。

  所以七天之中,你随缘而过,念佛心不动,好比金刚一般。任它六尘缘影如何动,我的念佛心是八风吹不动!

  各位回到社会里去,也要注意到,好的环境,顺心的环境,不失正念。环境如何好,如何顺心,不生贪著,我还是一心求佛接引,一心求生西方。坏的环境,也是不失正念。环境如何不如意,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娑婆世界一切,都是沿途风光,不必管它。唯有往生西方,才是真正归宿之处。

  待人、做事,要吃得亏,让得人。吃得亏让得人,才能不失正念。不肯吃亏不肯让人,定失正念。像这种人,正是吃大亏,肯吃专肯让人的,正是赚大便宜。

  做生意的,赚钱,不正失念。不可得意忘形。生意不赚钱,不失正念。总要知道,事情成败二字,成者败之根,败者成之源。世间人都知道,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世间的一切,好比波浪一样,有高就有低,我要像水性一样,始终不动。波浪有起有伏,水性不动。波浪起伏随缘而现,水性不动就是不失正念。

  大家注意到,这个功夫,固然是很难作到,很难修习,但是它能使你往生西方净土,了生死,成佛道。

  我们都是凡夫众生,唯恐命终时,为病苦所逼,为亲缘眷属所牵,失掉正念,所以平时要发心,求佛接引,发愿往生,天天求佛接引,天天发愿往生。这样和阿弥陀佛日亲日切,万一我们不能提起正念求佛接引,经上说,命终之后生佛前。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我求佛接引,阿弥陀佛一定不舍弃我,因为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曾说,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佛有此一愿,只要我们至心发愿,欲生彼国,他一定来迎接我们。

  所以大家平时念佛,须要至心发愿,求愿往生。平时如此发愿,临命终时就得受用了。这是为了恐怕大家命终的时候,提不住正念,为病苦所逼,眷属所牵,凡夫心不坚定。到那个时候,你平时发的愿心可以作你的导航。

  所以大家念佛的时候,要念念求佛接引,念念发愿往生。平时念佛,也如此用功。心不颠倒,意不贪恋,要发一个大心,阿弥陀佛现在来接引我,我现在就走!千万不要存一个想法,说我还有事情没了,不想往生。如此一念,定落苦道受大苦。希望大家,念念求佛接引,念念发愿往生,不失正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