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潜伏在你身边——薄荷化猪的故事
大安法师
很多菩萨确实是潜伏在六道里面随形度化众生,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我们一般人都不了解,偶尔从一些历史记载中透点消息出来。如《清凉山志》记载一个薄荷的故事——
宋代的时候,有一位辨聪比丘,到五台山的清凉寺结夏安居时,遇到一位老比丘。这老比丘性格有点奇特,但辨聪比丘对这个老和尚非常恭敬。夏安居结束之后,辨聪比丘又要离开五台山云游其他地方。老比丘看他要走,就说你给我带一封信,到开封城的城北,去找薄荷,把这封信交给薄荷。
辨聪比丘就揣着这封信,上路之后才想到,这信也没有写地址,我投给谁呀?薄荷是何许人也?他为了寻找线索,或出于好奇,他就拆开信看。信的内容只有短短几句话:“薄荷:你在世间游化的时间比较长了,那些众生容易调伏吗?若已调伏,度生的事就算完成了,可快速返回。待得太久,恐被强缘打失,流入世间的业报。至祷,至祷!”辨聪看了也莫名其妙,就又装回去了。
他走到开封的时候,开封是北宋的首都,非常繁华。他走到广济河畔,听到一群小孩子正在叫:“薄荷!薄荷!”他一听,就赶紧问小孩:薄荷在哪里呀?小孩子就指了一个猪栏,猪栏里面圈了一头大猪,小孩说:这就是薄荷。
薄荷是一头很大的猪,脖子上带着铜铃,鬃毛都是金色的。那为什么叫薄荷呢?它不吃其他的饲料,光吃薄荷叶。
辨聪比丘一看,很惊讶,他就找到主人,一个姓赵的屠夫家,问这个薄荷是怎么回事?姓赵的屠夫说:这个薄荷很好,我们留了它很长时间了,本来买过来是要屠杀的,结果发现它在猪群里面很有威信,那些被屠宰的猪常常是要挣扎、嚎叫、拼命,但是只要跟薄荷在一起,马上就很安静下来,抓过来屠宰,把它杀掉,一声都不吭。由于薄荷有这个好处,就留下了它。只要屠宰的猪来了,就牵着要屠宰的猪在薄荷面前转几圈,屠宰时就很方便,很安静。
辨聪比丘就把老比丘给这头猪的信,拿出来。辨聪比丘就叫:薄荷!有一封信给你。就一抛,信抛过去。这个猪就两只脚站起来了,用另外两只前脚像手一样地就接到这封信,揉成一团,就吞下去了,吞下去后它就站在那里就立化了。
那证明这是菩萨示现,菩萨也在猪道里面度众生。但虽然在猪道里面,老比丘还关心他,怕他在猪道里面待得太久了,会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认同自己是头猪的话,那就麻烦了。如果是一个真实的猪,它就不吃薄荷了,它就吃饲料了,吃大便了,那就是迷了。所以,轮回世间的业报,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你一迷,世间的业报就是三恶道,六道轮回。
菩萨化猪的启示—菩萨度众生不择手段!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位法名辨聪的僧人,游方到五台山,时值仲夏,便于清凉寺随僧众结夏安居。当时僧众中有一位老比丘,举止疯疯颠颠,大众都瞧不起他,唯独辨聪对他承事恭敬。结夏安居圆满后,辨聪即将继续云游。当他向老比丘辞别时,老比丘从怀里拿出一封书信,嘱咐他说:“到开封城北,找到叫薄荷的,把信投给他!”
辨聪拜别五台山,走了一段路才发现老比丘没交代地址,心里嘀咕:“地址不详,从何找起?信里头不知写了什么要紧的事?”又不好绕回五台山,就拆开信来看,信上写着:“你在世间游化日久,那些众生容易调伏吗?若已调伏,度生的事就完成了,可速返回,待太久,恐被强缘打失,流入世间的业报,至祷,至祷!”
辨聪看完大惊,赶忙把信再封起来。
有一天,辨聪经过开封广济河畔,远远听到有一群小孩在呼唤:“薄荷!薄荷!”辨聪过去问:“谁是薄荷?他人在那里?”小孩指着一间赵姓人家的猪栏,说:“猪栏内脖子上带个铜铃,金色鬃毛的大猪,就叫薄荷。”辨聪前去赵姓养猪人家,便问主人:“这条猪为什么叫薄荷?”主人说:“这条猪很特别,很爱干净,只吃薄荷,所以村里的小孩都叫他薄荷。平常有屠户来捉猪时,其它的猪只都怕得四处奔跑逃逸,如果猪只牵到薄荷的身边,都会安静下来,也不乱跑哀嚎,任由屠户宰杀。因此以后屠户都会牵薄荷到等着宰杀猪只的身边,绕上一圈,省了以往宰杀猪只时的惨烈的挣扎与哀嚎。所以一家人很爱惜他,多年来都舍不得杀。”辨聪听完之后,就叫了一声:“薄荷!有信给你!”大猪闻声前脚跃起来站着,辨聪将信投过去,猪一口吞下,保持像人站的姿势,随即就迁化往生了。
这个公案出自印光大师修订的《清凉山志》,薄荷猪原来是为了度化众生,乘大悲愿力,倒驾慈航的菩萨。菩萨们“应以猪身得度者,即现猪身而为说法”,以启发众生心中的如意宝珠藏。
由此可知:那些不择手段把我们“领进佛门、逼近佛门、打进佛门、哄进佛门、买进佛门、卖进佛门……”的人,那些为我们提供“布施机会、修行机会、消业机会、念佛机会、诵经机会……”的人,都可能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菩萨和大善知识,只是肉眼凡胎的我们“问君何所在,对面不相识”而已。
薄荷猪乃大菩萨化身
印光大师讲述
一僧在五台,遇一异僧,出一函,嘱交薄荷,未言地址。一日过卫辉,见一群小儿呼薄荷。僧问薄荷何在。小儿指墙下所卧之猪曰:“这不是?”僧取书呼薄荷掷之,其猪人立,以两蹄接而置口中,便立化。方知此猪乃菩萨所现。其屠所杀甚多,若其猪至薄荷前,则便任其宰杀,了不逃走叫呼,故其屠爱惜薄荷。凡欲杀猪,牵薄荷至其猪边围绕之,则直同杀死者一般,以故多年养而不杀。以其猪清洁,爱食薄荷,故以为名。初其僧受异僧之函而去,于途中思之,此函将投何所,乃私拆其封。大意谓,度众生若得度脱,即当速返,免致久则迷失。僧异之,复为封讫,至是方知薄荷乃大菩萨也。绕猪一匝,而群猪即证无生法忍。其威德神力,岂可思议乎?
又,唐文宗喜食蛤,一日有一蛤坚合不开。帝亲开之,中有肉身观音大士像,庄严异常。由此观之,肉尚可食乎?倘误食佛菩萨所化之身,其罪过可胜言哉?吾人若知此理,自不敢食肉,亦不忍食肉矣。
——《印光大师文钞》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译文】
一个出家人在五台山,遇到一个奇异的僧人,拿出一封信,嘱咐他转交给薄荷,上面并未没写明地址。一天路过卫辉这个地方,见到一群小孩子在叫薄荷。出家人问薄荷在那里呢?小孩指着墙角下趴着的猪说:“这不就是吗?”出家人取出书信叫薄荷的名字,向它扔了过去,这个猪站了起来,用两个蹄子接住放在口中,就站着往生了。这才知道这个猪是菩萨所示现的。这户屠夫所杀的猪很多,如果猪在被杀前,把它拉到薄荷身边,便任凭屠夫的宰杀,绝不挣扎嚎叫,所以这个屠夫很喜欢薄荷。凡是要杀的猪,把薄荷拉到猪的跟前围绕它,就如同杀死猪一样,因此多年养着而没杀薄荷。因为喜爱清洁,喜欢吃薄荷,因此就用薄荷作为它的名字。先前出家人接受异僧的信函后,在路上心想,此封信将将要送到哪里呢,于是就私拆封口看了。信中的大意是说,有缘众生如果得以度脱了,就当迅速返回,以免时间长了或者迷失自己。出家人当时看了觉得奇怪,又把信口封了起来,这时候才知道薄荷原来是大菩萨示现的。绕猪一周,而群猪就能够证得无生法忍的圣果。他的威德、神通道力,岂是可以用凡夫的心来思议的吗?
还有唐文宗喜欢吃蛤,一天,吃蛤的时候,有一个坚硬打不开。文宗亲自来开这个蛤,发现里边有一个肉身的观音大士圣像,相当庄严。从这里可以看出,肉怎么能吃呢?倘若误吃了佛菩萨所化现的动物,这个罪过之大怎么能说得完?我们如果能够知道这个道理,自然不敢吃肉了,也不忍心再吃肉啊。
附录:《清凉山志》卷七之“勃荷神异”:
宋建阳赵氏,畜猪为业,一猪特异,毛鬣金色,唯食勃荷,里中小儿,因以呼之。凡屠者擒捉,群猪奔逸,勃荷安徐引之入槛。赵氏爱惜,多年不杀。太平兴国中,僧辨聪者,游五台,寄清凉寺过夏。一老衲出入众中,若佯狂然,为众轻易,唯聪敬视(事)之。解夏将还,老衲以书付聪,嘱曰:“至京城北,寻访勃荷投之。”聪辞去,(因地址不详)窃发而视之,其词曰:“子游世间日久,彼众生得易调伏否?彼若调伏,汝自调伏,汝自调伏,度生事讫,只可速返。若更久住,恐强缘打失,流入世业也,至祷至祷。”聪大惊,复缄之。既至,于广济河侧,闻小儿呼勃荷。聪问曰:“勃荷何在?”小儿指赵氏栏内大猪,项带铜铃。聪就呼云:“勃荷。”猪跃起,聪以书投之,猪噉之,人立而化。
[译文]
宋朝建阳赵氏,以养猪为业,有头猪特别奇异,鬃毛是金色的,只吃勃荷,村里的小孩子,便叫它勃荷。凡是屠夫来逮猪,其它猪到处乱跑,勃荷安然引着屠夫徐徐进入猪槛。赵氏爱惜,多年不杀。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有个僧人辨聪,游五台山,寄住在清凉寺过夏。一年老僧人出入在众人里,好象佯狂的样子,被众人轻视,只有辨聪敬重他。夏天过后辨聪要回时,老衲将一封信交给辨聪,嘱咐说:“到京城北面,寻访勃荷交给他。”辨聪告辞后,因地址不详,于是偷偷打开信看,只见上面写着:“你在人世间游玩得时间长了,那里众生容易调伏吗?他们要是调伏,你自然调伏,你自己调伏,度生的事业完成了,应该赶快回来,如果还要久住世间,恐怕会被强缘打失,流入世间业报,至祷至祷!”辨聪大惊,重新封好信。既已到京北,在广济河侧,听到小孩子呼叫勃荷。辨聪问:“勃荷在哪里?”小儿指着赵氏栏内大猪,项带铜铃的,辨聪走近呼叫“勃荷。”猪跳起来,辨聪把信投向它,猪吃下信去,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往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