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琉璃王灭释迦族始末
据《经律异相》卷第七
琉璃王(?——约前484年左右)憍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之子。又称毗卢宅迦王、毗卢释迦王、毗流离王、维楼黎王,或称琉璃王。意译增长、长,或恶生王。《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载,波斯匿王欲娶迦毗罗国释种之女,摩诃男妻以婢女所生之女,寻得一子,王乃集诸相师为太子命名,诸相师谓王初求夫人时,诸释共诤,或言当与,或言不可与,彼此流离,故应名毗流离。又,《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七则谓波斯匿王立大名(摩诃男)之婢所生女茉利为夫人时,其母尝预言此女必丧我憍萨罗城,故后以恶生作太子名。
波斯匿王新绍王位,即作是念:应先取(娶)释女。即告一臣:“持我名往迦毗罗卫,请婚彼女。”诸释五百,集会一处,皆大瞋恚:“吾家大姓,何缘乃与婢子结亲?”或言应与,或言不应。
时,摩诃男语诸释言:“波斯匿王为人暴恶,或能坏我国界。”时,摩诃男之婢生一女,面貌端正,沐浴衣被,以羽宝车躬自送往,与波斯匿王,乃白王言:“此是我女,可以成亲。”时,王欢喜,即拜此女为第一夫人。少日有身(孕),生一男儿,端正无双,世之殊特。王集相师,为子作名,相师曰:“求夫人时,诸释共议,或与彼此琉璃。今以太子,名曰琉璃。”
(琉璃)年向八岁,王告之曰:“可诣迦毗罗卫,学诸射术,驾乘大象,多诸给使。”往摩诃男舍,集五百童子,使共学习。新起讲堂,犹如天宫,我等应先请佛、僧,于中供养,受福无量。敷舒坐具,悬诸幡盖,香水洒地,烧众名香。琉璃太子往至讲堂,升师子座。诸释见之,呼为“婢子”,牵出门外,扑之于地。琉璃太子顾语好苦行梵志:“此诸释种大毁辱我,后绍王位,汝当以此事启我。”
父王命终,太子嗣立,苦行(梵志)启王。王敕群臣,集四部兵,往征释种。至迦毗罗越,世尊往逆,在枯树下,结跏趺坐。太子遥见,下车作礼,问曰:“更有好树,何故坐此?”佛言:“亲族之荫,故胜外人。”是时,王曰:“今日世尊故为亲族,吾不应征。”梵志执奏,王复兴师。目连白佛:“琉璃王往伐释种,我欲移其四部合掷他方,又欲拔出虚空,又欲移置海中,又欲移置铁围山间,又欲移人置他方大国土中,又欲铁笼覆城。
”
佛言:“汝有智德,(却)终不能安处舍夷国人。众生有七不可避(免):一、生,二、老,三、病,四、死,五、罪,六、福,七、因缘。意虽欲避,终不得免,何能覆其往业?”
目连意终不已,随取(释迦族中)知识四五千人,尽着钵中,举置虚空星宿之际。诸释亦集四兵,出一由旬,逆琉璃王。诸释一由旬内,遥见琉璃王,或贯耳、头髻、弓弦、器仗、幢麾,皆悉破坏,(然)终不伤人。时琉璃王大怀恐怖,告群臣曰:“汝观是箭,为从何来?彼若发心欲害我者,必当死尽。”令还舍卫。
好苦行梵志曰:“大王勿惧,诸释持戒,虫尚不害,况害人乎?今宜前进。”王乃从之。诸释果退,还入城中。琉璃王曰:“汝等速开城门,若不尔者,尽当杀之。”
城中(有一)童子,年尚十五,名曰奢摩,登城独战,伤害众多,贼军迸散,藏土穴中。时诸释种告童子曰:“汝辱我门户,谁不知战?诸释修善,虫蚁不杀,况人命耶?我等一人敌万,甚能坏军。众为杀害人命,死入地狱;若生人中,寿命短促。汝今速去,不须住也。”
舍摩即自出国。琉璃王军复来至门,弊魔波旬作一释形,唤速开门。诸释开门,琉璃王曰:释众既多,悉皆埋脚,使暴象踏杀。选五百释女将诣王所。时摩诃男从王乞愿,王即听之。摩诃男曰:“我今没水,随我迟速,并听诸释随意逃走。若我出水,随在杀之。”王曰:“大佳!”即入水底,以发系树根而自尽命。城中诸释四门竞走。王告群臣:“摩诃男父(何故)至今不出。”即入水中,出之已死。王心生悔:“我外祖父今已取命终,皆由爱亲族故。若早知者,终不攻伐。”琉璃所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流血成河,绕迦毗罗越城。
军人去后,目连白佛:“承佛神力,护得四五千人。”佛言:“汝往看之。”目连下钵,人皆已死。
(琉璃王)往尼拘留园,语五百释女言:“汝等慎勿愁忧,我是汝夫。”捉一释女曰:“我今何故与婢子通情?”王即刖其手足,置深坑中。五百释女皆骂王言:“谁持我身与婢子交通?”王敕五百释女,罪如前法,还舍卫国。祇陀太子在深宫中奏诸妓乐,王闻其声,回驾诣之。祇陀出门与之相见,曰:“善来!大王,可小停驾。”琉璃王曰:“岂不闻吾与诸释战,与妓游戏而不见助?”祇陀答曰:“闻之,我不堪任杀害众生。”琉璃王手斫祇陀。佛见祇陀生三十三天时,五百释女自归,称唤如来名号,同生释种,出家成佛,受此痛毒而不见忆。佛与诸比丘往迦毗罗,诸女遥见,皆怀惭愧。
世尊顾语释提桓因言:诸女惭愧。帝释即以天衣覆此女上。佛告毗沙门:诸女饥渴日久,即办天食,皆得充饱。佛为说苦、集、尽、道,诸女尘垢皆尽,得法眼净,各于其所,而取命终,皆生天上。
佛诣东门,见城中烟火洞然,顾语诸比丘:“我昔与诸比丘此中说法,今如空墟,无有人民,自今不复更至于此。”还舍卫国祇树园中,告诸比丘:“琉璃王及诸兵众,却后七日,尽当磨灭。”
王闻恐怖,好苦行梵志,内外无尘,王但自娱。王使人数日,至七日旦,王大欢喜,将诸兵军及婇女,往阿贻罗河侧,共相宴会。大雷卒震,非时云起,暴风疾雨,伤损漂溺,一时都尽。王生入阿鼻地狱,复有天火烧荡宫城。
比丘白佛:“诸释何因,今遭此苦?”佛言:“昔罗阅城中,有捕鱼村,时世饥俭,人食草根,以一斗金,贸一升米。村有大池,极自饶鱼,人民捕食。鱼有二种:一名拘琐(兴起行经云),二名多舌。各相谓言:我是水性之虫,不处干地。而此人民,皆来食啖。村有一儿,年尚八岁,虽不捕鱼,见则欢喜。罗阅村人,今释种是。拘琐鱼者,琉璃王是。两舌鱼者,好苦行梵志是。小儿见鱼笑者,今我是也。取鱼之罪,无数劫中,受地狱苦。今余此对,见之喜笑。今患头痛,如被石押,又如戴须弥山(释迦毕罪经大同小异,文多不载尽)。”坐上多人,闻佛说无常之法,得须陀洹果
(出《释迦毕罪经》,又出《长阿含》《法句譬经》)。
【此事亦记载于《弥沙塞部五分律》卷二十一、《四分律》卷四十一,及《义足经》卷下〈维楼勒王经〉等处。据《大唐西域记》卷六记载,室罗伐悉底城的东南就是毗琉璃王消灭释种,见佛退兵的旧址,其旁有窣堵波(塔)是释女被戮处,不远处有大涸池则是毗琉璃王入地狱处。迦毗罗城的西北存有千百座纪念释种的窣堵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