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西天译经三藏法天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大众中。尔时,外道有疑欲决,迷大乘行,来至佛所,稽首恭重,合掌问无我(之)义。
佛言:“(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化、如影像相(是故无我)。”
外道言:“云何梦相?云何幻化相?云何影像相?”
佛言:“幻化(故)非相,空,非执持(不可得)。梦本体空,如阳焰故。影像无色(实物),虚假不实。如是所见,乃至一切事(一切法),皆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如水成沤(水泡),虽(可)睹(而)非(实)有。如幻化、如阳焰。喻如泥团,作诸坯器;众名虽具,咸成戏论。贪嗔痴等,亦幻化有,一味空故。如电之住刹那不见。观彼般若波罗蜜多,及作诸善,亦复如是。至于谈笑嬉戏,歌舞欢乐,饮食爱欲,一切如梦。有情诸行,毕竟体空。心喻虚空,疑当何立。行般若行,恒若此观,了一切性,自然解脱,得最上句诸佛所说,无上菩提由斯生出。当作是观,作此观者,得最上涅槃。乃至往昔造作诸过,咸悉除灭,生无量德。而于此生,不染诸过。专精观行,决定成就。若与真如不相应者,应念非真如咒,及金刚铃,真如无生印。而起真如相应之行,决定圆满如上功德。”
尔时,外道闻是语已,审谛观察。而彼疑纲皆悉除断。作是观已,获住大乘。瞻奉欢喜,作礼而退。
为何依义不依语?何谓第一义(真谛)?
《楞伽经》云:“此空、无生、无自性、无二相,悉入一切诸佛所说修多罗(契经)中,佛所说经皆有是义。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于言中。譬如阳焰诳惑诸兽,令生水想而实无水;众经所说亦复如是,随诸愚夫自所分别令生欢喜,非皆显示圣智证处真实之法。大慧,应随顺义,莫著言说。
佛说一切经典都是随顺众生的根性而说,“空、无生、无自性、无二相的道理”,许多经中有,但是讲的侧重点不同,深浅也不同。他是根据众生的理解程度,适合的角度来讲。而真正的第一义谛是圣人的自证境界,也就是说非关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只是指引众生自证自悟的“路标”而已。
如《楞伽经》中又言: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能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能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能显示第一义。是故当离言说、诸妄想相。”(《起信论》:“真如离文字相、言说相、心缘相。”《金刚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第一义)”)
而盲人摸象的故事,也来源于佛经。《大般涅槃经》第三十二: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