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说梦
(2024-12-11 16:39:46)分类: 世间如梦 |
龙树菩萨说梦:观诸法如梦如幻
《大智度论》卷六 释初品中十喻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经】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论】是十喻为解空法故。
问曰: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若实无所有,不应有可见乃至可识。
复次,若无而妄见者,何以不见声、闻色?若皆一等空无所有,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如一指第一甲无,第二甲亦无,何以不见第二甲,独见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实有,故可见;第二甲实无,故不可见?
答曰:诸法相虽空(虚幻、非有非无),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虚幻)无实,然(其)色可见、(其)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虚幻、非有非无)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如《德女经》说,德女白佛言:世尊,如无明,内有不?佛言:不。外有不?佛言:不。内外有不?佛言:不。世尊,是无明从先世来不?佛言:不。从此世至后世不?佛言:不。是无明有生者灭者不?佛言:不。有一法定实性,是名无明不?佛言:不!
尔时,德女复白佛言:若无明无内、无外,亦无内外,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真实性者,云何从无明缘行乃至众苦集?世尊,譬如有树,若无根者,云何得生茎节枝叶华果?
佛言:诸法相虽空,凡夫无闻无智故,而于中生种种烦恼、烦恼因缘,作身口意业,业因缘作后身,身因缘受苦受乐。是中无有实作烦恼,亦无身口意业,亦无有受苦乐者。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内有不?答言:不。外有不?答言:不。内外有不?答言: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答言:不。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言:不!
佛言:汝颇见颇闻幻所作妓乐不?答言:我亦闻亦见。
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妓乐?
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法尔(本来如此),虽无根本,而可闻见。
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集。如幻息,幻所作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皆尽。
复次,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2、如阳焰者。
阳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焰。
复次,若远见焰,想为水,近则无水相。无智人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五)阴、(十八)界、(六)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焰。
3、如水中月者。
月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相月,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复次,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得道圣人笑之。如偈说:
“如水中月焰中水,梦中得财死求生;有人于此实欲得,是人痴惑圣所笑。”
复次,譬如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扰心水,则不见吾我等诸结使影。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水中月。
4、如虚空者。
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向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著。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以远视故,谓为青色。诸法亦如是,以是故说如虚空。
复次,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谓为不净。如偈说:
“如夏月天雷电雨,阴云覆曀不清净;凡夫无智亦如是,种种烦恼常覆心。
如冬天日时一出,常为昏气雪阴曀;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
若如春天日欲出,时为阴雨所覆曀;虽离欲染第三果,余残痴慢犹覆心。
若如秋日无云曀,亦如大海水清净;所作已办无漏心,罗汉如是得清净。”
复次,虚空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摩诃衍中,佛语须菩提:虚空无前世,亦无中世,亦无后世,诸法亦如是。彼经,此中应广说。是故说诸法如虚空。
问曰:虚空实有法,何以故?若虚空无实法,若举若下、若来若往、若屈若申、若出若入等,有所作应无有,以无动处故。
答曰:若虚空法实有,虚空应有住处。何以故?无住处则无法。若虚空在孔中住,是为虚空在虚空中住,以是故,不应孔中住。若在实中住,是实非空,则不得住,无所受故。
复次,汝言住处是虚空,如石壁实中无有住处,若无住处则无虚空,以虚空无住处,故无虚空。
复次,无相故无虚空。诸法各各有相,相有故知有法,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识识相、慧解相、世间生死相、涅槃永灭相。是虚空无相,故无。
问曰:虚空有相,汝不知故言无,无色处是虚空相。
答曰:不尔!无色是名破色,更无异法,如灯灭。以是故,无有虚空相。
复次,是虚空法无。何以故?汝因色故,以无色处是虚空相。若尔者,色未生时,则无虚空相。
复次,汝谓色是无常法,虚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时,应先有虚空法,以有常故。若色未有,则无无色处;若无无色处,则无虚空相;若无相,则无法。以是故,虚空但有名而无实。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无实。以是故,诸菩萨知诸法如虚空。
5、如响者。
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回音)。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如偈说:
“风名忧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七处触:项及龂齿唇,
舌咽及以胸,是中语言生。愚人不解此,惑著起瞋痴;
中人有智慧,不瞋亦不著,亦复不愚痴,但随诸法相。
曲直及屈伸,去来现语言,都无有作者。是事是幻耶?
为机关木人?为是梦中事?我为热气闷,有是为无是?
是事谁能知?是骨人筋缠,能作言语声,如熔金投水。”
以是故,言诸菩萨知诸法如响。
6、如揵闼婆城者。
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即海市蜃楼)。有人初不见揵闼婆城,晨朝东向见之,意谓实乐;疾行趣之,转近转失,日高转灭;饥渴闷极,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疾走趣之,转近转灭;疲极困厄,至穷山狭谷中,大唤啼哭,闻有响应,谓有居民,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无智人亦如是,空众、界、入中,见吾我及诸法,淫瞋心著,四方狂走,求乐自满,颠倒欺诳,穷极懊恼;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是时颠倒愿息。
复次,揵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
问曰:一事可知,何以多喻?
答曰:我先已答,是摩诃衍如大海水,一切法尽摄。摩诃衍多因缘故,多譬喻无咎。
复次,是菩萨甚深利智故,种种法门、种种因缘、种种喻坏诸法,为人解故,应多引喻。
复次,一切声闻法中,无揵闼婆城喻,有种种余无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及《幻纲经》中空譬喻。以是揵闼婆城喻异故,此中说。
问曰:声闻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说揵闼婆城喻?
答曰:声闻法中,城喻众缘实有,但城是假名;揵闼婆城众缘亦无,如旋火轮,但惑人目。声闻法中为破吾我故,以城为喻;此中菩萨利根深入诸法空中故,以揵闼婆城为喻。以是故说如揵闼婆城。
7、如梦者。
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无明梦)中,实无而著(显现);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是故言(三界)如梦。
复次,梦者眠力故,无法而见(有);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
复次,梦中无喜事而喜、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不应喜而喜、不应怖而怖。
复次,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或天与梦,欲令如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人亦如是,五道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色阴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实智慧已,知无实。
问曰:不应言梦无实。何以故?识心得因缘便生;梦中识有种种缘,若无此缘,云何生识?
答曰:无也。不应见而见。梦中见人头有角,或梦见身飞虚空,人实无角,身亦不飞,是故无实。
问曰:实有人头,余处亦实有角,以心惑故,见人头有角。实有虚空,亦实有飞者,以心惑故,自见身飞,非无实也。
答曰:虽实有人头,虽实有角,但人头生角者,是妄见。
问曰:世界广大,先世因缘,种种不同;或有余国,人头生角,或一手一足,有一尺人,有九尺人。人有角,何所怪?
答曰:若余国人有角可尔,但梦见此国所识人有角,则不可得。
复次,若人梦见虚空边、方边、时边,是事云何有实?何处无虚空、无方、无时?以是故,梦中无而见有。汝先言无缘云何生识?虽无五尘缘,自思惟念力转故,法缘生。若人言有二头,因语生想,梦中无而见有,亦复如是。诸法亦尔,诸法虽无而可见、可闻、可知,如偈[此偈勘同中論觀三相品第三十五頌.但末二句謂生住滅相亦如是也]说:
如梦如幻,如揵闼婆;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梦。
8、如影者。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如偈说:
是实智慧,四边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触;法不可受,亦不应受。
复次,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
复次,如影,人去则影去,人动则影动,人住则影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如偈说:
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
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复次,如影空无,求实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无有实。
问曰:影空无有实,是事不然。何以故?《阿毗昙》说:云何名色入?青黄赤白黑缥紫光明影等,及身业三种作色,是名可见色入。汝云何言无?
复次,实有影,有因缘故。因为树,缘为明,是二事合有影生,云何言无?若无影,余法因缘有者,亦皆应无。
复次,是影色,可见长短、大小、粗细、曲直,形动影亦动,是事皆可见,以是故应有。
答曰:影实空无,汝言《阿毗昙》中说者,是释阿毗昙义人所作;说一种法门,人不体其意,执以为实。如《毗婆沙》中说:微尘至细,不可破,不可烧,是则常有。复有三世中法,未来中出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无所失,是则为常。又言:诸有为法,新新生灭不住。若尔者,是则为断灭相。何以故?先有今无故。如是等种种异说,违背佛语,不可以此为证。影今异于色法,色法生必有香、味、触等,影则不尔,是为非有。如瓶二根知,眼根、身根;影若有,亦应二根知,而无是事。以是故,影非有实物,但是诳眼法。如捉火[火*曹],疾转成轮,非实。若影是有物,应可破可灭;若形不灭,影终不坏,以是故空。
复次,影属形,不自在故空,虽空而心生眼见。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9、如镜中像者。
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以是故非镜作。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以是故非自然作。何以非无因缘?若无因缘应常有;若常有,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无因缘。云何非自作?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是以非自作,亦非他作者,自无故他亦无,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他作有二种:若善、若不善。若善,应与一切乐;若不善,应与一切苦;若苦乐杂,以何因缘故与乐,以何因缘故与苦?若共,有二过故,自过、他过。若无因缘生苦乐,人应常乐,离一切苦;若无因缘,人不应作乐因、除苦因。一切诸法必有因缘,愚痴故不知。譬如人从木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如是等种种各有因缘。是苦乐,和合因缘生:先世业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缘,从是得苦乐。是苦乐种种因缘,以实求之,无人作,无人受,空五众作,空五众受。无智人得乐,淫心爱著,得苦生瞋恚;是乐灭时,更欲求得。如小儿见镜中像,心乐爱著,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复次,如镜像空、不实,不生不灭,诳惑人眼;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不实,不生不灭,诳惑凡夫人眼。
问曰:镜中像从因缘生,有面、有镜、有持镜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忧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实空不生不灭?
答曰:从因缘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实有,是不应从因缘生。何以故?若因缘中先有,因缘无所用;若因缘中先无,因缘亦无所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无酪,如水中无酪,是乳亦非因;若无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缘,乳亦不自在,亦从因缘生;乳从牛有,牛从水草有,如是无边,皆有因缘。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像。如偈说:
“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譬如镜中像,非镜亦非面,亦非持镜人,非自非无因。
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10、如化者。
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欲界、初禅;二禅三,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十四变化心,作八种变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尘;二者能作大乃至满虚空;三者能作轻乃至如鸿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为小、以长为短,如是种种;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无所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远到;七者能动地;八者随意所欲尽能得:一身能作多、多身能作一,石壁皆过,履水蹈虚,手扪日月,能转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是变化复有四种:欲界药物、宝物、幻术,能变化诸物;诸神通人力故,能变化诸物;天龙鬼神辈得生报力故,能变化诸物;色界生报,修定力故,能变化诸物。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亦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化主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无有实;人身亦如是,本无所因,但从先世心,生今世身,皆无有实。以是故,说诸法如化。如变化心灭则化灭;诸法亦如是,因缘灭果亦灭,不自在。如化事虽实空,能令众生生忧苦、瞋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如是,虽空无实,能令众生起欢喜、瞋恚、忧怖等。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如变化生法,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如变化,生时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变化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著,不为罪福所污;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际,自然常净。譬如阎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何属,是水种种不净,入大海水中皆清净。
问曰:不应言变化事空。何以故?变化心亦从修定得,从此心作种种变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云何空?
答曰:如影中已答,今当更答:此因缘虽有,变化果空。如口言无所有,虽心生口言,不可以心口有故,所言无所有便是有。若言有第二头、第三手,虽从心口生,不可言有头、有手。如佛说:观无生,从有生得脱。依无为,从有为得脱,虽观无生法无,而可作因缘,无为亦尔;变化虽空,亦能生心因缘。譬如幻、焰等九譬喻虽无,能生种种心。
复次,化事于六因、四缘中求不可得,是中六因、四缘不相应故空。
复次,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以是故,言诸法如化。
问曰:若诸法十譬喻皆空无异者,何以但以十事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为喻?
答曰: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
复次,诸法有二种:有心著处,有心不著处。以心不著处解心著处。
问曰:此十譬喻,何以是心不著处?
答曰:是十事不久住,易生易灭,以是故,是心不著处。
复次,有人知十喻,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喻诸法。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问曰:若诸法都空,不生不灭,是十譬喻等种种譬喻,种种因缘议论,我已悉知为空。若诸法都空,不应说是喻;若说是喻,是为不空?
答曰:我说空,破诸法有。今所说者,若说有,先已破;若说无,不应难!譬如执事比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以是故,虽说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大智度论》卷六:
“如梦中无喜事而喜,无嗔事而嗔,无怖事而怖……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于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
龙树菩萨云: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如幻亦如梦,如干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炎亦如响。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炎梦,如干闼婆城。
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澄清宝珠论》:
所见或所触,皆为梦幻性。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受自,亦非它能受。
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
云何以此受,害此无我聚?
若谓:"若无受者所受等,则此见闻等亦不应理耶?"答曰:初者眼所见色或后者身所触,中者闻臭等一切显现,皆为如梦如幻性,如阿阇黎云:"佛说此诸法。如梦如幻化,犹如寻香城,生住灭亦然。"是故皆为虚伪显现,而不见真实。此观察心受二者是否同时?若许同时生,则所受与能受心此二者无前后,俱生之故,于彼受非以心能所见,即是异质又是同时,则无法领受,因彼二无前后,互不观待,亦无联系之异体故也。若谓:"此二非同时,前生受后生心故,心成具受相耶。"答曰:如是后来生起心念时无有彼受故,非真实领受,唯能回忆前心而已,凡所有缘过去之心,皆为忆念,彼心今时无有,故非能真实领受前心也。是故若观察缘过去之忆念,亦是虚假无实,因为如今不存在过去之境故。如是能受之心,若是过去者,已灭故不会领受。以理证明现在和未来者亦不得领受也。如此所受者,若是过去唯能回忆,不得领受,现在者亦不可知,未来者,是无有故,如今无法受知也。感受不能自己领受自体,因自作自体即是相违故,如前破自证也。亦并非除受以外之它识能领受,此无间已说故。于真实中毕竟无有任何受者,是故此等感受亦非于真实中有也。既然如此,则云何以此等无性苦受损害于此无受者我如梦幻之蕴聚欤?于真实中无有任何害利也。
《大庄严论经》卷第五
马鸣菩萨造;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二九)
复次,譬如幻师以此阴身作种种戏,能令智者见即解悟。
我昔曾闻,有一幻师有信乐心,至昼闇山为僧设食。供养已讫,幻尸陀罗木作一女人端正奇特,于大众前抱捉此女,而呜唼之共为欲事。时诸比丘见此事已咸皆嫌忿,而作是言:“此无惭人所为鄙亵!知其如是,不受其供。”
时彼幻师既行欲已,闻诸比丘讥呵嫌责,即便以刀斫刺是女,分解支节,挑目截鼻,种种苦毒而杀此女。诸比丘等又见此事,倍复嫌忿:“我等若当知汝如是,宁饮毒药不受其供。”
时彼幻师而作是言:“尔众比丘见我行欲便致瞋忿,见我断欲杀彼女人复致嫌责;我当云何奉事众僧?”时诸比丘见其如是,纷纭称说扰动不安。
尔时幻师即捉尸陀罗木,用示众僧,合掌白言:“我向所作即是此木,于彼木中有何欲杀?我欲安于众僧身故设是饮食,欲令众僧心得安故,为此幻耳,愿诸比丘听我所说。岂可不闻?佛于修多罗中说一切法犹如幻化,我今为欲成彼语故,故作斯幻。如斯幻身,无寿无命;(八)识之幻师,运转机关,令其视眴,俯仰顾眄,行步进止,或语或笑,以此事故,深知此身(如幻)真实无我。”即说偈言:
“先观彼相貌, 想像起倒惑, 横生女情想, 入于欲网罥。
深实观察者, 知身都无我, 如彼善幻师, 以木为女人。
意行于颠倒, 愚谓为众生, 于此幻伪中, 妄起男女想。
智者善观察, 阴界及诸入, 缘假成众生, 分分各别异。
和合众分故, 能作于诸业, 诸行无男女, 亦无有寿命。
色欲及细滑, 威仪并处所, 如此四种欲, 回转婴愚心。
一切智亦说, 幻伪欺世间, 如彼幻网中, 化作诸色像。
生死网亦然, 现五道差别, 忧喜与瞋忿, 愁恼及斗诤。
如彼众扰乱, 犹如鬼遍身, 心起诸作业, 同彼鬼无异。
从心起于风, 因风造作业, 众生见造业, 种种诸色像。
于此业行中, 起威仪形色, 不解其容止, 便横计我想。
此身名机关, 脂髓皮肉发, 三十六物等, 和合以为身。
愚者计众生, 而实无宰主, 但以风力故, 俯仰而屈伸。
以依于心故, 则能起五识, 然此心识者, 念念皆迁灭。
愚者起痴觉, 计此身有我, 口业若干种, 身业亦复然。
言笑及威仪, 皆如幻所作, 此中无有我, 用离宰主故。
而斯虚伪法, 无寿无知见, 妄起于想像, 陷没诸凡夫。”
如彼幻师所说之事真实无异,时诸比丘闻其说已皆得见谛,是故当知诸法如幻,能知是者,则便能断诸行之源。
(三)
此身如聚沫, 芭蕉及泡焰, 四大蛇缠扰; 今斯法施会,
难可得闻值, 何惜鄙秽身, 而当不听法? 而此危幻身,
虽复能进止, 顾视诸威仪, 来去及坐卧, 看示及语言,
实非是众生, 而作众生想, 种种诸威仪, 一切皆如幻,
不久当散毁, 舍弃于冢间。 尸骸同木石, 乌鸟所残食,
雨渍令腐败, 犹泥人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