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惜福修福?
(2024-11-28 12:26:05)分类: 人生感悟 |
如何惜福修福?
于凌波
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著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
《书经·洪范篇》,有‘五福'之说,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者长寿,富者富有,康宁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以积德行善之因,才能获得富、寿、康宁之果。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考终命。如果以佛教‘因果通于三世'的道理来解释,就是以前生善业之因,招感今生之乐果,乐果就是福报。以前生恶业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苦果就是灾殃。再者,以今生之善业,招感来生之乐果;以今生之恶业,招感来生之苦果。此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善恶因果,丝毫不爽。
在佛经中说到业力,以业力的性质来分,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三种。所谓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人天善趣的总报,及人天趣中殊胜的别报;所谓非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三恶趣的总报,及三恶趣中鄙劣的别报;所谓不动业,是可感得色界、无色界的总别二报。于此我人可知,我们所说的福,是前生善业所招感的果报。果报有二种,一者总报,二者别报。总报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人身,但虽同为人趣,而别报则千差万别,如生命的寿夭,相貌的美丑,眷属的和合,财富的多寡等等。因此,我人所说的祸福,事实上就是前生福、非福二业所感之果而已。
依照佛法来说,人生并不是宿命论——并不以为由前生业力,注定今生的命运,而一切不可更改。虽然由前生善恶之业,招感今生苦乐之果——福报或灾殃,但今生的祸福,一切还要以个人的行为主导。本来以前生的善业,招感今生的福报,但是如果你不知惜福,奢靡放逸,胡作非为,照样可以转福为祸;反之,如果以前生的恶业,招感今生的苦报,而获苦报的人安分知足,努力为善,照样可以转祸为福。这一切,全在我人的心头一念,也全以我人的‘行为'为标准。古人云:‘为善虽无福至,祸其远矣;为恶虽无祸至,福其远矣。'善哉斯言,值得我人三思。
有一些人,以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古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官宦之家,有财有势,所谓钟鸣鼎食,极尽享受之能事。这家大宅院之旁,有一个尼姑庵,官宦人家的厨房的水沟,通过尼庵的后门流到大水沟中,老尼师看到水沟中冲流过的白米饭十分可惜,就捞起来晒干收藏起来。数年后这位官宦之家犯法抄家,一家妇孺拘留在尼姑庵中,在饥饿难耐的时候,老尼师拿出自水沟中捞出的米,为这家人煮了一锅饭,这一家人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白米饭。古人说:‘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正是这个意思。
俗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以今日台湾的繁荣富足,是中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段时间。虽然社会上有贫富差距,但人人丰衣足食,人人可以由个人的自由意志开拓前途与发展,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珍惜现有的环境呢?以社会现象来说,族群对立,劳资抗争,动辄游行示威,暴力相向;以个人生活来说,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攫取占有,无所不用其极。有了金钱以后,竞相奢侈豪华,追求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造作无量恶业,趋向自我毁灭之途。这是世人的‘共业'——共同造作的恶业。有了恶业之因,未来必将承受恶果,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夫复何言!
人在福中不知福,有几多人能够珍惜现在呢?古人有谓:‘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幸福之事过后方知,除了徒增悔恨与追忆外,于事何补?我们何不珍惜现在,果能一念知足,约束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当下娑婆即是乐土。但是,此种境界,只有智慧高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世间芸芸众生,以先天无明所覆蔽,迷闇无知者多,多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得‘少欲知足'、身心自在的安乐呢?
事实上,有福并不是好事,《韩非子·解老篇》中有一段话说的很明白:‘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相反的,有祸也不是坏事,同上文续曰: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可活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人是最健忘的动物,我们回想五十年前,台湾光复初期贫困与匮乏的生活,对今日的富足丰裕还能不满足吗?事实不然,知足惜福的人固然有,而不知足不满足的人无宁说更多。唯其如此,世人皆在盲目追求中讨生活,所以台湾成为‘贪婪之岛'。此种现象,不独台湾为然,大陆更是如此,在‘一切向钱看'的唯一目标下,卖假药,制假酒,贩卖人口,只要有钱可赚,没有不可为之事。至于‘健忘'一节,尤为显著,近十余年,大陆致力于经济发展,沿海都市,如深圳广州等处,一席酒宴,动辄人民币逾万元;甚至于普通城市,饭店宴客,菜肴要多到后一半上的菜无人动筷子,才叫做‘有面子'。这些人忘记了一九六零年后的大灾荒年代,多少农村大半的人被饿死;‘十年浩劫'期间,多少人又过的是什么生活?甚至于九零年代的现在,落后地区如西北山区,甚至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百分之七十的人年收入只有七八百元人民币,这不正是‘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的写照吗?纵然别人痛痒,与我无关,那么这些挥霍无度的人们,自己以往在饥饿边缘挣扎的日子,也全然忘记了吗?人之健忘,为何一至于此。
惜福、惜福,如何惜福呢?以人类社会中有善根有良知的人,心灵还没有完全物化的人来说,惜福首在约束欲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俭。以知足而言,人生也有涯,而欲望无穷,如果不能约束欲望,任由欲望放纵扩张,攫取追求,这不是惜福,而是取祸。老子谓:‘祸莫大于不知足',无奈世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是以‘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社会上有太多的‘积极进取'人士,在创业过程中盲目扩充,永无止境,终至于像吹橡皮泡似的,吹的过了头,‘啪'的一声一切粉碎。无尽止扩充的后果,那么如果有‘悔吝之咎',也就不算是意外了。
世人生活的奢俭,其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吃饭的最低目的是为了果腹,最高的目的是为了适口——满足口腹之欲。穿衣是为了蔽体(当然也包括身份与美观的条件),但如果像菲律宾前总统马可仕的夫人伊美黛似的,拥有四千多双鞋子,那就奢侈的离了谱。古人说:‘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半碗残饭,所值几何?但想到其间有多少耕作者的劳力与汗水,我们就不能不珍惜这半碗残饭。一张卫生纸,所费无几,但想到一张纸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我们就不能不爱惜这一张纸。所谓‘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果然有此种观念,自然就知道惜福。
先儒焦澹园曰:‘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我们冷眼旁观世间众生相,每见奢靡放逸,挥霍无度之人,到老来而能丰衣足食,福寿双全者,极为罕见。何以致之,他们先把福享尽了,甚至于透支了。现在台北万华街头的流浪汉中,就不乏早年的富家子弟,或拥有房舍田产的富人。
古书中有一段格言说:‘勿以嗜欲杀身,勿以财货杀子孙,勿以政冶杀生民,勿以学说杀天下后世。'嗜欲,就是我人的嗜好与欲望,嗜好欲望可以杀身,而世人甘之如饴。财货可以杀子孙,而世人唯恐不多。古书上说‘苛政猛于虎',就是政治杀生民的例子。至于学说杀天下后世,宋儒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残害了后世多少妇女;马克斯的理论学说,百年来杀了多少人?后两则姑且不论,前两则也正在我们惜福的题目以内。
中国数千年来的农业社会,有一条‘天道循环'的规律,那就是‘富贵生奢侈,奢侈生贫贱,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贫贱。......'周而复始,循环无已。或曰,现在是工商业社会,农业社会的规律不适用了。事实不然,中国文化中的天道循环,无非就是佛家的因果。宇宙之间,自物质世界至人类社会,自然现象到精神活动,何事无因,何事无果?所谓‘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福、好比存款簿上的存款,你节樽使用,细水长流,可以长久保有余福;你不知节制,浪费挥霍,自然余额无多,甚而出现赤字。而挥霍浪费、骄奢放逸的后果,不仅是消耗福报,更造下无量恶业,必然要承受恶果。
福、是前生善业感得的果报。我人要珍惜这果报,继续造作善业,以积蓄来生的福报;如果不知珍惜,以前生福报的资源,作为今生造作恶业的条件,那来生就三途有分了。
除了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纸,丢弃的书籍纸张绝不与污秽垃圾混在一起,须用火恭敬地焚烧。
她过世的前几年,身体也健康,常有人问她健康长寿的原因,她总是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惜福吧,珍惜福报,才能福寿绵长。
我当时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读了“了凡四训”,明朝学者袁了凡说他年幼时遇到一个算命先生,说他补贡生的时候,一共吃了“廪米九十一石五斗”,他感到十分可疑,直到补了贡生之后,他一算计,正好吃了九十一石五斗廪米(按明朝学制,贡生之前是廪生,他们应得的米叫廪米,按月发给,所以易于计算)。
了凡先生从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一个人一生享用多少米都是命中注定,那么,过度地享用,不就是在透支自己的性命吗?
佛经中也时常教人惜福、节制饮食。《杂阿含经》中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四十二章经》中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都是在警醒世人不可多求多欲,身心才能长保康泰。
《医经》说得更透彻:“食有五过: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典;五者多着世间。”
“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无节制)。……”
“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即横死,意外死亡)。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不知节制的吃)。三为不习饭(不知时间的吃)。四为不出生(饭还没有消化,又吃饭)。……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点人当识,是当避,是己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
饭在经书中只是象征,用以教人惜福,我们常见到年轻时过度放纵的人,到晚年总受疾病的折磨,或沦为贫苦无依,有的人更且是等不到晚年的,足见佛经中所言句句真实。
近读弘一法师的演讲集,他谈到“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首要就是惜福,其次才是习劳、持戒、自尊,因为他认为在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
至于惜了福又怎样呢?法师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也只有惜福的人才能习于劳动,持守戒律,自我尊重,因此惜福是做为佛徒的第一件事,不能惜福则不能言及其他。一般娑婆世界的凡人也是如此,我们可曾见过一个耽溺酒色、纵情逐欲的人能够自尊、清明,而且活得健康和长寿的吗?
享福少福,惜福得福,这就为什么平淡之人常高寿的原因了。
禄尽则亡
惜福多福
“节衣节食,不为惜钱乃惜福”,此句最堪玩味。
唐宰相李林甫,未显时,相者谓其有卅年太平宰相洪福。后果入相,而未数年,坐以贪墨,身败家毁,子女为奴,腾笑天下。彼不知自惭,犹责相者,所言不验。相者笑语曰:“相公诚有卅年太平宰相之福,特憾不知珍惜,过暴之耳!且相公曩昔一羹千命(鸭舌羹),盘菜百金(鹅掌),声色充前,珍宝实内,厮役享受,亦越豪门,穷极奢费,早已超过卅年宰相应享之福,后代且须为娼为奴以偿,相公乃责余言不验,有是理耶?况俭以养廉,奢足致贪,贪无不败,乃自然之理,公胡不省,自昧如此?若以一月生活之资,于一日中挥霍罄尽。余廿九日之冻馁,乃当然之事,怨天尤人可乎?”
林甫闻竟,嗒然汗下。
近代工业发达,利用厚生,百倍前代,而人类对物质享受之追求,欲望亦与日益奢。乃至视箪食瓢饮、安步当车,为愚不可及。甘心卷入社会机器之轮,随之转动不停;宁可投身欲海漩涡,辗转沉沦。近代“精神神经病”乃于焉滋生,“淡泊宁静,先天下而忧”之士,已不复多见,而国族元气斫伤甚矣。
今若勖人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其不嗤之以鼻者,几稀?彼岂知前贤功业福泽,泰半于勤俭惜福中得耶?
尽管“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当兹举世困扰于粮食、纸张、能源诸严重问题之际,吊望水深火热、痛苦呻吟之世界苦难地区,回顾吾人廿余年来,惨淡经营之经济基础,今日苟言“自救救人”,实莫过于以“勤俭惜福”为天下倡也。
惜福
读弘一法师传记,我惊讶地看到他是那样用珍惜和满足的神情面对盘中餐:不过是普通的萝卜和白菜,他用竹著小心地夹起放进嘴里,似在享用玉馔珍馐。夏丐尊和弘一法师是好友,对他的了解可谓至深:“在他,什么都好,旧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萝卜好,白菜好,草席好……”假若这样的性子换了寻常人,倒也不足为奇,他却是备受万人敬仰的人物,原本生长于“高头白马万两金”的富贵之家。
比弘一法师显贵的是唐肃宗李亨,他为太子时,有一次陪父皇玄宗吃饭。那些珍馐佳肴都摆放在肉砧上,玄宗叫太子将其手中的羊前腿割成小块。等太子割完羊腿时,刀刃上早已沾满了油污,太子便随手拿起面饼,把油污擦掉了。玄宗默默地看在眼里,心中很不高兴。这时,只见太子慢慢掬起面饼吃下去,玄宗这才面露笑容,对太子说道:“是应该这样珍惜幸福生活。”
后来读到“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这句话,“惜福”两字令我顿悟,原来,是否懂得惜衣惜食与富贵还是清贫原本毫不相干,倒是与智慧或愚痴、沉静与浮躁、淡泊或贪婪、善良或邪恶、慈爱或残酷密切相关。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当怀感恩之心,这样的心情美好而恬淡。只可惜这样的恬淡和美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有一位文友昨日在群里语重心长地提醒:家里要时时多存粮食!还要千方百计防范“钱毛”!
对于许多人来说,节衣缩食只存在于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岁月里,或者是通货膨胀的恐慌里,似乎节俭只是贫穷和饥饿的产物。
现代人追求奢靡的生活,挖空心思给自己的面子贴金,动辄穿名牌,戴名表,开豪车,买别墅。陕北一位煤老板给儿子娶媳妇订个酒店,非香格里拉不选,迎亲车队则是清一色大奔,请客定要摆了满盘满桌,吃饭则蜻蜓点水般象征性动动筷子。现代人不屑于惜福,在他们眼里弘一法师那种做派简直是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为此,他们不择手段地占有财富和近乎盲目的消费。更有那些电视购物、淘宝网等媒体推波助澜,不厌其烦地教导你如何消费,鼓励你购时尚,诱惑你掏腰包。过去我们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钱不置半年闲货;现在淘汰狂宣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和财富,却感觉快乐越来越少,时常累得慌。我们只看到自己还缺少的东西,房子不如别人的大,票子没有别人的多,乌纱帽还比别人的小,车子没有别人的阔,太太却比别人的老……却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和正在拥有的一切。只有当失去才知道拥有时的可贵,只有在患病时才知道健康的重要,只有在岁月蹉跎后方才懂得光阴的弥足珍贵……
《菜根谭》曰: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只有懂得惜福之人,方能了悟幸福的内涵。常听有人问幸福是什么?其实幸福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只要你感觉幸福,它可以是孤云出岫,朗月悬空,是暗夜里静静绽放的花蕾,是林中阵阵松涛,是山间潺潺清泉,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一颗惜福之心,一双有力的臂膀,就能发现幸福,珍惜幸福,拥抱幸福,把握幸福。
知福,才会惜福,知道福的来之不易,知道福容易失去,才会珍视。
古人云:“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当人处在物资生活相对丰裕的时候,要去懂得珍惜,也就是要学会“惜福”,这样福报才会细水长流绵绵不绝。
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惜福呢?对于有善根深厚心灵还没有完全物化的人来说,惜福首先就要学会约束内心的欲望——也就是懂得知足,然后在生活上要有节度——也就是勤俭。以“知足”而言,人生有涯,而物欲则是无穷的,如果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内心的欲望,任由欲望恣意放纵攫取追求,那么这就不是惜福,而是取祸。古人云:“祸莫大于不知足”也就是这个意思了,所有,有福之人就懂得人生进退,知欲知足。至于说生活的奢俭,更是应当福泽延绵的尺度。吃饭可以是为了果腹,也可以是为了适口——满足口腹之欲。穿衣是为了蔽体,当然也包括身份与美观的条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心中长存这样的想法,自然就知道惜福。
生活中,你看那经过长途跋涉之行人,才懂得歇息是种幸福,农民们久旱的土地,逢上一场透雨,农民会感觉幸福就是一场透地雨,天天生活在吃不愁穿不愁的年代,感觉幸福来得容易了,一旦幸福走了,不快乐就会随之而至。平安是福,这次海地大地震死了20多万人,这是多么不幸啊,让人感到心痛。现在还余震不断,在余震中动荡不安,人还会觉得幸福吗?所以,幸福不是绝对,一个人生活在平静的生活中,这就是幸福!
“富贵生奢侈,奢侈生贫贱,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贫贱”周而复始,循环无已。人生的幸福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幸福必须靠自己去追求。并且要学会惜福,好好珍惜自己已经得到的幸福。古人讲:惜福者,福常有余。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俭字有三大益处,一是俭字能安分自己,无求于他人,才能培养自己的廉洁;二是俭字能灭去自我身心上的傣禄,以周济困苦之人,所以才能广施德功;三是字能忍住目前的不足和困难,留有余地给后来。所以照福于后。
清代的张英说的话:“人生福享,都有定数。珍惜福份的人,福常有余;暴殄天物的人,福常不足。”人应该以俭为宝,一切行为应该从俭字出发,并非钱多了就是福,俭对吃喝者来说,可以养脾胃;俭对送礼者来说,钱去可以免灾祸,俭对于嗜欲者来说,可以集中精神;俭对于说话者来说,可以培养气息;俭对于骂人者来说,可以息怒少气;俭对于结交朋友者来说,可以择友少过失;俭对于应酬者来说,可以养身息劳;俭对于请客行贿者来说,可以节约财富;俭对于办事者而言,可以省得一分,就有一分的收益。这就是人生的幸福处世方法。得之,悟之,行之,一生幸福不已。
惜福者,福德绵长,不惜福者,灾殃必来。这是必然的因果。所以,一味地挥霍浪费、骄奢放逸的后果,不仅是消耗福报,更会因此而造下无量恶业,然后还要独自承受种种的恶果。
人生不论长短,都要努力让这辈子没有遗憾,无遗憾的人生才有意义。人生如何才会如意?就要学知足,知足才会知福,知福才会再造福。人生如戏,变化莫测,要知足常乐,才会幸福;人生苦短,不要随意挥霍,要懂得好好珍爱,才会得到快乐。人生中,对生活、爱情、工作、朋友,只有好好珍惜,才会享受快乐。只有好好惜福,珍惜拥有,感恩图报,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后一篇:德不配位,必有灾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