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善导大师如何念佛?
(2024-11-21 10:26:34)分类: 人生感悟 |
看看善导大师如何念佛?
善导大师金句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凡人临终,须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若得舍此幻身,超生善道,乃是称意之事。
凡有疾病,但念无常,一心待死。
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
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师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
(选自《往生集》莲池大师著)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激发四众。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则为人演说净土。三十余年不暂睡眠。好食送厨,粗恶自奉。凡有嚫施,用写弥陀经十万卷。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废坠。燃灯续明。三衣瓶钵,不使人持。行不共众,恐谈世事。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莫能纪述。
【译白】
唐朝善导大师,贞观年间,见到西河道绰禅师的九品道场,高兴地说:“此真是入佛之津要啊!”从此竭尽精勤,昼夜礼佛诵经。师每次进入佛堂,必定跪着念佛,不到精疲力尽不休止。即使寒冬结冰之时,常常念佛念到流汗湿透衣服。出门则为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多年,从不睡觉。好的食物送大寮供众,粗劣的自己吃。信众供养他的钱物,他用来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壁。听从其教化的人非常多,有诵《阿弥陀经》十万遍到五十万遍的。有念佛日课万声到十万声的。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的,不可记数。其劝世偈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纵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苦。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一日忽然对人说:“此身可厌,我要西归了。”即登上柳树而立化。唐高宗知其高行后,为其所住之寺赐名为光明寺。
赞:善导和尚,世间相传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察他修行的精进严谨,利益众生广大无边,惠及千秋万代,感发人们的信心。即使不是弥陀再来,也必然是观音、普贤这样的大菩萨化身。
善导大师是修行人的模范与导师
大安法师
一、善导大师生平
善导大师对净业修持,特重专精,认为能否做到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善导大师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善导大师的著作中,对时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劝示。《观经四帖疏》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由于善导大师净土信念诚挚,德业隆盛,故四众弟子受其感化,而归心净土者不胜枚举,其中也有难抑厌娑婆欣极乐之情,以致舍身往生者。据传载:大师在光明寺说法,有人问大师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否?”大师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乐邦文类》、《往生传》等,记为善导大师登树自投而逝。考以善导大师的塔铭碑记,均无投身自逝之说。证知大师自投之说,实为传闻之误。
善导大师的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纪述。
善导大师于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寿六十九岁。善导大师之著作,现存的世称「五部九卷」:《观经四帖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其中的《观经四帖疏》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印光大师赞言:「净业行人之指南针」。
善导大师著作所透露对释尊一代教法的总结论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其净土宗宗旨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亦即:「善恶凡夫,得生报土,唯依本愿,称名念佛。」可说大师著述之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一切众生,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二、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大众同心厌三界,三途永绝愿无名。乘佛愿力往西方,念报慈恩常顶戴。”
指赞弥陀名号,称念必生。大师慧眼独具,揭示持名乃净宗之心要。《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阿弥陀经》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观经》定散两门教法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名号。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大师诠释光明摄取三缘:众生忆佛念佛,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是名亲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是名近缘;众生称念名号,即除多劫重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障碍,是名增上缘。吾人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由亲缘、近缘与增上缘故,吾人信愿持名,香光庄严,成办往生净业。
大师以凡夫往生报土为立教本旨。隋唐之际,虽前有昙鸾、道绰二大师倡导凡夫可入报土之说,然他宗祖师大德,从自业所感净土的理念出发,均对凡夫入报土之说予以否认,由是障蔽了净宗广度众生的殊胜力用。尔后,有某些法师的折衷观念,把西方净土分为报土化土两种,登地圣人生于报土,凡夫二乘生于化土,但仍然未契净宗心要。在这种异议纷杂的背景下,大师雄才卓识,广引经论,正本清源,力主凡夫往生报土论。
大师判言:三辈九品往生者皆是凡夫,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乃得往生。若唯依自力修学断惑证果来论,则虽二乘圣者,亦不得生报土见报佛。然而若在净土法门中,则托阿弥陀佛本愿之他力,虽一毫烦恼未断的凡夫,也能得生真实无漏的报土而见报佛。由是,善导大师以教是他力,机是凡夫,佛身土是报身报土,显示由阿弥陀佛愿力故,九品往生者皆凡夫,以成立凡夫入报土之义。力主净宗念佛往生法门,乃为五浊恶世之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当今末法众生,依此法修持,必可获得解脱。阿弥陀佛对常没苦难众生,充溢着大悲怜愍之心。由是殷勤劝归净土,以念佛往生一法,急救溺水之人。大师这种判释,颇显力挽狂澜之气概,引令他宗法师大德重新认知净宗念佛法门,亦大大激发净业行人的信愿之心,巩固了净宗的地位,助成古印度净土教在中国的系统化、理论化与本土化,对净宗在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功勋卓著。
净业因行。大师将净土往生法归纳为安心、起行与作业三种实践法。安心法即《观经》所示三心:至诚心(真实心)、深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回向一切善根愿生净土)。三心乃成就净业的必要条件。
起行是起身口意三业之行,分正行与杂行两种。正行是专依净土经典所示的行业,共有五种:读诵正行(专门读诵净土经典),观察正行(恒常思维观察阿弥陀佛净土依正庄严),礼拜正行(专心礼拜阿弥陀佛),称名正行(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赞叹供养正行(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种种庄严),在以上五种正行中,亦可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两种。正定业就是第四称名正行,余四种为助业。正定行与助行之外的一切诸善万行均为杂行(疏杂之行)。舍杂行而归正行,于五行中,专修持名念佛,成就往生,这即是大师倡导专修的义蕴。作业是遵守四修之法,进一步落实专修的原则。四修法是:恭敬修(恭敬殷重的礼拜法)、无余修(专修称名,不杂余行)、无间修(心行相续,无有间断)、长时修(常恒不退,毕生相续)。此四修法原出自《摄大乘论》所述,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中,依此四法而修,大师转用作净业之仪则。
从上可见,善导大师对净业修持特重专精,认为专精与否,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专精修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大师的净土思想甚为宏富,以上只是撷其要点略述之。总的来说,大师从契理契机契时的角度,完成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理论体系,大畅诸佛度生出世的本怀。其《
观经四帖疏
》玄义科文,乃是大师在精诚念佛恳切祈祷下,得到感应而撰成。大师自述:“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吾人宜视《
观经四帖疏
》如同佛说,一句一字不得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大师所倡导的持名念佛,简易究竟,极受一般信众的欢迎。从而将高妙深远的殿堂佛教,变成广泛的民众信仰。这一转化,使净宗的弘化获得原子裂变般的力量。隋唐以降,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表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得力于善导大师净宗理论的创树以及净业德望的感召。
前一篇:释迦牟尼佛劝他父亲修什么法门?
后一篇:不要错解善导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