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明延寿禅师说梦

(2024-11-14 08:12:35)
分类: 世间如梦

永明延寿禅师说梦

 

永明延寿禅师(904-975),钱塘人,唐末五代时禅宗高僧,为法眼宗三祖、净土宗六祖。所著《宗镜录》一百卷,约90余万字,引证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语录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种,共三百种。清世宗雍正非常推重《宗镜录》,说:“朕谓达摩西来以后,宗门中述佛妙心,续绍佛命,广济含生,利益无尽者,未有若禅师此书者也。”

 

  《宗镜录》: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云:大王当知:譬如男子,或诸女人,于其梦中。梦心所见,可爱园林,可爱山谷,可爱国邑,及诸异类。彼梦觉已,所见皆无,如是大王。国祚身命,虚伪无常。一切皆如梦之所见,故知梦中境界。觉时境界,唯心所见,更无有异。世人但信梦境是虚,例执昼境是实,是以大觉垂愍,说况比知,将所信之虚,破所信之实,令所信之实,同所信之虚,顿悟法空,皆入宗镜。

《宗镜录》卷第三十四云:

   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本空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若顿悟此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物,寤(醒)来方知唯梦所变。我此身相,及外世界,亦复如是,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既悟,本无我法,唯有心识。遂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识观,及六度、四摄等行。渐渐伏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所显真如,十地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菩提。真如障尽,成法性身大涅盘之果。

    所变之境,既皆虚妄。能变之识,岂独真实?心境互依,空而似有。且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现。心如境谢,境灭心空,皆假众缘无自性故。是以一切诸法,无不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生死涅盘,平等如幻。

 

     染净诸法,无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业,乃至四生六道,杂秽国土。心悟故,从体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辩六通,妙身净刹,无所不现。既是此心现诸法故,法法全即真心。如人梦所现事,事事皆人。如金作器,器器皆金。如镜现影,影影皆镜。故《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起信论》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故云一切法如镜中像。”《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能遍兴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恶,受苦受乐。果与因俱,故知一切无非心也。”

 

  《宗镜录》卷第三十五云:

       此心神微妙,一念具一切三世,诸心诸法,譬眠法覆心,一念之内,梦见一切诸心诸事。若正眠梦之时,谓经无量。如《法华经》说:梦见初发心,乃至成佛无量诸事。比其觉时反观,只是一念眠心也。心,譬自性清净心。眠法覆心,譬于无明。无量梦事,譬恒沙无知,覆一切恒沙佛法。梦事不实,善恶忧喜,譬见思惑覆真空也。若不细寻梦譬,不思议之疑终无决理。故诸大乘经多说十喻。

 

    《宗镜录》卷第三十八云:

龙树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为当依心故有梦?依眠故有梦?眠法合心故有梦?离心离眠故有梦?若依心有梦者,不眠时应有梦。若依眠有梦者,死人如眠应有梦。若眠心两合而有梦者,眠人那有不梦时。又眠心各有梦,合可有梦。各既无梦,合不应有。若离心离眠而有梦者,虚空离二,应常有梦。四句求梦尚不得,云何于眠梦见一切事?

 

    《菩萨 璎珞经》卷六云:“ 诸法如梦幻,非有非不有。” 缘起有为诸法皆如梦幻,梦幻非有,我、法之性皆空;梦幻非无,似境假相有。非有亦非空,即是中道。所以《宗镜录》引 《大品经》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不有,名为中道。是幻有义,真空是不空空者,谓不空与空,无障碍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为中道。”

     

    了达心法如幻,一切世间皆悉如梦。一切诸佛出兴于世,皆如影像。一切世界,犹如幻化,言语音声,悉皆如响。见如实法,以如实法而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净,了知身心无有实体,其身普住无量境界,以佛智慧广大光明,净修一切菩提之行。所谓: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宗镜录》卷第六十四云:

   梦觉相违难。唯识论云:“若觉时色,皆如梦境,不离识者。如从梦觉,知彼唯心。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唯识?”

   答:《唯识论》云:“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觉。觉时境色,应知亦尔。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至真觉时,方能追觉。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识,即第七识,是生死长夜根本,能令起惑造业,三界轮回。直须至真觉位时,方知一切皆是唯识。(真觉,佛之究竟觉悟也。别于菩萨之相似觉随分觉,故云真觉。)

 

“良以梦事颠倒,醒后所以羞耻。喻生死颠倒,悟后反成大笑矣。”

  六以法合喻。

  “善男子。世间生死有为舍宅,长处轮回。未得真觉,尔所分位,恒处梦中。生老病死,三界舍宅。如彼童女,处于梦中。虚妄分别,亦复如是。琰魔鬼使,忽然而至。如彼饿虎,于虚空中,接彼婴孩而啖食之。一切众生,念念无常。老病死苦,亦复如是。”

世间,该尽三界依报。生死,且约六凡分段。有为,即有情。舍宅,即众生身。长处,即是不离。轮回,即是生死。真觉,即是本觉。未得,即是迷惑。尔所是指辞。分位即六道果报。如人有人之分位。天等亦然。其恒处分位,如在梦中也。良以众生真如本觉。动静之间未尝离却片时。而任运不觉,徒受生死。实为世尊大可怜愍之事。所以种种譬喻晓训于人也。生老下,正合喻中童女。故云虚妄分别亦复如是。以上通合梦中娉夫生子喜乐之事也。琰魔下,合饿虎食子也。琰魔即是阎罗。鬼使即是追魂取命者。生死不保朝暮。故云忽然而至。如彼下。又提喻帖合。一切下。复以法合。念念无常即是行阴迁流。催逼不由自己。而无常杀鬼忽至。不顺人情。不惧权势。不受财贿,亦不能推托。呜呼。只得随他去也。到此慈亲孝子不能相救。功名富贵尽非己有。可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异饿虎食子。故云老病死苦亦复如是。

 

  永明大师曰:『欲知法要,守心第一。若人不守心,得成佛者,无是处。』仰山曰:『顿悟自心无相,犹若虚空,寄根发明,即本性具恒沙妙用,无别所持,无别安立,即本地,即本土。』安国师云:『如梦好恶,知床上安眠,全无忧喜,即识心见性。今人不达心性,在菩提床上安眠,妄生忧喜。』

  永明又曰:『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之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醒来床上安眠,何尝有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醒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原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头意识思维。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於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皆意言。故曰:万法本闲,惟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於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证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随分知意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

  《宗镜录》曰:『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下自众生,上尽诸佛,一切所作事,不遗一毛,诸皆如梦。故成佛度生,犹此梦摄。』

  《信心铭》曰:『梦幻空花,何劳把捉。』中峰《信心铭辟义解》曰:义解者引教中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引永嘉道: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便乃肆情所缘,任意所作。至若毁犯禁戒,破坏律仪,一以此二语为证。辟曰:『但不知正当肆情任意放逸自恣之时,果见诸缘境如梦幻空花也无?若也见是空花,则不应驰逐。胸中微存一念攀缘驰逐之心,则不得为梦幻空花矣。当知成佛作祖,亦是梦幻空花。自此以降,又何往而非梦幻哉!更须知道,只个不劳把捉之说,早是堕他梦幻了也。此事若不亲证实到,只欲隐语生解,非愚而何!』『雪山午夜观星处,业镜台前照影时,一种做成颠倒梦,不知谁是得便宜。』

有人问司空净:“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後,复归何处?”空答曰:“如人梦时从何而来,睡觉时从何而去?”曰:“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无,来往无所。”答曰:“贫道此身,亦如其梦。”示偈曰:“视生如在梦,梦裏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无分别路。”  

彻悟禅师说梦

 

   诸喻之中,梦喻最切。如梦中所见山川人物、万别千差,皆不离我能梦之心,离梦心外,别无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现前一切万法,但唯心所现也。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千经万论,皆如是说。

   

    一切境界,惟业所感,惟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既同是一梦,修之何益?”余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称大觉。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极苦,何若梦受极乐之妙乐?!况且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者也。梦虽同,所以梦者未尝同也。可概论乎?!”

   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生。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但佛悟此真心,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离醒时人,无别梦中之人;岂离梦中之人,别有醒时之人耶?但梦中之人,当不自认为真,亦不离梦中之人,别求醒时之人(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唯应常忆醒时之人,忆之又忆,则大梦渐醒,而梦眼大开(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即梦中能忆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渠今正是我)。而醒时之人,非梦中人也(我今不是渠)。梦中人众多,醒时人唯一。“十方诸佛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别,法尔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  (选自《彻悟禅师语录》)

注:洞山禅师一日过河,从水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大悟本心,乃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它)。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彼此可互为注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