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慧净上人:念佛不发愿往生,莲花就没有根

(2024-11-08 13:02:17)
分类: 净土故园

慧净上人:念佛不发愿往生,莲花就没有根

   我们念佛要有根,这个根就是愿生极乐世界;若没有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念佛就没有根,这就是“莲花无根”。
   我们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为什么莲花没有根呢?
   有一首偈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只要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盛开。但若只是求世间的福报,或求来世享受人天福报,这样念佛虽然有莲花,但没有根;一旦真的愿生弥陀净土,这个根就实时长出来了。
   据《西方确指》记载,觉明妙行菩萨示偈曰:
  “八德池中莲已种,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虽藉如来力,长养全凭决定心。”
   菩萨又喻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是语,汝等应生深信,发愿往生。”“净土一门,能广摄群品。汝问修持,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便得一了百了。汝无再惑!”

    觉慧的父亲七十七岁时中风,往生前一个月,身体已经很衰弱。有一天觉慧做晚课,就说:“爸爸,我们来做晚课,先诵《阿弥陀经》,再念佛,那你静静听,也可以一起跟着念。” 
   觉慧开始诵《阿弥陀经》,诵到“五根五力”的时候,她父亲突然说:“稍停一下,稍停一下,去叫你妈妈来。”觉慧觉得奇怪,就去厨房请妈妈过来。父亲就用严厉警告的口气跟她说:“我们念佛,极乐世界都有我们的莲花,也都有根,你的莲花没有根啦!你的莲花没有根!”
   妈妈就笑笑说:“哪有这种事,我念佛多年,也都很认真,难道会输给你?你们念佛莲花有根,我念佛莲花就没有根?那到底怎样才会有根呢?”

   有一首偈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我们都重视极乐世界有没有自己的莲花,但不会去想莲花有根还是无根。那么,莲花没有根代表什么意思呢?
    没几天,觉慧的父亲就往生了。
    事后推想,父亲在静静听闻觉慧诵经之中看到了极乐世界的景象。可能诵到“五根五力”的时候,他看出了他太太的莲花没有根,为她着急,所以要觉慧停下,叫他妈妈过来,给她警告。
   十年后,妈妈也是中风卧床。有一天,莲友们共修念佛,结束时唱“回向偈”,妈妈就问说:“大家在唱什么?怎么那么好听?”觉慧就跟她说,念佛结束后,大家在唱回向偈,内容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这时候,她母亲就指着床边说:“阿弥陀佛现在就在我床边!”
   觉慧一听很欢喜,就问她说:“这尊阿弥陀佛和我们所拜的阿弥陀佛一样吗?”
  “一样。”
  “有拿莲花要来接你吗?”
  “有!拿金色的莲台,右手伸出来要接我。”
   觉慧就说:“妈妈,那你赶快跟着阿弥陀佛去极乐世界!”

   但是,她妈妈哭了:“不,我不去,阿弥陀佛啊!求您再让我多活三年,让我看着我孙子长大。”
   她妈妈合掌流泪向阿弥陀佛祈求,但不是求往生,是求让她再多活三年。
   觉慧对我说,她妈妈念佛也很勤奋,这次已经第三次见佛了,但是都不想往生。所以虽然虔诚念佛,但是对教理不了解,对极乐世界的好处不了解,对娑婆世界的危险不了解,因此就没有深切的愿生心。她念佛只不过是希望身体健康,多活几年,和他的子孙多呆几年。

   所以觉慧就劝她妈妈说:“妈妈!你要发愿啊,深切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不能再留恋娑婆世界。因为人的寿命是无常的。爸爸虽然延寿也只不过十六年,七十七岁就往生了。那你今年已经八十多岁,又中风,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想要和你的子孙在一起,有可能是转世做宠物狗、宠物猫,和你的子孙在一起,互相不认识。而且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无休止地轮回,未来也一定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
    因为这样的不断苦劝,她妈妈才有了愿生极乐世界的心。经过了半年,往生之前,她就告诉儿媳妇说:“我要往生了,你帮我把头发梳好。”然后安详往生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反复苦劝我们要发愿生极乐世界,一而再、再而三地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人身难得,一旦轮回,极难为人;即使得到了人身,在这个末法时代是否能遇到佛法,机会是很渺茫的。这个时候再不把握的话,同样还会继续轮回下去。

   因此释迦牟尼佛一次又一次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劝三次就是无量次的意思,就是时时、在在、处处都苦口婆心地在劝十方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也同样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所谓“本怀”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目标、目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呢?他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目的,讲在哪一部经呢?是讲在《无量寿经》,讲在《阿弥陀经》,证据在哪里?就是在“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岂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劝我们要愿生弥陀净土。
    印光大师说得好:“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而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与陈锡周居士书)

世间之难住多忧,
即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
亦是入菩提之导。

苦生于欲而劳身,
名出于我而费心;
知命者于人无怨,
知足时于世无求。

见朝结草尖之露,
思此身脆弱不坚;
就夕立空中之烟,
悟世事梦幻无常。

求而应求净土缘,
慕而应慕莲池友,
报而应报三宝恩,
念而应念阿弥陀。
摘自慧净上人《无量寿经大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