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深信切愿是与佛相应的秘诀
(2024-11-08 11:55:13)分类: 净土故园 |
大安法师:深信切愿是与佛相应的秘诀
净心,就是谈行持了。《华严》讲圆融和行布,圆融可以一超直入、顿悟,在凡夫地上也能够见解与佛同齐,大彻大悟,但是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也不无次第,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的过程,这是净心的过程。但是这个次第,也不如念佛殊胜,“亦无如念佛”。这话是不是溢美之辞呢?是不是在抬高净土法门,而且有些自我夸耀呢?不是这样的,这是有他的道理的。为什么清净心的行持没有比念佛更殊胜呢?因为“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一念相应一念佛”,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佛的果地觉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觉相互互动、感应、沟通。
首先我们从往生这个层面上来看,怎么叫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要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到西方净土,去得阿鞞跋致,去圆证佛果。我们凡夫也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凡夫愿往生的心和阿弥陀佛愿摄受众生往生的心,这两个愿心相应,首先要这样。
其次,从名号的功德来看,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寿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的德能、寂定,无量光是横遍十方超越空间的德能,所以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法界的体性,就是一切众生的本觉。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的本觉,但都被汩没在烦恼、执著里面。现在我们一念觉悟,开始修行,这就是始觉。始觉就是净心的过程,始觉和本觉合一就是究竟觉,就成佛了。那么这句弥陀名号,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以信愿念这句名号,就是始觉。始觉和本觉相应,也就是我们能念的心是佛,所念的名号也是佛。佛佛相应,佛佛相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第二个相应。
第三个相应,就是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借助名号的媒介,投到了众生修行、修心的因心里面,所以叫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我们这一念念佛的心,就涵摄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之海。阿弥陀佛全体功德之海全体地渗入到我们凡夫众生的心里,所以我们能念和所念当下呼应,相应了。而这个相应是要以信愿作为前提的,深信切愿是相应的秘诀。所以我们一持念这个名号,马上就和弥陀的愿力共振、共鸣、沟通、互动。我们一念至诚地念,我们的始觉跟本觉相应,这就是“如子忆母”。《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如子忆母”,“子”就是我们的始觉,“母”就是本觉。母子相忆,母子天性相关,这就像我们的本觉和始觉,以空印空,似水投水,同质地对应在一起。所以越念越亲切,越念越欢喜,越念越超越人我是非的对待,把我们本有的无量光寿启发出来了。所以念佛是清净心的最上的一种行门。那么从上面的讨论来看,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完整地具足着“悟”和“修”。悟就是明心、开悟;修,就是净心。这句名号具足这两个重要法门的纲要。
发愿一定要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
大愿是针对十方无量根机的众生而发的,里面有摄凡夫众生的愿,也有摄他方世界菩萨的愿。而摄受十方众生往生的愿,集中在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中。对这三愿,自古迄今,虽有种种不同的解说。但都认为,往生的先决前提是信愿,乃《观经》中所述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内涵亦贯摄于此三愿——即十八愿表述为“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九愿表述为“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二十愿表述为“至心回向欲生我国”,此乃三愿之共同点。
缺乏信愿、不求往生、只把佛号作为功夫的反面教材
问:黄念祖在《念佛三昧论讲记》中提到,一个和尚念佛念得密不透风却自杀了【1】,还有某法师提到,一个天天念佛的人,到临终时却听到佛号生瞋恨心【2】,难道阿弥陀佛没有临终摄受吗?这些例子让人很困惑。
怎样才算真信切愿?
怎样叫真信切愿?一定是从自己的真诚心里面出来的。首先信——要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信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生死轮回问题,于是就坚定地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一定能救我,出离这个三界火宅。这叫真信。【按:善导大师二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切愿——这个愿很恳切,就是愿往生净土的心如江河决堤,沛然莫御,万牛莫挽,一万头牛都不能拉回。要把往生净土作为人生头等大事,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必定现前接引,我要全心向佛、义无反顾,毫不犹豫,欢喜往生。不要在佛来接引的时候,你还想多活几年,还有哪件事没有完成,要向阿弥陀佛再请几年假,多活几年……这些都是缺乏切愿的表现。
【1】黄念祖老居士《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取决于信愿,念佛功夫的深浅决定往生的品位。所以,信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没用。信愿不具足,即使念佛念得如铜墙铁璧,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中国佛学院有位学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上吊,死了。原因是信愿不具足,证明了蕅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这也是发菩提心。《华严经》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2】问:老法师说过,台湾有一居士曾在念佛堂当过维那,临终时却不喜欢听佛号,把助念的人赶走,应如何防止这种障碍产生?
净空法师答: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有人虽然一生念佛,但是对这个世间有留恋,舍不得离开,不能放下他的财产和眷属,所以临终的时候贪生怕死。可是贪生怕死还是要死,他也没有办法延年益寿,还是死了,不跟佛走就被鬼捉走。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警觉什么?平常对生死这一关要看得破,对世缘要看得淡,决定不能留恋,这个世间一切都是假的。年纪大了,就要想到自己快要死了,应该如何来处理后事,把一切都交托给阿弥陀佛,心就放下了,走得也会很自在,你念佛功夫也会很得力。
最怕的是你对世间法有执著,你放不下,不想离开,这个很糟糕!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即使弘法利生也不是真的,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
后一篇:念佛往生为何必须要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