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人的净土发愿问题

(2024-11-06 12:00:44)
分类: 人文关怀

现代人的净土发愿问题
牛延锋(哲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教授)

       历代净土祖师大德都认为,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以彰显净土法门修行简便、往生容易的特征。然而,近代以来,净土大德、一般信众都在感慨净土法门修行者众,而往生者少,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往生誓愿难立,菩提心难发,或平时追逐五欲六尘,或念佛只求来生福报,或在生死面前留恋世间的名利、亲情,没有坚固的往生愿望。

成就往生的关键是愿力
    净土法门,以起信为入门根本,而在生信之后,则以发愿为修持的第一要务。尤其是在当代这样的环境下,发愿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净土行人大多重视念佛行门,重视一天要念多少佛号,烦恼自己总也达不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却往往忽视了行的前提和根本——立愿。念佛人之所以功夫不得力,往生大事不能成办,往往是因为不重视发愿,不知道怎样发愿,或者根本就没有深切的愿力。没有往生大愿,则在临命终时必为业力所牵,以致难以为阿弥陀佛接引,而不能往生。
    净土法门讲带业往生,认为种子业可以带到西方净土去。在那个只有诸善、无有众恶的极乐环境中,种子业不起现行,经过历劫的修行和诸佛的加持,种子业会慢慢消灭掉。而要带业往生,除了临终时阿弥驼佛与诸菩萨接引的条件之外,还要求临终行人有大的愿力。如果愿力大过了业力,往生就变得容易了。
    台湾智谕法师(1924-2000)在念佛七中开示道,“有两种力量不可思议:一个是业力不可思议,一个是愿力不可思议,我们求往生,便是要把愿力胜过业力……命终最后一刹那间,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便可随愿往生了。” [] “我们念佛的人,就是要以我们的愿力,超过我们的业力,才得度,才往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业力太重,只有一个力量,可以超过它,那就是愿力。如果我们念佛的愿力有十分,业力有八分,就有往生的希望。如果你的业力有十分,愿力仅仅二三分,那往生就没有希望了。如果你的愿力超过业力,你就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至诚恳切发愿往生西方净土。” [] 
没有往生的愿力,临命终时业重者先牵,由自身之善恶业,随其重者而轮转六道。而有往生净土的信愿就不同了。临命终时正念分明,念念愿求往生,一定得蒙阿弥陀佛及西方世界诸贤圣前来接引,围绕四方而作加持。此时行者自身往生的愿力与阿弥陀佛因地时所发的四十八大愿的愿力合二为一,再加上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就超过了行者自身的善恶业力。同时,有往生的愿力,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往生即有了保证,善恶业力就变得不足道了。古德形容说,业力如石,无愿力求生西方,如身缚重石度生死海,焉得不沉?得蒙阿弥陀佛接引犹如乘船得度生死大海而往生西方,生生世世的业力犹如石块,以船装人、装石,不碍航行,石小船大,定得成行。所以,念佛成就往生的是愿力,不是业力。而念佛不能成就往生,那肯定是临命终时业力牵引之故,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往生西方的愿力。

情欲和名利是障碍净土立愿的主因
    自清朝以来,佛教大多在走下坡路,净土念佛也是如此 [] ,所以自那时起,净土祖师苦口婆心教导人们净土发愿,以促成往生这一大事因缘。
    步入现代社会,障碍净土立愿的因素越来越多了。随着商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等现代技术、经济在全球的普及,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种种方便和好处时,也在遭受着它对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伴随西方思想文化而传入我国的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潮影响日益深远,世人大都沉浸在财色名利的贪欲之中,许多人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不求真理、唯利是图,伤风败俗、伤天害理的事情天天见诸报端、网络,能安下心来学佛修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能真正坚定净土信愿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以情欲为例,现代人贪欲心重,加上西方情爱观念的大肆渗透和影响,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性自由、性泛滥、一夜情等负面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现在的人都在追求所谓“性”福,情天孽海之中,能有几人安心修道?又有几人能勘破情执,不贪不恋,坚定往生极乐世界?过去无论出家、在家,大多需要作务,挑水、砍柴、碾米磨面、浇菜、锄地、洗衣、做饭等等,再加上佛教修行的早晚课、念经、念佛、绕佛、绕塔、跑香、静坐、普佛、讲经说法、研习经论等等,从天没亮就起床,一直忙到深夜,筋疲力尽而又法喜充满,所接触、所系念的无非是佛法僧三宝。
    现代社会是一个淫欲炽盛的状况,伴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再加上生活的安逸,劳作的减少,情执日重,道心日薄。以此贪念引彼贪念,财色名食睡五欲炽盛,而稍不如意即生嗔念。以此贪嗔痴心,引动身口造作,戒易犯,业益重。贪嗔痴是众生无始劫以来的顽固习气,它们力量强,戒定慧的力量就削弱了。古语云,“爱不重不生娑婆”,过分的贪爱及其不当的行为,成为当前扰乱世间社会最为严重的罪业之一,也成为学佛修行最为严重的障碍之一。行策截流大师(1628-1682)劝诫说:“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故知未登圣果以还,鲜有不被其系累者……总之烦恼无尽,而生死根本则唯贪爱,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是故先佛经中,处处诃责。但情爱一分疏淡,则净业一分成熟。于生死岸头,庶得解脱也。” [] 
    末法时代世界污浊,情欲对修行人的障碍尤为严重。行策大师洞悉净业行人虽终日念佛,而往生成就者鲜少的原因就是“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殷勤劝诫,为树标的。其所诫者,无非情缘乃是前生善恶业的承续,是虚假的色蕴,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虚假感觉。但其坏净土愿,障往生法,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所标者,即疏淡情爱,勘破情执,离尘合觉,勤修净业,增加信心,坚固誓愿,以完成生西大业。
    情爱之外,对名利的贪着也是现代人净土誓愿难立、临命终时对此世间难以放下的另一重要方面,其中尤以金钱、财富等利益为最。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财富等物质利益至上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从一个道德社会迅速转向了功利社会,打开报纸网站,无处不在渲染金钱,强调物质,就连宗教、文化等都变成了发展经济的手段和工具,即所谓“文化(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在今天,对幸福的追求,对理想的设计,对价值的判断,对社会效益的衡量,等等一切,都是以经济利益作为标准,各行各业都在商业化,唯利是图,就连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这样以良心为本的神圣职业,也要以经济效益为标准,也要看绩效、看增收。教育、医疗的商业化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是不可估量、无法挽回的。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丧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谋取财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座右铭,人们不再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为追求物欲人们不也再讲良心,不守合同、商业欺诈、逃避债务等现象相当严重;坑蒙拐骗、见利忘义、弄虚作假成为常态;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现象屡禁不止;奢靡享受备受推崇,环境破坏前所未有;天理良心、伦理道德被无情地鄙视和遗弃,“厚黑学”成了处世的宝典,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严重下降,而贪欲急剧膨胀,人们只追求金钱和财富,不顾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物质和精神生活严重失衡。
    以佛教修行而言,占有得越多,贪心和欲望越大,期待和牵挂也就越多,求不得等苦痛也自会增多,“惑业苦”的循环模式得到体现。同时执着增多,放不下的增多,不仅生时痛苦,临命终时更是难以割舍,籍此贪恋心,没有出离心,难生净土愿,终作轮回因。

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和动力
修学佛法,无论是净土法门还是其他,都要不为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 这八风所动。这八种境界之风是世间八法,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是障道的因缘。如果看不破,放不下,认真执着,何谈出离心。而只有有了出离心才会向往解脱,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净土法门立愿的基础,往生的条件。世人都愿意获得称赞、荣誉、利益和快乐,遇到顺境即贪着;而不愿意遭受讥讽、诋毁、衰败和痛苦,遭遇逆境即起嗔。贪嗔的原因是愚痴,所以一有钱就忘乎所以,或是吃喝嫖赌,或是挥霍无度,在金钱面前失去了理智和良心,穷得只剩下钱;而当失去财富时,就难以生存,当股票下跌或企业破产时,许多人选择自杀;一些人在世时极度吝啬,死后其财产却被儿女挥霍一空,或被查抄没收。真的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离去,带不走分文,但是平生所造的善恶之业力却丝毫也不会少。等临命终时、地狱现前,则悔之晚矣!
《普贤行愿品》说,“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 临命终时,世间一切都将舍弃,无论你用什么手段得来的,无论你多莫贪恋不舍,都不会伴随你,伴随你的只有业力;如果伴随你的是往生西方净土的大愿,那么这种愿力将引导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而贪爱世间名利会毁坏掉往生净土的誓愿,使人随业力流转,所以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净土行者要看破世间的名闻利养,不能为了今生的名誉、地位、财产、利养等这些短暂的需求而破坏往生净土这件大事。当然,看破世间的名闻利养,不是不要名利,而是在内心中对财色名利看淡,明白一切都是因果,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心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痛。这样在临命终时,自然也会放下世间的财权名利,以坚定的信愿往生西方净土。

坚定的净土誓愿能破一切世间境缘
现代社会物质主义至上,享乐之风盛行,必然阻碍、破坏净土行人往生。坚定的净土誓愿是抵御侵扰的一把利剑。彻悟禅师曾说:“修习净业,信贵深,愿贵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 [] 往生净土之愿力能破一切世间境缘,能转一切苦乐境界,能抵御财色名食睡,能远离贪恋执着。
智谕法师说:“我们发愿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很苦。如果你感觉你现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这个往生的愿心就发不起来,所以要知娑婆苦,才能欣往西方乐。古德教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厌离娑婆,是佛所说的苦、集二谛;欣往西方,是佛所说的灭、道二谛。古德如此说,确实是深体佛旨。” [] 一般人很难发愿求生净土,原因就在于不明白或不相信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巨大差别。释迦牟尼佛在《佛说无量寿经》中,反复宣说极乐世界的无量功德庄严,并与娑婆世界作对比,目的就是让人产生出离心与向往心。如果你真能明白娑婆世界的苦、空、无常,则必能看破、放下,立下坚定往生净土的大愿。诚如行策截流大师所说:“彼佛刹(极乐世界)中依正庄严,无量胜妙乐事,不闻不知……故敬劝诸友……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鸠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诳语矣,愿共勉之。” [] 
现代社会物欲横行、情爱泛滥,“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世间八法能扰乱人们的修行,让人们贪恋世间,动摇修行的意志和信念,阻碍往生净土。现代社会的社会状况和当前人们的根机,更凸显了净土法门立愿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真的明白娑婆皆苦,迁流无常,深信弥陀净土殊胜,则能生起出离心、忻厌心;只要往生净土的誓愿坚定,临命终时一定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不退成佛。

(《净土》杂志2015年第3期)
(牛延锋,哲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
--------------------------------------------------------------------------------
[] 智谕《佛七讲话》第一期,http://www.shanyuanwang.com/home-194-do-blog-id-21737.html
[] 智谕《佛七讲话》第一期,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8/175560.html
[] 明末清初的行策大师在《净土警语》卷一说,“末法浇漓,人趋诈伪,求其履道存诚敦古反朴,如我老居士者,其人皆不啻披星拣月矣!”可见当时净土修行的一般情况。见《卐续藏经》第62卷第135页中。
[] 行策《净土警语》卷一,《卐续藏经》第62卷,第135页上。
[] 称,当面的称颂。讥,当面的讥讽。毁,背后的毁谤。誉,背后的赞誉。利,获得的利益。衰,遭受损害。苦,遭遇痛苦困难。乐,获得称心快乐。这八种境界之风称为八风。前四项偏于名,后四项偏于利。
[] 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大正藏》第10卷,第846页下。
[] 了亮等集《彻悟禅师语录》卷上,《卐续藏经》卷六十二,第336页中。
[] 智谕《佛七讲话》第一期,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8/175560.html
[] 行策《净土警语》卷一,《卐续藏经》第62卷,第132页上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