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净土发愿问题
(2024-11-06 12:00:44)分类: 人文关怀 |
现代人的净土发愿问题
牛延锋(哲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教授)
成就往生的关键是愿力
没有往生的愿力,临命终时业重者先牵,由自身之善恶业,随其重者而轮转六道。而有往生净土的信愿就不同了。临命终时正念分明,念念愿求往生,一定得蒙阿弥陀佛及西方世界诸贤圣前来接引,围绕四方而作加持。此时行者自身往生的愿力与阿弥陀佛因地时所发的四十八大愿的愿力合二为一,再加上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就超过了行者自身的善恶业力。同时,有往生的愿力,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往生即有了保证,善恶业力就变得不足道了。古德形容说,业力如石,无愿力求生西方,如身缚重石度生死海,焉得不沉?得蒙阿弥陀佛接引犹如乘船得度生死大海而往生西方,生生世世的业力犹如石块,以船装人、装石,不碍航行,石小船大,定得成行。所以,念佛成就往生的是愿力,不是业力。而念佛不能成就往生,那肯定是临命终时业力牵引之故,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往生西方的愿力。
情欲和名利是障碍净土立愿的主因
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和动力
修学佛法,无论是净土法门还是其他,都要不为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
这八风所动。这八种境界之风是世间八法,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是障道的因缘。如果看不破,放不下,认真执着,何谈出离心。而只有有了出离心才会向往解脱,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净土法门立愿的基础,往生的条件。世人都愿意获得称赞、荣誉、利益和快乐,遇到顺境即贪着;而不愿意遭受讥讽、诋毁、衰败和痛苦,遭遇逆境即起嗔。贪嗔的原因是愚痴,所以一有钱就忘乎所以,或是吃喝嫖赌,或是挥霍无度,在金钱面前失去了理智和良心,穷得只剩下钱;而当失去财富时,就难以生存,当股票下跌或企业破产时,许多人选择自杀;一些人在世时极度吝啬,死后其财产却被儿女挥霍一空,或被查抄没收。真的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离去,带不走分文,但是平生所造的善恶之业力却丝毫也不会少。等临命终时、地狱现前,则悔之晚矣!
《普贤行愿品》说,“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
临命终时,世间一切都将舍弃,无论你用什么手段得来的,无论你多莫贪恋不舍,都不会伴随你,伴随你的只有业力;如果伴随你的是往生西方净土的大愿,那么这种愿力将引导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而贪爱世间名利会毁坏掉往生净土的誓愿,使人随业力流转,所以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坚定的净土誓愿能破一切世间境缘
现代社会物质主义至上,享乐之风盛行,必然阻碍、破坏净土行人往生。坚定的净土誓愿是抵御侵扰的一把利剑。彻悟禅师曾说:“修习净业,信贵深,愿贵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
[] 往生净土之愿力能破一切世间境缘,能转一切苦乐境界,能抵御财色名食睡,能远离贪恋执着。
智谕法师说:“我们发愿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很苦。如果你感觉你现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这个往生的愿心就发不起来,所以要知娑婆苦,才能欣往西方乐。古德教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厌离娑婆,是佛所说的苦、集二谛;欣往西方,是佛所说的灭、道二谛。古德如此说,确实是深体佛旨。”
[]
一般人很难发愿求生净土,原因就在于不明白或不相信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巨大差别。释迦牟尼佛在《佛说无量寿经》中,反复宣说极乐世界的无量功德庄严,并与娑婆世界作对比,目的就是让人产生出离心与向往心。如果你真能明白娑婆世界的苦、空、无常,则必能看破、放下,立下坚定往生净土的大愿。诚如行策截流大师所说:“彼佛刹(极乐世界)中依正庄严,无量胜妙乐事,不闻不知……故敬劝诸友……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鸠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诳语矣,愿共勉之。”
[]
现代社会物欲横行、情爱泛滥,“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世间八法能扰乱人们的修行,让人们贪恋世间,动摇修行的意志和信念,阻碍往生净土。现代社会的社会状况和当前人们的根机,更凸显了净土法门立愿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真的明白娑婆皆苦,迁流无常,深信弥陀净土殊胜,则能生起出离心、忻厌心;只要往生净土的誓愿坚定,临命终时一定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不退成佛。
(《净土》杂志2015年第3期)
(牛延锋,哲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
--------------------------------------------------------------------------------
[]
智谕《佛七讲话》第一期,http://www.shanyuanwang.com/home-194-do-blog-id-21737.html
[]
智谕《佛七讲话》第一期,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8/175560.html
[]
明末清初的行策大师在《净土警语》卷一说,“末法浇漓,人趋诈伪,求其履道存诚敦古反朴,如我老居士者,其人皆不啻披星拣月矣!”可见当时净土修行的一般情况。见《卐续藏经》第62卷第135页中。
[]
行策《净土警语》卷一,《卐续藏经》第62卷,第135页上。
[]
称,当面的称颂。讥,当面的讥讽。毁,背后的毁谤。誉,背后的赞誉。利,获得的利益。衰,遭受损害。苦,遭遇痛苦困难。乐,获得称心快乐。这八种境界之风称为八风。前四项偏于名,后四项偏于利。
[]
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大正藏》第10卷,第846页下。
[]
了亮等集《彻悟禅师语录》卷上,《卐续藏经》卷六十二,第336页中。
[]
智谕《佛七讲话》第一期,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8/175560.html
[]
行策《净土警语》卷一,《卐续藏经》第62卷,第132页上中。
前一篇:张秉全居士谈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