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智不依识——《楞伽经》辨析智与识
(2024-10-29 15:13:02)分类: 圣贤遗教 |
依智不依识——《楞伽经》辨析智与识
一、《入楞伽经》十卷本:
“诸菩萨摩诃萨,应善知彼智、识之相,如实修行智、识相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三种智。何等为三?一者、世间智,二者、出世间智,三者、出世间上上智。
“识者,生灭相;智者,不生灭相。识者,堕于有相无相,堕彼有无种种相因。智相者,远离有相无相、有无因相,名为智相。集诸法者名为识相,不集诸法名为智相。智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观察自相同相,二者、观察生相灭相,三者、观察不生不灭相。
“何者世间智?诸外道凡夫人等,执著一切诸法有无,是名世间智相。何者出世间智?谓诸一切声闻、缘觉,虚妄分别自相同相,是名出世间智。何者出世间上上智?谓佛如来、菩萨摩诃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无我证法,离彼有无朋党二见。
“所言智者,无障碍相;识者,识彼诸境界相。识者,和合起作所作,名为识相;无碍法相应,名为智相。无所得相,名之为智,以自内身证得圣智修行境界故;出入诸法如水中月,是名智相。”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识能集诸业, 智能了分别,
慧能得无相, 及妙庄严境。
识为境界缚, 智能了诸境,
无相及胜境, 是慧所住处。
心意及意识, 远离于诸相,
声闻分别法, 非是诸弟子。
寂静胜进忍, 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智, 远离诸所行。
我有三种慧, 依彼得圣名,
于彼想分别, 能闻于有无。
离于二乘行, 慧离于境界;
取于有无想, 从诸声闻生;
能入唯是心, 智慧无垢相。”
二、《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本:
“智有三种,谓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愚计有无法。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二乘著自共相。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相,不生不灭,非有非无,证法无我,入如来地。
“复有三种智,谓知自相共相智、知生灭智、知不生不灭智。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堕相无相及以有无种种相因是识,离相无相及有无因是智;有积集相是识,无积集相是智;著境界相是识,不著境界相是智;三和合相应生是识,无碍相应自性相是智;有得相是识,无得相是智。证自圣智所行境界,如水中月,不入不出故。”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采集业为心, 观察法为智,
慧能证无相, 逮自在威光。
境界缚为心, 觉想生为智,
无相及增胜, 智慧于中起。
心意及与识, 离诸分别想,
得无分别法, 佛子非声闻。
寂灭殊胜忍, 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 远离诸所行。
我有三种智, 圣者能明照,
分别于诸相, 开示一切法。
我智离诸相, 超过于二乘,
以诸声闻等, 执著诸法有。
如来智无垢, 了达唯心故。”
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着有无。
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
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入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堕有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分别)是识,超有无相(不分别)是智。长养相(有增减)是识,非长养相(不增不减)是智。
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
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
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
得相(有相可得)是识,不得相(无相可得)是智。
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
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
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
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
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
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何为智?何为识?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八
佛言:“舍利子!当知:识者住于四处:一者,识随色住、色缘色住,而常亲近增长坚牢广大所成。二者,识随受住、受缘受住,而常亲近增长坚牢广大所成。三者,识随想住、想缘想住,而常亲近增长坚牢广大所成。四者,识随行住、行缘行住,而常亲近增长坚牢广大所成。此说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