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2024-10-17 11:37:03)分类: 圣贤遗教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
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
按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遂说此经。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即是佛说。传至中华,凡五译。今从玄奘所译者,以中国盛行故也。般若者,梵语也,华言智慧。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彼岸。众生由迷慧性,居生死,曰此岸。菩萨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槃,曰彼岸。心者,般若心也。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说此经者,欲令众生断除妄心,显发本性故也。经者,法也,常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皆经中所说之旨。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度苦者,即度一切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深般若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称自在,此自行也。复念世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自在,此化他也。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众生,但称菩萨者,从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实相般若也。非初心浅智者所观,故云深也。时者,菩萨修行般若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者,观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领纳也。想者,思想也。行者,作造也。识者,分别也。识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脱也。一切苦厄者,世间之众苦也。菩萨由照五蕴空寂,离生死苦,复闵在迷众生,颠倒妄想,悖理乱常,不忠不孝,十恶五逆,致受众苦,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解脱也。已上一段,乃阿难结集法藏时,叙述观自在菩萨度生之功行,此是别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观自在菩萨答舍利子所问也。
舍利子!
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为众请问故,菩萨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犹融冰为水。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乃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者,指前五蕴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菩萨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真空实相之中,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故总结云: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也。乃至者,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如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空十二因缘也。无明者,痴暗也,谓于本性,无所明了,非瞢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无无明等者,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其性本空,无生灭相,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义与前同,但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生相者,如法华经云,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也。灭相者,如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十曰有作,谓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二者世间之法也。灭即涅槃乐果,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
智者(苦、集、灭、道四智),非般若之智也。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药忘,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
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者(觉悟之有情,简称菩萨),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萨依此般若法门修学,功成理显,故得心无业缚;因无业缚,故无生死恐怖;即无生死恐怖,则无颠倒烦恼。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故云究竟涅槃。涅槃者,梵语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谓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言非惟菩萨如是修证,而一切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前是显说般若,后是密说般若。然既显说,而又密说者,何耶?良由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故也。四种咒者,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灭痴暗,名大明咒;能显至理,名无上咒;极妙觉果,无与等者,名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结般若功用广大,除苦得乐,决定无疑,令诸众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摩诃。
已上密说般若,此五种不翻之一也。盖咒是佛之密语,非下凡所知。法华疏云:咒是鬼神王之名号,称其王名,则部落敬主,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又咒者,愿也,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类我。佛菩萨说咒,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能诵此咒者,则所愿无不成就也。
前一篇:依止印光大师文钞的十大理由
后一篇:大宝积经论梦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