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忘失菩提心
(2024-08-10 08:16:09)分类: 圣贤遗教 |
不可忘失菩提心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若诸菩萨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摘自《华严经·梵行品》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换言之,若不离相,就是妄心,不是真如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摘自《金刚经》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摘自《圆觉经》
舍利弗言:“云何从其本处?”佛言:“本来无本,处于无处。空际入实,发菩提心,而满成圣道。何以故?善男子,如手执彼空,不得、非不得。
——摘自《金刚三昧经》
何者是菩提心?世尊,即于菩提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离于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言说,心亦无色无相,无有事业,非可造作。众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
——摘自《金光明最胜王经》
世尊,菩提相者当云何说?佛告文殊师利,菩提相者,出(离)于三界,(超)过世俗法,语言道断,灭诸发无发,是发菩提。文殊师利,是故菩萨应灭诸发发菩提心,无发是发菩提。发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实际,无分别不缘身心,是发菩提。不著诸法,不增不减,不异不一,是发菩提。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应当如是发菩提心。
——摘自《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凡初心行人,不问修禅,修净,修教,修密,皆须先于菩提心相,如实省发,方免有认贼为子之害,果能一念相应,则一切佛法,疾得现前,无功之功,功齐诸圣也。
——摘自《圆顿心要·一念成佛法要节出》
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师答曰:“汝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法,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百丈怀海禅师
念念观一切法,无非自心。自心与一切法,无二无别,亦无无二之相,心即诸法,诸法即心,若于一法中,起毫末见者,即不如实,即失自心,即失菩提。若谓心生诸法,如根生干,干生枝,枝生叶,次第生起者,此则有纵之失。若谓心含诸法,并列而生,如枝干并起者,此则有横之失,当知不生之生,非纵非横,不并不别,无有一法,在于心外,亦无有心,在于法外,无有一法,在于心中,亦无有心,在于法中,知无一法,在于心外,亦无有心,在于法外者,则无纵之失。知无一法,在于心中,亦无有心,在于法中者,则无横之失也。只是法全是心,心全是法,如波全是水,水全是波,无能生者,无所生者,故曰菩提心生,是真无生无不生也,如是知者,方是以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也,方是如实知自心也,方是以菩提心为本修因也。
——摘自《圆顿心要·一念成佛法要节出》
一切诸法,但是缘起,缘起则无有自性,无有自性,则诸法各不相知,各不相到,设有二法,则有往来,今一切知见,皆即是心,心外无有少法可得,一切只是一法,故无法可以相知相到也。净名经云:“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是二皆空。”诚以法起之时,不言我起,法灭之时,不言我灭,诸法无我,如何相知,当处出生,当处虚寂,如何相到,此皆由于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故彼我俱绝,境智双冥。如楞严经言:“是文殊者,便是有二文殊,今只一文殊,何言是与非是?”又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见之时,正是自心自知,自心自见,此心之与知与见,乃至与一切法,不得判之为二,设执为二,则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是未悟道人,一切通病,凡有修持,未离我相,便不与菩提心相应,甚至堕于魔罥,而不自知。故大毗卢遮那成佛经,首先诫言,当以菩提心为因也。又金刚经谆谆垂诲,令离我人众生寿者四见,而称通达无我法者,真是菩萨。
——摘自《圆顿心要·一念成佛法要节出》
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
——摘自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良以发菩提心者,非但不应取"法",亦不应取"非法";双离空有,方归中道,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之教人离相,以有相之常见当离,而空相之断见亦当离,何尝教人断灭相耶!
华严经云:
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
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
——摘自圆瑛大师《金刚经讲义》
【实无有法(可得,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讲义:黄檗心要云:僧问:今正悟时,佛在何处?檗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虚空世界,皎皎地无毫末许,与汝作见解。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曾说著一字。僧问:若如此,何处是菩提?檗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僧问:如何发菩提心?檗云:菩提无所得,汝今但发无所得心,无一法可得,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汝今问发菩提心,谓将一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道,任汝三祇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汝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摘自圆瑛大师《金刚经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