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华经》与《大法鼓经》皆说穷子喻——大富长者寻子经

(2024-08-01 16:51:49)
分类: 圣贤遗教

《法华经》与《大法鼓经》皆说穷子喻——大富长者寻子经

 

   《大法鼓经》与《法华经》中的穷子喻互为印证,透露诸佛出世接引往生的本怀、无条件救度众生的本愿——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穷子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虎珀、颇梨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机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瓫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悕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世间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而便自谓:‘于佛 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

 

 

大法鼓经(卷下):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迦叶白佛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一性、一乘者,如来何故,说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佛告迦叶:“今当说譬!如巨富长者,唯有一子,随乳母行,于大众中亡失所在。长者临终,作是思惟:‘我唯一子,久已亡失,更无余子、父母亲属。若我一旦终没之后,一切财物王悉取去。’于思惟顷,本所失子,游行乞求,到其本家,而不自知是其父舍。所以者何?幼少失故。父见识之,而不言子。所以者何?虑其怖走故。多与财物,而语之言:‘我无子息,为我作子,勿复余行。’彼子答言:‘我不堪住此。所以者何?住此常苦,如被系缚。’长者谓言:‘汝欲何作?’子复答言:‘宁除众秽,放牧田作。’长者念言:‘此子薄福!我当知时,且随彼意。’即令除粪(喻声闻乘)。其子久后,见大长者五欲自娱,心生欣乐,作是思惟:‘愿大长者,时见哀纳,多赐财宝,以我为子。’作是念已,不勤作务(喻缘觉乘)。长者见已,作是思惟:‘如是不久,必为我子。’是时长者,寻告之曰:‘汝今云何起异心想,不勤作务?’彼即答言:‘愿欲作(佛)子,生如是心(菩提心)。’(喻一佛乘)长者言:‘善!我是汝父,汝是我子。我实汝父,而汝不知。所有库藏(喻法身功德、极乐世界),悉以付汝。’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此是我子!亡失来久,今遇还家,而不自知。我命其为子,而复不肯。今日自求为我作子。’ 迦叶,如彼长者,方便诱引志意下劣之子,先令除粪,然后付财,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此本我子!亡失来久,今幸自来,为我作子。’迦叶,如是不乐一乘者,为其说三乘。所以者何?此是如来善巧方便。是诸声闻悉是我子,如除粪者今始自知。”

  迦叶白佛言:“呜呼异哉!是声闻乘,何鄙之甚!实是佛子,而不识父。”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这部经讲述了不可说阿僧祗劫以前,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过去生中的一段因缘,在告诉我们:

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慈父慈母,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犹如坠落井底的幼儿,慈父释迦牟尼佛亲自进入井底(五浊恶世)救其子置岸上;慈母阿弥陀佛在岸上(西方净土),抱取我们、养育我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如同朋友,守护我们不再坠落井中(不退转)

“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于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观经四帖疏·玄义分》

两相对照,结论跃然而出: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如来真实义祖师西来意

三界如陷阱,净土是上岸。乘弥陀愿力,必生安乐国!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尔时,释迦牟尼如来赞叹观世音菩萨:“善哉!善哉!诚如所言,往生因缘,一一如斯。汝等当知,如今日者,我及阿弥陀一化(一同度化众生)始终也。譬如父母,有一子,幼稚堕井底,其父入井底,救其子置岸上,其母在岸,抱取养育,诸亲属助母养志,结朋友仪,不还本井秽中。我如慈父,五浊众生如堕井底,阿弥陀如悲母在岸上,如净土;观世音等如朋友;得不退,如不还。当知(释迦牟尼佛)入娑婆五浊秽中,教化六道愚痴众生,令生净土,弥陀接引不舍,观世音大势至守护,令不退还,皆依往昔誓愿因缘也。”

尔时,阿弥陀如来无数百千圣众,现空中,说偈言:

善哉释迦文,在浊利众生,闻名见身者,决定成佛道。

往昔因缘故,今来现空中,欲生我国者,必来迎西方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阿弥陀,说偈曰:

善哉两足尊,能利娑婆界,证明真实法,慈悲施一切。

若有重业障,无生净土因,乘弥陀愿力,必生安乐国

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闻弥陀名,猛火为清凉。

若念弥陀佛,即灭无量罪,现受无比乐,后必生净土! 

  尔时,观世音从座而起,说偈言:

 二尊如日出,能破生死闇,显示往因缘,经劫不败亡。

 我念无量劫,在于绝岛侧,发心时因缘,常在补陀落。

 昔在生死时,二尊为父母,今在净秽土,互助化世间。

  尔时,大势至说偈言:

  我从初发心,随二尊不离,今闻昔因缘,能知缘不已。

  我动一足时,三恶离苦恼,若生净土时,授手迎西方。

  尔时,总持自在王亦复偈说言:  我昔为朋友,今日能知之,当来得闻者,决定生净土。  

释迦弥陀此遣彼唤,岂能不去!

大安法师

   “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于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观经四帖疏·玄义分》

    这段疏文叙说净土法门的施设,全体是佛的果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佛法的纲宗可概述为教、理、行、果。佛现量契证真如理体,由此理体应众生根机施设教法。众生依教法来修行证入佛果。于此佛的实智与权智,密意弘深,施设的教门妙合天然,不可思议。

莲宗教理行果之奥义,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与“十圣位”之十地菩萨,以其智慧,欲测度净土教海奥藏,亦无能企及。更何况我等初信位之下的轻毛凡夫(十信以下称为信外轻毛,凡夫心力怯弱,譬如任随风吹之轻毛,忽东忽西,进退无定),障重福薄,智慧全无,更无从了达莲宗幽深的宗旨趣向。是故,我等众生于此净土法门宜生谦敬仰信之心。

然于此大不可思议之净土法门,吾人当从何入手呢?善导大师慈悲地告示吾人:从仰信下手,惟佛语是从。释迦牟尼佛在此娑婆秽土,发遣我等众生,疾速离开此三界火宅、五浊恶世,劝勉吾人“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无量寿经》)。吾人当以智慧观照五浊恶世的种种危象,诸如八苦交煎、邪见炽盛、灾难频仍、饮苦食毒(无食品安全)、竞相争利、不孝不忠、欲海狂澜,此乃我等众生三毒烦恼所感召,亟须时时觉照,成就厌离心。

正当吾人随顺悲父释迦牟尼佛之发遣,恳求出离五浊之际,阿弥陀佛即如慈母,手持莲华前来接引吾人往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配合默契,彼唤此遣。阿弥陀佛十劫以来在极乐世界不断地呼唤着我们回归,然吾人业障覆心,有耳如聋,未曾闻到。释迦牟尼佛也是八千次来到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乃至示现百千万亿身,随形六道,悲心发遣吾人速离三界火宅,回归极乐净土。

  然我等众生刚强难化,不信不听,故令至今尚在轮回六道,备受众苦。今世幸得人身,幸闻净土法门,了知弥陀、释迦的彼唤此遣,亟须撩衣便行,不容一刻踌躇,以决定往生净土为生命之鹄的(目的)。

   在此苦难的世间,人命短促,国土危脆,苦空无常,梦幻泡影,无可眷恋。唯当精勤,奉行念佛一法,唯此为大,尽形寿执持名号,以此作为本命元辰,以此安顿现前狂野之心,以此契入弥陀愿海,以此领略本地风光。如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持佛号,尽其一生,将佛号持至纯熟。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决定兑现其临终接引愿,携观音、势至及西方无量圣众,前来接引吾人。吾人当下舍弃此业报污秽之身,神识升入莲台,莲华闭合,弹指间即随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华开见佛,即可证入法性之常乐我净,得阿鞞跋致,疾速成就大乘佛果。

   善导大师以简洁的文字,将净土之应化因缘以及净土之胜妙,画龙点睛地予以彰显。第一序题门法义高度概括的标显,令《观经》之纲宗秘髓得以显豁畅达。开门见山,拨云见月,真实不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