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净土法语
(2024-07-17 10:50:53)分类: 净土故园 |
印光大师净土法语
一
真如法性,生佛体同。迷悟攸分,苦乐天殊。故我世尊特垂哀愍。虽于尘点劫前,早成佛道。又复悲运同体,慈起无缘。不违寂光,示生浊世。出家修行,成等正觉。拯彼迷流,同登觉岸。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随顺机宜,循循善诱。大机则示以五蕴皆空,六尘即觉,毕竟一法不立,直下万德圆彰。小机则曲垂接引,为实施权,令其渐培佛种,以作得度因缘。如上随机所说种种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
故于如来普度众生之怀,未能究竟舒畅。由是于诸法外,又复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指极乐世界,以为本有家乡。指阿弥陀佛,以为无上慈父。令其发菩提心,持佛名号,以深信愿,求生西方。果能拳拳服膺,念兹在兹。则以己信愿,合佛誓愿。生佛相契,感应道交。现生则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临终则蒙佛接引,托质宝莲。其有惑业已断,则即登补处,速证佛乘。纵令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既往生已,即得迥出凡流,高预海会。惑不期断而自断,真不期证而自证。
二
吾人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不须别修他法。若仗自力修禅定,欲了生死,甚难甚难!以其须至业尽情空,见思惑尽,方出生死。佛在世时,见思惑业断尽无余者,固不乏其人。末法时代,根性陋劣,断惑证真者,诚不易得。惟有净土一门,能于临命终时,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
三
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
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复王子立居士书)
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丈六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
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既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傥不自量,亦危乎其危。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多有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者,藐视而毁谤之。吾人当以诸佛诸祖为师,不当以此种高人为据,则可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否则,了生脱死,当在驴年。(复济善大师书)
五
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
念佛之人,但能依佛所说净土三经,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固用不着又复展转求人开示也。古人立言,各有所为,对机不同,故所说亦不同,当自量自己是甚么资格,则方可于古人对机之说,不致或失本意。
六
佛法犹如太虚,了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所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者,约自己所立之地位言也。既自己不能与太虚相契相合,须必按自己所立之地位以论。不妨于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约自己而定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七
今人若不专修净土,纵能深通经藏,彻悟自心。生死到来,还用不着。何以故,若不念佛求生西方,必须断尽烦恼惑业,方有了生死分。但能通达经论,悟明心性,而烦惑未断,依旧轮回。况未能深明经藏自心者乎!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带业往生也。(复宁德晋居士书)
八
好高务胜,见异思迁,乃文人及虚浮学道者之通病。了此则自知见异思迁者,皆由心中无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仗自力,于若禅、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归,尚不容易,况由此证无生而了生死乎!
十
十一
徒有好善好佛之心,绝未入具眼知识之炉韝锻炼,致成邪正不分,是非混滥之糊涂知见。宿世种善根时,断不可混滥,混则今生邪正不分。以宿世之混滥善根,今生虽有数十年之精修,只成得一个流俗善士。古人谓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博闻之士,不与通方作家讨论数番,则食古不化,反成大病。打头不遇作家,到老终成骨董。(复丁福保居士书)
十二
人之处世,一一须按当人本分,不可于分外妄生计虑,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门,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定不欺人。否则求生反堕,乃自误耳,非佛咎也。(复周群铮居士书)
十三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复周群铮居士书)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此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尊,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
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生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十五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实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虚名,以故设种种法,妆点粉饰,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称赞于己。其心行已污浊不堪,纵有修持,亦为此心所污,决难得其真实利益,此所谓好名而恶实,为修行第一忌。(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十六
净土一法,人人可修,修之均有感应。今人多多皆是好高务胜,以致或因撑场面,反累实益也。现今之人,一动手先讲建筑。未知净土之所以,便欲遍研大乘经论,或慕禅宗之玄妙,或慕相宗之精微,或慕密宗之神通。将仗佛力了生死之法,视之若不济事者。
十八
今之宏法者,多皆以上根利器自诩,又复以上根利器待人,故不注重持名求往生,而以开悟为期望也,此在当人自量可也。
如其能开悟,明教理,又能断尽见思二惑,则何善如之。如其不能,固当依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唯一无二之决定良策。否则,于种善根则诚有之,于了生死,恐难以预断其劫数也。
汝既生信,凡所言所行,第一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若欲化人,正不必张罗门庭,但令大家各于自己家中修持,如上所说之事即已。(复蔡锡鼎居士书)
十九
居士讲演,只可专注净土一法,不宜泛讲。泛讲乃讲经法师之事,居士何可开此一端?以念佛法门,普被三根,以大家不知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为彼说其信愿行,令无知识、有智慧者各注重于此。何可只图扩张门庭,不计行人契机,只得一人天福报,深负佛恩。(复章缘净居士书)
二十
须知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恶,惟观眼前吉凶。见作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当为;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足戒。不知善恶之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譬如三尺之冰,岂一朝之寒所能结;百川之泮,亦岂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犹豫而退悔。(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
二十一
学道之要,在于对治习气,每有学问愈深,习气愈盛者,此乃以学道作学艺耳。故其所学愈多,畔(叛)道愈甚,此吾国儒释俱衰之本源也。
二十四
楞严有何不可研究,但须以净土为主,则一切经皆发明净土利益经也。楞严开首征心如是难,则知末世众生,犹欲以研究了事者,其为自误误人大矣。而况二十五圆通,列势至于观音之前,其主持净土也大矣。至于发明五阴魔境处,破色受二阴,尚有着魔之事,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则其利大矣。
二十五
令慈宿世于净土有大因缘,当常以净土不思议之事理相谕。则以慈善讽经功德,悉作往生资粮。决定俯谢凡流,高预圣会。世之尊亲孝亲,孰有过于此者。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凡夫作佛。可于生我者,不竭力劝谕,以期其必果所愿乎。
二十六
汝于相宗,颇有入处。然借此以折伏狂徒,使回向净土则可。若专一用心于此,将信愿念佛置之脑后,则恐娑婆世界常为主人矣。以娑婆为己有,亦狠大名目。但被娑婆拘絷不得自在,则有不如无之为愈也。
二十七
讲经,岂必年讲一经,不可重复乎?然则日日吃饭,何不厌其重复耶?《心经》义理渊深,初机何由得益。纵有所得,亦只解路。何如净土法门之即闻即可实行乎?即行愿品,亦不必定要讲多日。佛以六百卷大般若之蕴奥,以二百六十字发挥无遗。岂必要钩枝延蔓,只取广多以逞口辩乎?
二十八
邱公之生净土,来此间固无可疑。以执经文不会经意,遂成大疑。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何以知之,此方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岂往生西方,住于佛菩萨不思议神通威德所常加被之胜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迟得日劫相倍乎。此事此理,岂待智者方知乎?
以诸位不善会意,颠倒说话,故有此失。况时劫不定,佛菩萨神通道力,能促长劫为一念,能延一念为长劫乎。执定五年不当来此,是执经文而悖经义也。得光此一说,群疑自释。况始往生即来报示者,皆承弥陀威神,欲藉此以开导迷蒙,实非自力专擅者可比也。
二十九
一生虚生浪死,倘无遇净土法门之机缘,则生生虚生浪死矣。纵此生不即堕地狱,而后一二三四生堕地狱,乃决定无可逃避之事。人惟未见此苦,又不信佛言及古今载籍,则无从导引。若无出苦之法,则无可如何。今有净土一法,若犹不肯发心念佛,求生西方,其孤负佛天之恩德也,大矣。(复李慰农居士书)
至云莫谓研究起信,并可随力堪任广读三藏十二部。此话与上智之人说,即为契理契机之良言。对中下人,即有泛滥无所指南之过咎。谈何容易。宗门教人,看一句无义味语。净土教人,专持佛号者。以约则易于得力,博则难于得益故也。
三十二
(光)以五十八年之阅历,知净土一法,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总持法门。余诸法门,虽则高深玄妙,而博地凡夫,谁能现生亲证,而得其实益?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既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是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诸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一切法门之修证相比而论。
大矣哉,净土法门也。可怜哉,不唯不修持,而复辟驳之大聪明人。幸矣哉,愚夫愚妇,信愿持名,得与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同为伴侣。彼大聪明人,纵有宿福,不即堕落三途,而望愚夫愚妇之肩背而不可得。况既谤此法,难免堕落乎。彼受病,在好高务胜,实不知高胜之所以耳。使彼上观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则惭愧欲死,何敢视此法门为小乘,而不屑修持乎!(复陈慧恭孙慧甲书)
三十三
三十四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矣。既欲即生了大事,当以净土五经为常课。日暮途远,固当专一其心。
夜间念佛,昼则泛研经论,或致精神注重于义路,净业难达于一心。主宾倒置,在种善根边则有,在了大事边则欠矣。
三时系念,乃后人所着,冒中峰国师之名。此书有二种,派头大同,文字不甚同。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
三十六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倘一心研究经义,将念佛付之脑后,大通家或可彷佛做到。即生超凡入圣,恐让愚夫愚妇,而自了无其分矣。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愿汝勉之。(复蔡契诚居士书)
三十八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
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
三十九
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脱死,必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梦也梦不着。唯净土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加以志诚恳切念佛,则便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别种法门,则断难现生了脱。现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将来岂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
是以宜及早注意于此法也。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事务,均无所碍。但须各尽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而已。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既此一生,证大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