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如镜,不随境转
心镜明鉴明无碍,豁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不覆藏,一颗圆光非内外。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见。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
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后德。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每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印光大师《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
【译文】:
想要让真心显现,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背情理的妄想,稍微在心中萌发。常使这颗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只映照当前境界,不随境界而转。美丑是外境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境界没来时就不去预想,境界若消失也不去留恋。如果心中有违背理智的情想萌动。就应当严厉加以攻伐和对治,将妄想剿除干净。好像和贼军对垒,不但不能使它侵犯我的封疆,还必须斩其将拔其旗,剿灭一切匪党。这种制军的方法必须严格自治,不要懈怠疏忽。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端正,内心恭敬虔诚。所用的武器必须用颜回的四勿、曾子的三省、蘧伯玉的寡过知非。再加上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独功夫。与匪党相对阵,那么就会使军威远振,令贼党寒心。惧怕遭到灭种的极刑杀戮,希望普遍蒙沾安抚的洪恩。于是就会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力洗心革面,修正自己未来的德行。这样就可以将领不用出门户,士兵无须血沾兵刃。全体寇仇都会成为赤子,即便是叛逆人也可转化成良民。上行下效,整个国土都清净宁静。不动干戈而坐致太平了。就象上述所说的,那就会因为格物而自知,由自知而克明明德,意思是能够抵制外物的诱惑,而后知晓德行至道,由知晓德行至道,来恢复我们本具的真心,照曜天地的本能。至诚与明智一致就会转凡成圣。如果或许自己的根器还是陋劣,这样做还不能收到效果。应当效仿赵阅道,白天所有的行为,夜间必然焚香禀告上天,不敢禀告的事情就不敢去做。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使造物主不能独自擅行他的权力。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大小全部记下来,希望善日渐增加而恶日渐减少。开始的时候则善恶参杂,久而久之就会只有善没有恶了。所以他就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光荣地加入圣贤人的行列,死后高登极乐世界的九品莲。他的行为、言语都被世人效法遵行,他们既然都是大丈夫,我们也是啊,我们怎么可以自己看不起自己而自甘堕落呢!
【注释】:
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语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试斯语矣。”
三省,就是省察三件事的意思。出自《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泛指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後汉书?郎顗传》:“伏惟陛下躬日昃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祗悔。”
蘧伯玉,名瑗,河南人,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以善于改过而得贤名。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
赵拚,字阅道,自号自非,浙江衢州人,进士及第後,历知州郡;宋仁宗时,官殿中侍御史(掌纠弹殿中百官朝会时失仪者)。拚为人气宇轩昂,壮严正直,谏言弹劾不避权贵,声称凛然。尝上言对待君子。
袁了凡(1533-1606),名璜,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後改了凡。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不衰。
【讲解】: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见。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
我们为什么被境界转呢?像牛一样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是我们不会修。印光大师传授我们看家的本事。先叫我们“常使其心,虚明而洞彻”。心要虚、要明,洞彻。心里不能有一物,也就是不能有牵挂,不可以有执着。为什么呢?因为真心本来没有生灭。凡是有牵挂、有分别、有执着,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没有这些。我们要觉悟,如果有牵挂,就要知道这错了。是妄心在用事,就要认识这是妄心,不是真心。
‘如镜当台’,好像明镜一样。‘随境映现’,随着外面的境界映照。“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古时候的外国人,我们称作胡人。外国人到镜子前,镜子就现出外国人的影像。中国人在镜子前,现的是中国人的影像。而镜子里并没有汉人跟胡人,镜子里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但是它可以随着境界而现像。虽然随着外境而现像,‘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它只是照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并不能转变它,因为它永远如如不动、清清净净、一尘不染——真心中一物也没有,了无牵挂。如果说看到镜子里的像很美,想把它留住,那就错了,就被境界所转了。
我们现在就很可怜,随着境界转。眼见色(物质),为色所转;耳闻声,为声所转,一点都作不了主。古人将这种人比喻作老牛,牛被人用绳子穿在鼻子上牵着走,叫它到东就到东,到西就到西。我们现在就是被五欲六尘牵着走,你想想看可不可怜?!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作不了主宰。我们不知道,真心是不动的、是空寂的、湛然的、灵虚的,但是我们不认识自己。禅宗谓之“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自己的本心、本觉,可惜我们不知道。没找到本心,却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完全迷失了。外面境界相与我们有没有干涉呢?没有干涉,正如同明镜现像一样。
‘妍媸自彼,与我何干’,‘妍’是美好,‘媸(chi)’是丑陋。镜子照的像,美也好、丑也好、与镜子何干呢?并不相干,与镜子没有关系。我们的心就是一面立体的大镜子,三界万有都是唯心所现的影子。《华严经》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神秀大师讲:“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我们要常常观想,我们的真心就像明镜一样,照虽然照,但是一尘不染。好、丑、香、臭是唯心所现的,我之本心犹如明镜,清净不染、如如不动。
所以外面五欲六尘的境界,与本心没有干系,这个道理要是明白了,自然会‘来不豫计,去不留恋’,境来的时候没有欢喜,也没有期望;失去了,心里也没有烦恼,不留恋。就像明镜照物一样,镜像来的时候,明镜没有欢喜;镜像去的时候,也没有烦恼。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心如如不动,这是何等的重要!而真正修学起来谈何容易。
心镜明鉴明无碍,豁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不覆藏,一颗圆光非内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