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光大师:三因佛性发隐

(2023-12-21 17:05:42)
分类: 圣贤遗教

印光大师:三因佛性发隐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则背尘合觉,众生则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而迷悟迥异。故致苦乐升沉,天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则无疑不破,无人不欲修习矣。 
   三因者,正因、了因、缘因也。正因佛性,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盘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识,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认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遂欲反妄归真,冀复本性也。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须修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亲证而后已。

请以譬喻明之。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其受用。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生死,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法门虽多,戒定慧三,摄无不尽。故《楞严经》云: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三者之中,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行与佛近,其心必不至与佛相远也。故如来于《梵网经》,为众生保证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第一要道也。使众生不具佛性,纵令修习种种善法,亦无成佛之理。如石不具金,冰不具火,砖不具光,砂不具芽。纵令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一一经于累劫,亦无金、火、光、芽等发生之事。若知此义,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盘,妄作烦恼生死。独让诸佛,及三乘圣人,受其真常之乐,自己甘受其幻妄之苦也哉。然约通途教道,在凡夫地,欲了生死,大非易事。若约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特别法门,则即于现生,悉得了脱。果具真信切愿,万中决不漏一。末世众生,唯此一法,堪为恃怙。以故法运愈晚,此法愈当机,善知识提倡愈切。而真实修持,得遂往生之证验,时或见之。

论三因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故也。

  三因佛性者,谓正因、了因、缘因也。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之义。此三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此何故也?盖由佛背尘合觉,众生背觉合尘之故,所以佛性虽同,迷悟迥异,故苦乐升沉有天渊之隔。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就是说中必双照,二谛具足,名正因佛性,此乃天然性德,不假修造而有.《涅槃经》说:“即是高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印光大师则进一步解释说:“正因佛性,即我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是为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了谓照了,就是说,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故名了因佛性。《涅槃经》说:此乃照了真如之理的智慧。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印光大师进一步作了通俗的解释:“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的正智。以或由知识,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事空,认为实有,以致起贪嗔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拂性,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遂欲反妄归真,翼复本性也。”是为了因佛性。

  (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就是说,—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佛性。《涅槃经》说:“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印光大师解释说:“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须修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亲证而后已.”是为缘因佛性。

  对三因佛性之关系,《金光明经玄义》总结说:“正谓中正,了谓照了,缘谓助缘。助缘赞助了因,了因显发正因。”印光大师欲人易了,作了生动比喻.他说;“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其受用。”大师又说:“假使众生不具佛性,纵令修习种种善法,亦无成佛之理。如石不具金、冰不具火,砖不具光,砂不具芽,纵令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一一经于累劫,亦无金、火、光、芽发生之事。若知此义,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槃,妄作烦恼,生死,独让诸佛及三乘圣人曼其真常之乐,自己甘受其幻妄之苦也哉。”

  此三因佛性,正因属性德,缘了属修德,是一性两修。印光大师说:“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所谓彻证了无所得,永堕了无所失者,即指正因佛性,生佛平等,不因证迷而得失也。具体地说,诸佛顺性而修之故,背尘合觉,正因冥契缘、了二因,成为净了因、善缘因,修极而彻证自性,成等正觉;众生逆性而修之故,背觉合尘,正因冥契缘、了二因,则成染了因、恶缘因,修极而永堕恶道。而正因佛性,则无论成正觉或堕恶道,始终常住不变的。印光大师说;“众生虽具常住不交,寂照圆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岂不大可哀哉!”就是哀叹众生徒具三因佛性逆性而修的现象。

  此三因佛性,虽曰—性两修,但绝不能将三者隔裂开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之故。缘、了由正因而起,是离不开正因的,所以是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如三点水之纵,也非火字旁下面四点之横,犹如a字三点,非纵横,非并别也。克实而论,此三因佛性即是性具之空、假、中三谛。了因为空谛,缘因为假谛,正因为中谛,所以《辅行》二说:“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三千者,即我人现前介尔一念,具足理具事造二重三千之意。此理甚深,初机难了,姑以喻明。譬如我人随起—念,意地之中,宛然存有幻象,由不实(缘生无性)故,即是假性,称为缘因,这是约所念之境而说;若约能念之心而言,此艳念之心,念念无殊,无有形相可得,即是空性,称为了因.如是一念之中,有幻象的假性与无形相的空性,二者并存互融,即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即是中性,称为正因,正因即是本具的中道妙性。

  此三因佛性在众生因地中,称为三因佛性,到诸佛果位上,则成三德秘藏;正因成法身德;了因成般若德;缘因成解脱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