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谈发愿
(2023-12-09 12:07:41)分类: 净土故园 |
黄念祖居士谈发愿
信愿极难,十个人中就有十个贪恋娑婆!
蕅益大师说信愿持名,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则看行持。过去我对“愿”也忽略了,奇怪蕅益大师怎么就单提“信愿”。现在才知道,“信愿”极难,十个人中就有十个是贪恋娑婆,都不是真的想要往生净土。反而对世间的名利地位等等看得非常真实,吃顿好饭就乐得说起来没完。这样怎么能往生呢?
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念,是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然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谷响集》)
《无量寿经》说“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一般人一碰到打击,壮志就消磨完了,学佛只是五分钟热血。唐译里是“纵沉无间诸地狱”,这地方包括地狱,本经是“诸苦中”,当然也包括地狱,所以法藏菩萨的誓愿,纵使堕入地狱,此行此愿也不退转,这正说明决定坚固。如果只有愿没有行,这是虚愿;单有行没有愿,这是盲动。所以要愿行相辅,愿以启行,行以证愿,才可以圆满成就大愿。(《无量寿经白话解》)
今天发心,明天退心,进进退退,升升降降,经不起考验。“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下籽很多,成鱼的极少。庵罗华是印度的一种花,开花很多,结果很少。菩萨初发心,发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所以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动力就不一样了,并且由愿起行,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行就保障了愿。这样修行,阿弥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保护行人,避免了一切魔的干扰。真正发心念佛就得到佛的加持,决定往生极乐,决定成佛。这就是入正定聚,所以也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寿经白话解》)
发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生出行动,才真正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动,要“积功累德”。(《无量寿经白话解》)
真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无量寿经白话解》)
愿的内容很直接,即“厌离婆娑,欣求极乐”。蕅益大师说:“婆娑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婆娑的脏秽,正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既然是自心所感召的那就好办了!都是我自己生出来的,现在我不要它了,岂不是很容易!《要解》又说:“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极乐即我心本来所感的,心净则土净。我自心本净,所以我理当欣求净土。如经典中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佛,其他佛国那么清净,释迦牟尼佛你这个国土为什么不清净啊?释迦牟尼佛就以足点地按一下,这个世界顿时清净,与极乐世界等等国土同样清净庄严,没有分别。可见娑婆何尝不净,只是因为我们自心不清净而已。
黄念祖:修行要务 立愿为先
发愿很重要。莲宗祖师省庵大师说:“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具发就是全发,要全部发起自觉觉他的菩萨大愿。 (《无量寿经白话解》)
1、往生关键,就是信愿
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愿相合。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净土资粮》)
蕅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的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到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哪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昧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怎么样呢?《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你缺了二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所以说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花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 (《净土资粮》)
中国佛学院有学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要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这证明了蕅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说,发愿求生净土,即是无上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2、愿为铠甲 可出生死
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毁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是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铠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作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护身的铠甲?就是愿。 (《净土资粮》)
3、有愿必成
信愿持名,不但是临终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进,于现生就有不可思议感应。晋代有一穷苦的人,生活困难,生起厌离心,乃专诚念佛七日,感阿弥陀佛现身说法,当下悟无生法忍,号觉明菩萨。《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妇女,闻经见佛,也获无生法忍。 (《净土资粮》)
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菩萨),这已经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注:二十九愿,住正定聚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上生活还没有往生的修习净业的人。大师是依据经中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本)“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你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你临终会往生。你现在人世,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不再是升沉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是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只发了愿,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义。 (《无量寿经白话解》)
当生的人同往生极乐的人一样,都住于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个意思《阿弥陀经》里头也有。……大小两经相合,证明当生极乐的人,身仍在娑婆,就同往生的人一样,同入正定聚,这真是无上的幸运。所以先师夏老听到净土法门后,一个人在屋子里头笑了几天,就是自己笑,笑什么?笑“我这回可得到出三界的路啦”。不然,哪里有路?所以这一点很要紧。 (《无量寿经白话解》)
4、承信启行 具足资粮
信、愿、行是三资粮,缺一不可。例如照相机三条腿的架子,一条腿不能缺。法藏比丘的殊胜信心居第一位,已介绍于前,所以紧接着介绍愿行。愿字很重要,这是自觉觉他的关键。“愿”是从信而来,有了信心才会愿意去做,它是信心的果实,而且它必然要产生行动,所以愿字是承信启行的关键。弥陀因发大愿的誓海,称为大愿王。为证此愿海,法藏比丘于无量劫积功累德,一心庄严极乐净土。由大愿产生大力,出生了大行,成就了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与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其中的关键是“愿”。 (《无量寿经白话解》)
慈照宗主他劝人发愿有几个偈子:“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你持戒,没有信没有愿,不能往生。“唯得天人福”,所得的只是人天之福,福尽还得受轮回。“发愿持戒力”,你又发愿又持戒,“回向生乐国”,你拿这个来回向。“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这样的行持,一千人一个也不会丢掉,决定如愿哪!所以就是要发愿。 (《无量寿经讲座》)
这就是长行的总结,这八句:“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全有了:理呀,事呀,正呀,助呀。救命的一句:“求生净刹”。坚决求生,这愿要切!愿要切,你念不念?你自然要念,那就行啊!相反哪,念得很好,你愿不坚,还在留恋娑婆呀,不见得去得了。留恋娑婆,你喜欢谁是留恋,我讨厌谁,也是留恋哪。爱和憎是一件事——情见,总之是娑婆世界人的情见。你心里老讨厌,讨厌得不得了——同样是留恋娑婆,这是娑婆世界的东西,你老是想着它。你老讨厌它,你还是想着它。你干嘛老惦着它?这就是留恋娑婆,你放不下,放不下,这就叫留恋。不是说谁跟我好得不得了,我就是舍不得他,叫留恋。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皆是留恋。所以要求生净刹,那就不要放不下。 (《无量寿经讲座》)
5、人身难得 切莫因循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人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人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人身难得?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人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谷响集》)
“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说,还有些事没放下,或者有人说等我退休嘛,或等什么事办完再说吧!一念因循,这一念就提不起来,这心就发不起来。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这轮回六道就无穷无尽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 (《谷响集》)
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蹉跎,错过今生。“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愿共勉之! (《谷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