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念祖居士谈发愿

(2023-12-09 12:07:41)
分类: 净土故园

黄念祖居士谈发愿

 

信愿极难,十个人中就有十个贪恋娑婆!

蕅益大师说信愿持名,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则看行持。过去我对“愿”也忽略了,奇怪蕅益大师怎么就单提“信愿”。现在才知道,“信愿”极难,十个人中就有十个是贪恋娑婆,都不是真的想要往生净土。反而对世间的名利地位等等看得非常真实,吃顿好饭就乐得说起来没完。这样怎么能往生呢?

  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念,是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然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谷响集》)

《无量寿经》说“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一般人一碰到打击,壮志就消磨完了,学佛只是五分钟热血。唐译里是“纵沉无间诸地狱”,这地方包括地狱,本经是“诸苦中”,当然也包括地狱,所以法藏菩萨的誓愿,纵使堕入地狱,此行此愿也不退转,这正说明决定坚固。如果只有愿没有行,这是虚愿;单有行没有愿,这是盲动。所以要愿行相辅,愿以启行,行以证愿,才可以圆满成就大愿。(《无量寿经白话解》)

 

   我们一直不成就,不是永不发心,甚至也发过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退缘就懈怠了,退了下来。又碰到什么善因缘又发心,又过两天又凉了。进进退退,进一退九,好不容易进了一步,一退退了九步。(《心声录》)

  今天发心,明天退心,进进退退,升升降降,经不起考验。“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下籽很多,成鱼的极少。庵罗华是印度的一种花,开花很多,结果很少。菩萨初发心,发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所以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动力就不一样了,并且由愿起行,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行就保障了愿。这样修行,阿弥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保护行人,避免了一切魔的干扰。真正发心念佛就得到佛的加持,决定往生极乐,决定成佛。这就是入正定聚,所以也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寿经白话解》)

 

  发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生出行动,才真正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动,要“积功累德”。(《无量寿经白话解》)

  真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无量寿经白话解》)

 

     人们即生实信,自然出生求生净土之愿。故劝发愿以导行。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迎众生之愿相合。人若不发求生净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决不强迫众生。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故《要解》说‘次劝发愿以导行’。

 

   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对于婆娑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消磨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是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盔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做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我们互身的盔甲?就是愿。蕅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味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什么样呢?《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似的,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你缺了二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所以说念的‘风吹不入,雨大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花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方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

愿的内容很直接,即“厌离婆娑,欣求极乐”。蕅益大师说:“婆娑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婆娑的脏秽,正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既然是自心所感召的那就好办了!都是我自己生出来的,现在我不要它了,岂不是很容易!《要解》又说:“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极乐即我心本来所感的,心净则土净。我自心本净,所以我理当欣求净土。如经典中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佛,其他佛国那么清净,释迦牟尼佛你这个国土为什么不清净啊?释迦牟尼佛就以足点地按一下,这个世界顿时清净,与极乐世界等等国土同样清净庄严,没有分别。可见娑婆何尝不净,只是因为我们自心不清净而已。

    既然十方都有净土,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呢?这就显出阿弥陀佛大愿王超圣独异的特点。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是不容易生。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惑与思惑去不了,甚至需要在破无明后方能往生。但是阿弥陀佛那里无条件,保险你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啊!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招收极广,教育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我们要去。

 

    再者,“厌离婆娑”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于还没生真的厌离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苦,常说八苦交煎。这八苦既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现在谈生苦。人在做胎儿时,在母腹之中,受寒,受热,受压,受挤,暗无天日,不能自在。分娩时如山夹体,倒立而下,十分痛苦。这是粗提一下生苦。至于年老,耳聋眼花,背曲腿僵,牙齿脱落,行步艰难,腰酸背疼,浑身是病,也是很苦,并且是越老越苦。至于病苦,一般都有体会,现在不提。再有死苦,死苦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像风刀解体,这个苦很是可怕,更可怕的这个死不止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没有尽期的。其余就是怨憎会苦。自己碰到的人,总是常常给自己找麻烦,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会合在一块了,这就叫怨憎会。爱别离苦,那就是跟谈的来的,有感情的,彼此相爱的人,偏偏要分离,生离死别;自己最希求的,偏偏求不到。末后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这五样东西,把你缠缚了,使你不能出离,此土是八苦交煎,还有什么可留念的?故应厌离。

    其次谈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实。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第三是无常。佛在世时问弟子:人命有多长?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佛摇头说:你不懂得。第二个人回答说在饭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候就能没有命了。佛还摇头说:你也不知‘道’。又有一个回答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这口气出了,下口气进不进不知道。佛说:你知‘道’了。可见人生真是无常。今天虽好,明天怎么样很难说啊!第四,是无我。那里有个真实的‘我’?只是一个肥皂泡。可是世人处处爱这个‘我’。贪著钱财,有了财,自己就可以受用。贪色,就为了快乐。贪名可以荣耀,贪吃就可以享口福养身体,贪睡为了安逸。可是他不知道,自身只是个肥皂泡。任你怎么去爱护它,也是保不住的。以下我再补充一点厌离的理由,就是这个世界退缘太多,生命太短了。佛法是如此之深,如同大海。可是学习的时机,即我们的寿命又是这么短,难过百年。所以很难啊!并且处处是退缘。逆境还容易克服,最麻烦的是顺境,顺境缠缚人轮回啊!

 

  一心求生,老实念佛,暗合道妙。所谓暗合,就是说不用懂多少玄妙的道理,只是信愿持名,不知不觉自然契合了真如实相。所以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行者虽不懂玄妙的道理,但能信愿持名,不知不觉就暗合实相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在这里。莲宗祖师道绰大师曾说:‘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是说你还未能破相,那你就先别管著相不著相。只要专心去念佛,发愿决定往生。所以第一步你先不要求离相,你就是深信切愿老实念佛。你就这么念,你就往生。净土法门就是这么直接了当。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这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会持名念佛。我们通过实践就更好增加信心,从信事信他慢慢发展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愿就切了,愿切了你就念的更专诚了,信愿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我们要在信愿上多用心。     (黄念祖《净土资粮·发愿》)

 

    善导大师两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截流大师三种真信:“一信我与弥陀,觉性无二,我虽昏迷,觉性未失,一念会光,便同本得。二信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佛是究竟佛,我则随业流转。三信我是弥陀心内众生,佛是我心内之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我与弥陀水乳交融,毫无间隔。所以我们念佛,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

      只贵愿力强,不怕妄想多

   《弥陀要解》:“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可见愿力是前承信念,后导妙行的关键。又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若信愿紧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又曰:“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这就是说,一个修净的人能否往生,全凭他有无信愿。若有深信(六信与正信)切愿,不怕平日念佛妄想多,决定往生。相反,纵然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若没有信愿,就不能够往生。往生的条件决定于信愿。往生后品位的高低才决定于念佛的水平。可见蕅益大师无上殊胜的开示,正与夏老师这两句“只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的偈语,是一个鼻孔通气。

 

黄念祖:修行要务 立愿为先

  发愿很重要。莲宗祖师省庵大师说:“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具发就是全发,要全部发起自觉觉他的菩萨大愿。 (《无量寿经白话解》)

1往生关键,就是信愿

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愿相合。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净土资粮》)

蕅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的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到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哪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昧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怎么样呢?《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你缺了二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所以说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花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 (《净土资粮》)

 

中国佛学院有学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要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这证明了蕅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说,发愿求生净土,即是无上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2、愿为铠甲 可出生死

  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毁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是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铠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作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护身的铠甲?就是愿。 (《净土资粮》)

 

3、有愿必成  现生不退

信愿持名,不但是临终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进,于现生就有不可思议感应。晋代有一穷苦的人,生活困难,生起厌离心,乃专诚念佛七日,感阿弥陀佛现身说法,当下悟无生法忍,号觉明菩萨。《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妇女,闻经见佛,也获无生法忍。 (《净土资粮》)

 

  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菩萨),这已经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注:二十九愿,住正定聚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上生活还没有往生的修习净业的人。大师是依据经中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本)“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你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你临终会往生。你现在人世,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不再是升沉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是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只发了愿,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义。 (《无量寿经白话解》)

 

  当生的人同往生极乐的人一样,都住于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个意思《阿弥陀经》里头也有。……大小两经相合,证明当生极乐的人,身仍在娑婆,就同往生的人一样,同入正定聚,这真是无上的幸运。所以先师夏老听到净土法门后,一个人在屋子里头笑了几天,就是自己笑,笑什么?笑“我这回可得到出三界的路啦”。不然,哪里有路?所以这一点很要紧。 (《无量寿经白话解》)

 

4、承信启行 具足资粮

  信、愿、行是三资粮,缺一不可。例如照相机三条腿的架子,一条腿不能缺。法藏比丘的殊胜信心居第一位,已介绍于前,所以紧接着介绍愿行。愿字很重要,这是自觉觉他的关键。“愿”是从信而来,有了信心才会愿意去做,它是信心的果实,而且它必然要产生行动,所以愿字是承信启行的关键。弥陀因发大愿的誓海,称为大愿王。为证此愿海,法藏比丘于无量劫积功累德,一心庄严极乐净土。由大愿产生大力,出生了大行,成就了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与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其中的关键是“愿”。 (《无量寿经白话解》)

 

  慈照宗主他劝人发愿有几个偈子:“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你持戒,没有信没有愿,不能往生。“唯得天人福”,所得的只是人天之福,福尽还得受轮回。“发愿持戒力”,你又发愿又持戒,“回向生乐国”,你拿这个来回向。“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这样的行持,一千人一个也不会丢掉,决定如愿哪!所以就是要发愿。 (《无量寿经讲座》)

 

  这就是长行的总结,这八句:“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全有了:理呀,事呀,正呀,助呀。救命的一句:“求生净刹”。坚决求生,这愿要切!愿要切,你念不念?你自然要念,那就行啊!相反哪,念得很好,你愿不坚,还在留恋娑婆呀,不见得去得了。留恋娑婆,你喜欢谁是留恋,我讨厌谁,也是留恋哪。爱和憎是一件事——情见,总之是娑婆世界人的情见。你心里老讨厌,讨厌得不得了——同样是留恋娑婆,这是娑婆世界的东西,你老是想着它。你老讨厌它,你还是想着它。你干嘛老惦着它?这就是留恋娑婆,你放不下,放不下,这就叫留恋。不是说谁跟我好得不得了,我就是舍不得他,叫留恋。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皆是留恋。所以要求生净刹,那就不要放不下。 (《无量寿经讲座》)

 

5、人身难得 切莫因循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人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人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人身难得?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人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谷响集》)

 

  “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说,还有些事没放下,或者有人说等我退休嘛,或等什么事办完再说吧!一念因循,这一念就提不起来,这心就发不起来。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这轮回六道就无穷无尽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 (《谷响集》)

 

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蹉跎,错过今生。“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愿共勉之! (《谷响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