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饮食生厌离想

(2023-12-08 09:25:43)
分类: 人生感悟

 于饮食生厌离想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云: 

  “智者如是观无我已,次复观于厌离食想。作是念言:‘若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云何为食起身口意三种恶业?若有众生为贪食故起身口意三种恶业,所得财物众皆共之,后受苦果无共分者。’善男子,智者复观:‘一切众生为饮食故身心受苦。若从众苦而得食者,我当云何于是食中而生贪著?是故于食不生贪心。’
复次,智者当观:‘因于饮食,身得增长。我今出家受戒修道为欲舍身,今贪此食,云何当得舍此身耶?’如是观已,虽复受食,犹如旷野食其子肉,其心厌恶都不甘乐,深观‘抟食’有如是过。次观‘触食’,如被剥牛为无量虫之所啑食。次观‘思食’,如大火聚。‘识食’犹如三百钻矛。
    善男子,智者如是观四食已,于食终不生贪乐想。若犹生贪,当观不净。何以故?为离食爱故。于一切食善能分别不净之想,随诸不净令与相似。如是观已,若得好食及以恶食,受时犹如涂痈疮药,终不生于贪爱之心。善男子,智者若能如是观者,是名成就厌离食想。”
  迦葉菩萨言:“世尊,智者观食作不净想,为是实观、虚解观耶?若是实观,所观之食实非不净。若是虚解,是法云何名为善想?”
  佛言:“善男子,如是观者,亦是实观,亦是虚解。能坏贪食故名为实,非虫见虫故名虚解。善男子,一切有漏皆名为虚,亦能得实。善男子,若有比丘发心乞食,预作是念:‘我当乞食,愿得好者,莫得粗恶;愿必多得,莫令鲜少;亦愿速得,莫令迟晚。’如是比丘不名【于食得厌离想】,所修善法日夜衰耗,不善之法渐当增长。善男子,若有比丘欲乞食时,先当愿言:‘令诸乞者悉得饱满,其施食者得无量福。我若得食,为疗毒身,修习善法,利益施主。’作是愿时,所修善法日夜增长,不善之法渐当消灭。善男子,若有比丘能如是修,当知是人不空食于国中信施。

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宣化上人:略释四种食

   一切众生,皆以食为依。食有四种,就是(一)分段食:有情众生,凡有血气形相者,皆是分段食。“分”,就是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 “段”,就是一段一段,或一顿一顿。好像,早上吃、中午吃、晚上吃,而中间留一段时间不吃,故为段。人及畜生,都是分段食。其它三种是(二)触食:接触一下,就能得食。鬼是触食。(三)思食:只要想一想,便吃饱了。天人是思食。(四)识食:连想也不用想了,就是在第八识内,有吃东西的机能。四空天是识食。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佛教禅籍中说,禅定境界进入初禅以上,超出欲界,可离唯欲界众生所需的吃物质实体饮食的“段食”;进入二禅以上,可离以吃感觉为实质的“触食”;进入四禅以上,可离以吃意愿为实质的“意思食”,唯需“识食”(阿陀那识的执受,生的意志)。
 四食(梵语catvara aharah),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
  (一)段食(梵语kavadim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瞰,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细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的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二)触食(梵语spar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
  (三)思食(梵语manah—sam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如人望梅止渴,精神食粮等。
  (四)识食(梵语vijnanakaraha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