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策大师《劝发真信文》
(2023-08-02 12:03:02)分类: 人文关怀 |
行策大师《劝发真信文》
印光大师云:“憨山宿愿尚未酬,故复示生作截流(行策大师)。呵斥修人天福者,直是阐提旃陀俦(简直就是一阐提、旃陀罗之流)。佛我心性原不异,佛是已成我未修。欲得心佛两无差,当向忆佛念佛求。”(《印光法师文钞·清十祖虞山普仁行策大师》)
〔阐提〕一阐提之简称。即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旃(zhn)陀〕旃陀罗的简称,这里是指邪恶之人。
行策大师(1628-1682年,净宗第十代祖师),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字截流。其父全昌精通儒、佛,与憨山德清有亲交(与憨山大师是知心好友)。德清示寂后五年,全昌梦其杖锡入室而生行策(全昌梦见憨山大师拄锡杖入室而生行策),因名之曰梦憨。及长,父母相继逝,发出世志。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ruò)庵问公出家。胁不至席(长坐不卧)者五年,顿彻法源。问公化去,师住报恩寺;遇同参息庵瑛师,劝修净业。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引阅台教,乃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宿慧顿通,穷彻教髓。康熙二年,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因名所居曰莲柎庵(柎f,花萼)。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学者翕(x)然宗之(学者一致称颂并跟随他)。
尝著《劝发真信文》曰: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其由来久远)。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都是由于)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没有以往生净土为要的缘故)。
〔以信愿导行〕以信愿指引行,而且落实在行上。〔以往生净土为要〕对于念佛人,应当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首要大事。
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信者:
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第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理性佛,名字佛〕六即佛之前二位。〔六即佛〕标示凡夫修行直至成佛的六个位次: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善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豁然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理慧相应者,理即所观之理境,慧即能观之智慧。应者,相当也。谓境智相当,言行一致。)四、相似即佛,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三德〕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
第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
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则一切所作之善),功不唐捐矣。
〔有漏〕这里是指有漏因:招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果报之业因。〔唐捐〕虚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