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就是彻底抛弃众生知见,如实契入诸佛知见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句话不但概括全经,而且是释尊一代圣教的根源。一切教化意义都在这一句之内。天台宗奉为纯圆独妙的《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就是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开化’就是‘开’。‘显示’就是‘示’。‘真实之际’就是‘佛知见’。但是佛知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众生的知见都是情见,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所以根本不能如实了知佛的所知所见。因此‘佛知见’不但凡夫众生未能了解,而且二乘圣人也不能了解。所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即‘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是释尊出现于世间的一大事因缘。众生学佛就是彻底抛弃自己的众生知见,如实契入诸佛知见,也即是‘真实之际’。
《智度论》说:如、法性、实际,这三个词都是诸法实相的名称。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实际、实相,是同一本体的不同名字,本来都是一体。‘际’字,《甄解》的解释是‘实相妙处尽理至极’。就是说:把实相微妙之处,穷究它的理体,穷尽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极处,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叫做‘际’。今称‘真实之际’,正显真如实相穷微绝妙的理体,也就是佛的所知所见。
一代时教有事理、权实、顿渐种种不同,而十方诸佛普赞的唯有净土法门。净土妙法会全法界一切有情,同归一佛乘。三辈往生都须发菩提心,《往生论》云:‘二乘种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车,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仗佛愿力,持名往生,超出众生情执,全体是佛知见。水鸟树林,悉皆说法,十方佛国,宝树中现,处处是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全彰诸佛妙见。所以《会疏》《甄解》都以‘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今经会中诸大士,普为众生,宣演诸佛同赞的‘誓愿一佛乘’,为十方众生开示佛之知见,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持名有事念与理念,理一心则可破无明显法身,往生净土最上为常寂光土,寂照同时,心土不二。《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净佛国土,就是净我自心。是以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在为人师,将来作佛祖。’隋唐间布袋和尚的偈:‘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所以真实之际也就是自心,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也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至于念佛法门,能念的心是佛,所念的佛还是佛,能念的佛就是这个本心,所念的佛号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所以禅宗和净土不是两物。
‘真实’一词,在这部经里三处出现: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二、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三、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一部经,三个真实可以概括:一、真实之际是本经的理体。二、真实之慧,庄严成就极乐净土。三、真实之利,平等普惠一切众生。真实之际是根本,从真实之际产生真实之慧,阿弥陀佛住于真实之慧来庄严净土。有了净土法门,就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就是这一部经的精要中的精要。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