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脑是如何欺骗我们的?

(2023-05-24 09:44:36)
分类: 世间如梦
大脑是如何欺骗我们的?
—— 亲眼所见,亦非真实。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大脑是如何欺骗我们的?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晰一个问题——究竟是眼睛“看见”事物?还是大脑“看见”事物?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眼睛比作一部照相机,那么晶状体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就相当于相机胶卷。

所有外界我们所认为能“看到”的物体,都是因为物体本身是不透光的,所以物体会将太阳光反射,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便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都大于2倍焦距,人眼能够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由于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即“看见”,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运作原理。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记住眼睛只负责“”的部分,而当视网膜将眼睛所看到的影像转化为电磁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分解过程,在此省略数万字),然后大脑根据以往的数据库做出比对和分析后的结果,才是我们认为“看见”的,我们也是基于我们所看见的从而做出判断和行为。

让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大脑的进化过程,相信大家都知道,生命起源于数亿年前的海洋单细胞生物。生物大脑第一阶段的演化,发生在大约2.5亿年前,生物学家称其为“爬虫脑”,这是大脑最原始的部分。人类,蜥蜴以及所有的脊柱动物都具备这一大脑结构,这个部分处于我们脊柱与颅骨连接的上方——脑干部分。

爬虫脑Reptilian brain,也被称为爬行脑或蜥蜴脑 。它控制自律神经和激素,心跳、呼吸、饥饱、排泄、繁衍,它还能调节生物的体温,使生物可以适应环境变化。如天热的时候,人体会出汗,狗会伸出舌头,这就是反射脑根据环境变化自动下达的指令,属于身体的本能反应,与情绪、情感无关,也不受意识的控制

脑干和位于脑干上方的海马体一起控制身体的能量。它们一起负责心肺功能和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确保生物的基本生存,也使用激素来保持生物内在的平衡。

人类大脑的爬虫脑和所有脊柱类的低级生物,比如蜥蜴的大脑本质上并无二致,它是不受意志控制、带有本能冲动和强迫性的。它倾向于一再重复已经输入大脑的程序反应,这些反应,都是简单死板的回应。因为爬虫脑不会从经验中学习。

爬虫脑它的演化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因此它所控制的仅仅是生命的基本功能。

我们以一只蜥蜴为例,来看看我们共有的“爬虫脑”都在想些什么。

通常,爬虫脑遵循5F法则——即Fight战斗,Flee逃跑,F*ck交pei,Feed食物,Freeze不知所措时的僵住。

也就是说,人类和任何其它动物一样,首要满足的是与生存相关的动物本能。随着生物的继续进化,当哺乳动物出现的时候,大脑就进一步开始进化出了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位于爬虫脑的上方,也被称作“哺乳类脑”。边缘系统控制着人类的本能欲望和情绪,比如性(食)欲,喜怒哀乐、恐惧等。边缘层会根据遇到的事物不同而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遇到开心和喜欢的事情就愉快,遇到痛苦和讨厌的事情就不愉快。因此这部分被称之为“动物情绪中心”。

大脑边缘系统是动物本能下意识的反应。比如恐惧就是当人感受到危险时,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瞬间产生化学物质,促使身体进入紧张状态,开始攻击或防御行为,同时危险信号传到大脑皮质层,让动物意识到它。

海马体负责学习和记忆,将感觉信息与经验预期进行对比;杏仁核影响动机、情绪控制、恐惧感、解读非语言的情绪表达。

爬虫脑和哺乳类脑共同构成情绪脑,这是大脑进化中最古老的部分。情绪脑只会根据大致情景的相似性作出判断,它会根据事先输入的程序做出反应,例如遇到危险时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些肌肉和生理反应是完全自动的,不需要我们主动去思考或计划,我们的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通常只有在危机过后才赶上来。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所见,有些人非常情绪化,这是因为他们的警觉性非常高,一个人的警觉性越高,就越倾向于产生烦乱的情感,外界(人或事)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的情绪产生很大的波动,他会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情绪脑所控制。

然而,如果他们能够学会在情绪爆发之前保持深呼吸3-10次,冷静下来,就会意识到,事情并非像当时想象得那样糟糕或难以承受。

由于大脑新皮质层是最晚进化出来的,它掌管知性和理性的区域,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区域。皮质层又分为左右脑,左脑掌管理性思维,右脑掌管感性思维。但是,新皮质层的思考虽然有规划、有条理,但意识反应要比本能反应慢。

但往往,理性思考才是我们处理事务时需要的正确方式。现在,警觉反应也在心理学中被当作一个测量幸福感的客观指标。

我们明知道是一个VR游戏,却因为“逼真的”场景真实地感受到危险和恐惧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永远无法关闭的情绪脑在作祟。

当大脑分析出眼睛所见的那一刻,它就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是危险的,于是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马上产生化学物质,肾上腺素开始飙升,身体处于紧张状态,开始做出攻击或防御的行为,同时危险信号传到大脑皮质层,让人意识到它的危险,产生害怕和恐惧的感觉。

大脑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定化经验模式有它的好处,就是能在第一时间向人们发出危险信号,使人们免受危险或威胁,也有益于人类掌握学习或生活中的经验。

但与此同时,造物主绝对没有想过,在几亿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基本不会面临生存威胁的时候,无聊的人类竟然会发明出如此逼真的场景,就连大脑也无法分辨出真假,它只能凭借记忆和经验来运作,而且这个运作模式是永远无法关闭的。

你瞧,人类自以为能掌握这个、掌控那个,但事实上, 人类连自己的大脑都掌控不了,非但掌控不了自己的大脑,还常常被大脑的错觉所支配。

在大脑的运作过程中,真正决定人的行动的,是大脑边缘层和脑干,西田文郎在《错觉的法则》一书中,将其称为本能反射区。本能反射区是即时反应的,因为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真正决定人类行动的正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射区。

 

  人 在VR游戏中产生恐惧和害怕等感觉,正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射区在起作用。

而还有一个原因,恐高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由于视觉信息缺失所致,由于我们平时看东西都是水平方向,并且我们眼睛会自动找到参照物。但是当我们站在高处的时候,视线就会与平常不同,因此视觉信息就会有所缺失失去平衡,引起大脑的不适和眩晕感。

对距离判断的偏差越大,恐高感就越强烈。对高处的恐惧是人的本能反应。这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当遇到危险时,人类的情绪脑杏仁核的活动就会非常活跃,它会产生紧张焦虑感,让人意识到危险来临,提醒人要小心了。

但过高的警觉性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没有好处,这样会使我们因为并不真实存在的危险而出现身体紧张、心跳、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浪费不必要的能量。

然而,当他闭上眼睛,让自己深呼吸,慢慢放松并恢复理智时,理性就会使他知道自己只是在平地上,只是大脑产生了错觉发出了警告,其实一点危险性都不存在,于是他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其实在生活中,那些我们“自以为正确”的事,99%都来自于错觉。

我回想起小时候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面,有很多人都敢跳下去,但我就是不敢,我觉得特别高,然而当我鼓足勇气跳下去之后,发现那个台阶和我的身高差不多,并没有站在上面看上去那么高。

这就是其中一个错觉——在垂直方向上,人眼会高估实际的高度

认知和神经科学教授Jeanine Stefanucci认为:恐高和人的生理基础有关。在空间的垂直方向上,人们会“高估”实际距离,这里“高估”的误差值还不小,有时候人们高估的高度甚至比实际高度的两倍还要高。而和垂直方向比较起来,人们在水平方向上对距离的估计值和实际值偏差不大,给人一种“我的估计很准确”的错觉,从而使自己对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估计也深信不疑。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那请你现在拿出两根一样长的牙签摆成一个“T”型,你会发现竖着的那根牙签比横着摆放的那根长,你也可以再将他们调换位置,结果还是一样,这就是错觉。

类似的错觉还有很多,例如下图: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就在《快思慢想》一书中系统地讲解过大脑是如何被欺骗的。

大脑不仅会透过视觉欺骗我们,还会透过我们的其它感官——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欺骗我们。

如果我们很喜欢喝杏仁露,那么单凭闻到杏仁味,我们千万不要笃定那就一定是杏仁露,因为高浓度的氰化钾也是杏仁味的,而它却是剧毒

再举一个大脑透过视觉、听觉与触觉一起欺骗我们的例子,这也是我们曾体验过的一个VR游戏——暮光之城:午夜追逐。

骑上摩托车,戴上VR设备,故事中的狼人男主便会带领大家一起在月圆之夜的森林中,开启一段惊险刺激的吸血鬼追逐之旅。当谷仓门开启的那一刻,机车便以180/h的时速冲出谷仓,同一时间视觉上的冲击、体感上的机车的震动以及风速、还有音效让人即刻“真实的”感受到自己正在危机四伏的森林中狂飙,那一刻的确会觉得非常刺激。

但在游戏中途,我会闭上眼睛,告诉自己这不过就是在一个机械设置好的机车上原地摇晃,再想想周围的人在不停晃动的机车上惊慌失措的样子,突然觉得好好笑。

从VR游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何尝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被大脑欺骗的假象?我们以为我们眼见为实的一切,常常只不过是一个假象,而我们却信以为真。

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身体和头脑渐渐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开始”觉知“,才能看见”真相“。

人们如果没有觉察到自己正处于错觉之中,是没办法将错觉导向正面的。人们如果不理解自己,不去觉察自己所陷入的错觉,就会陷入虚妄的“着相”,最终走向失控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