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教育的目的》第二章  教育的节奏

(2014-10-27 13:50:39)
标签:

教育

节奏

分类: 阅读

第二章  教育的节奏

2014-10-25

早晨起来,泡上一壶茶,就开始阅读已经耽搁了一周的怀特海,今天我想阅读完第二章《教育的节奏》。

节奏这种说法让我很好奇。原以为只有音乐节奏、动感节奏什么的,但现在谈教育的节奏,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节奏?

在我有限的知识面中,我其实会很自然地把杜威与怀特海联系在一起。杜威1859年出生,1952年去世,怀特海1861年出生,1947年去世。两人完全是同时代的,并且后来怀特海从英国来到美国哈佛,一直在美国生活了23年,我觉得两人应当会有交集。

2014-10-26

昨天没有完成第二章的阅读心得,心里沉甸甸的。任务趋动型的人其实常常就是这样的。今天把第二章又来回读了一遍。

怀特海所说的节奏,我认为其实就是“原则”或“规律”的意思。他在演讲中开篇就说到,这里所谓教育的节奏,只不过“是为每一个有教育经验的人所熟悉、并在实际中要用的原则”。他并没有什么崇论宏议,而更像是一位六十多岁仍不失谦逊的老人,以自己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针对一个孩子在十六七岁以前,按照怎样的次序学什么课程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与思考。大家都知道,一个孩子在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课程与不同的学习方式。但这个原则具体如何在实践当中去贯彻如何操作,却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在他看来,正是当前(指1929年前的英国及美国的教育体系)不尽合适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使得大多数孩子在学校教育所获得的成就,远不如在智力发展的第一个循环周期中的表现更令人满意,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度过了人生智力发展的婴幼儿阶段,成功地获得了口语表达与阅读等语言能力之后,进入的却是一个填鸭式的无节奏的教育体制。他批评初级普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科目多而无序的表现。

怀特海把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创意地划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并大致地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当学什么课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浪漫阶段应当是孩子从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是要学习语言,学会利用母语,提高书写、拼写和计算等能力。在11岁开始,逐渐转入精确性的知识学习,一直持续到15岁,比如利用语言来丰富自己,能利用语言来阅读理解一些作家的作品等。他支持在这个阶段多学,比如同时学习英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他自己就是从十岁开始学习拉丁语的,12岁开始学希腊文,坚持每天都要翻译几页拉丁文和希腊文作家的作品,一直学到快20岁进剑桥大学的时候。我不知道这几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去百度发现,有人说:拉丁语与英语的关系,就跟文言文与中文的关系一样。英语的26个字母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希腊字母。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掀起了一场学习希腊、罗马古典著作的运动,很多翻译家们都将拉丁和希腊语著作译成英文,同时也将很多拉丁语带入了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被认为是代表西方世界伟大文学遗产的语言。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怀特海的语言学习,已经专注地进入到了文学的层面。他并不主张开设一些半文学性质的科目,如历史,认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融入了历史知识。

当然,与此同时,科学的浪漫也在发展进行之中。在15岁到16岁之间,语言的精确阶段和科学的浪漫阶段进入尾声,并在这一年,要专注地进行科学方面的学习。比如深入了解机械、物理、化学、代数和几何学等学科的重要原理。至此,理科学生有了文学教育的底子,文科学生也有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阅读怀特海的这个课程观,我感觉就好象是一棵树一样,刚开始是专注于语言这一个主干,慢慢地长大,生出枝条,再逐渐增加,直至最后枝繁叶茂。联系到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十五六岁,正是初中毕业到高一的年龄,不设置太多科目主学语言的观念,的确令人深思。看看当今的初三学生,很多地方的中考的科目是:语数外政史地生物化体信,划分详细、不分主次、科科都重要的结果,使得广大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当然没有办法不成为一个个考试的机器、科目的奴隶。原来的学生用的是小书名,后来变成十几斤重的大书包,再后来就变成大的旅行包,出门上学,像是去旅行一样。而现在,干脆是一个大储物箱装书本资料了。减负减负,科目不减少不整合,负担如何不沉重?学生如何做到专注而有深度?如此教育环境之下,失去节奏的结果必然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失败。怀特海教授告诫说:“我们的教育质量必须要适应学生智力发展节奏的相应阶段。课程设置的问题不仅仅是一系列科目,所有的科目本质上都应该在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开始。真正的重要的顺序是教育过程中应该认定的性质的顺序。”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一哄而上地设置各种各样的科目的结果,其实就是不讲顺序没有节奏的表现。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改革,当前各地的教育改革都把焦点放置在高效上面,结果,各种各样短效短命的、五花八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一个如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个个跟跑龙套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昙花一现。让老师面对着一个班几十上百个孩子去追求高效,让学校面对着唯考分论英雄的现实要高效,让孩子面对着从出生就奔着高考而倒计时的环境要高效,这是多么大的滑稽与讽刺呀。

为什么不把这有限的精力放在整合科目上面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