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一起去看“诺贝尔奖”这场好戏!

(2017-10-15 23:33:07)
标签:

诺贝尔

门罗

石黑一雄

村上春树

105日,在西安回嘉兴的高铁上,隔壁座的女孩刷着手机突然笑出声来,然后把手机页面举到我面前:“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物理学家,奖励他们帮助生物学家发展了冷冻电镜技术……”刚考上大学的她说:“果然是物化生不分家,不过看起来,物理学家赢了!”

随后,蒋方舟发了一条微博:“这两年诺贝尔文学奖充分说明: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毫无准备的人……”如果这一条微博还不足以让你忍俊不禁的话,再看看日本的一条新闻:粉丝们认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定会颁发给村上春树,于是特意组织了一场作品阅读会兼庆祝会,就等着喜讯传来。微信上于是又多了一幅漫画:“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亚洲,他的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深,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他是个日本人……”与石黑一雄并肩站立的村上春树被石黑一雄的巴掌遮住了脸。

段子远不止这些。“连诺贝尔奖都提示你别熬夜了,你还不听嘛……”这样温柔撒娇式友情提醒;“理查德•亨德森的太太是上海人,他本人则是一位非常绅士的科学家,尽管已是70多岁的老人,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科研工作,甚至熬夜做实验。”这样“积极套磁”式的深挖关系和细节;“顺应时序和地球运行同步这种生物钟现象,咱们的黄帝老爷子不是老早就说过了吗?——哦,对,那个时候还没有诺贝尔奖……”这样自问自答式的爱国探究……不一而足。

每年的诺尔贝奖似乎都会流传一些段子或故事,尤其是随着莫言和屠呦呦的获奖,让我们这样的普罗大众逐渐觉得诺贝尔奖原来并不遥远。还记得2015年屠呦呦获奖时,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段话:“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同行……”据说出自屠呦呦在领奖时的演讲,后来又被否认。

和往年有关诺贝尔奖的消息和段子比起来,今年的显得更嬉皮了。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我这个外行来看,诺贝尔奖近年来变得“花边”了,亲切了,比如去年的是民谣歌手得奖,今年的化学奖抢足风头,还有被全世界书友同情的千年陪跑员村上春树……从前我们听说诺尔贝奖,不说要沐浴焚香的程序,至少也是谨言肃行洗耳恭听的姿态。如今,由微博和微信搭建起一层一层的台阶,诺贝尔奖这个仙界女神正一步步走下台阶,让更多人看清楚她的笑脸。挺好的,既亲民,又不乏娱乐精神,在通俗易懂中让大家喜闻乐见,既保持了阳春白雪的神秘高贵,又接轨了下里巴人的活力和地气。

据说100多年前诺贝尔是因为自己发明了炸药心怀愧疚才成立这个奖的,那么到如今全世界人民都像谈论自己未出嫁的小公主那样的调侃这个奖的时候,他当初的心愿大概算是实现了吧!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也成为国民们斤斤计较又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我说,部分归因还应该在诺贝尔身上。据说他因为心爱的女友后来嫁给了一位数学家,所以在诺贝尔奖中特意不设数学奖——啊,如果设立了数学奖,那中国的优势会不会很明显?

如果说诺贝尔奖是一年一度的一场大戏,以前似乎专属于特定领域的人们在精品剧场内观看,到如今已经走出大殿,每个人都可以走近去观摩。要说谁是赢家?获奖者当然是赢家。但我觉得从文学和卖书的角度看,真正的赢家应该是村上春树吧!毕竟得奖的作者也就红那么一年,第二年马上被新的获奖者掩盖——请问你还记得门罗吗?今年会去买门罗的书吗?但是“千年老二”的村上春树每年都可以成为瞩目的焦点。言情片里获得更多女观众心疼的,往往不是抱得美人归的男一,而是那个无怨无悔默默守候的男二。

如果蒋方舟的调侃“机会都是留给毫无准备的人”属于黑鸡汤的话,那么不妨再给这句话加个后缀——“更是留给拥有实力的人”,石黑一雄之前已经有多部实力作品,甚至作品被拍成电影后还获得奥斯卡奖就知道他的获奖也是实至名归了。

我们这样不停刷微博和微信而很少看书和思考的看客,很清楚自己既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实力,好在我们有好戏可看。在科技和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这部年度大戏正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励志。或许,这样看着看着,也会看到我们的孩子,走上那个领奖台!


——见2017年10月10日嘉兴日报烟雨楼版面性情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