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多读点书吧
(2017-09-20 23:38:56)
从今年3月开始忙工作,到忙生活,一直到教师节出了特刊,才算告一个段落。于是近乎贪婪地读了一点书,也不算规矩和用心,就是随手翻阅,不忙的话就整块吞,忙的话就是睡觉前翻一些。
陆续读了莫言的《丰乳肥臀》和“红高粱系列”,沈书枝的《燕子最后去了哪里》,毕飞宇的《小说课》、《写满文字的空间》、杨绛的《将饮茶》,接下来准备读《小约翰》。但发现自己犯了个错。当初是在杂志上看到顾城写的《小约翰》里的一句话,而去下单买这本书,结果买的是鲁迅的译本。鲁迅的中文读起来爽利,又睿智又俏皮,但是翻译……好像还是隔了一层,就是没有把小约翰的那种童年里近乎透明又充满人生哲思的味道翻译出来,而是很硬……也难为鲁迅了,毕竟小约翰的作者是荷兰人,他翻译这样大概也已经很深厚了,怪我要求高又懒惰。
日子好像每天都很好过,早上7点多能起来就不错了,然后去单位埋头工作,傍晚回家,稍微休息一下,就吃晚饭了,然后练一下哑铃看一会电视,就半夜了,书可以看一点,阅读笔记却写得艰难了。但阅读的用处还是很明显的。以前写日报的专栏,因为忙于中高考采访和学校洽谈以及孩子的高考,几乎很少看书,专栏文章都要熬到下半夜还是写不顺溜。这次读了一些书,也没见怎么用心,写日报专栏的时候就是非常顺手,不到9点就写好了,而且从今天读者的反应来看,还很被认可。
所以,说到底,还是要多读书,不管是不是功利,先去读了再说。不读电子版,只读纸质版。是因为可以握在手里沉思和回味,遥想和思考,这个消化的过程很重要,否则在电子产品上的阅读,就是手指一划,只留下一阵恍惚。也许你根本记不住莫言在写给他母亲的那本小说里的那种精心设计——故意把作为线索人物的自己写得非常无能懦弱,因为他要突出的,其实是山东乡下的那些苦难又个性鲜明的女性,对于男人的形象,他只比较用心地写了司马家族,其他的几乎都是一笔带过,虽然一笔带过的形象也非常鲜明,但他想突出和歌颂女性的忍耐和坚强的中心意思还是很明显的。
读杨绛,看她云淡风轻地说起特殊年代的挨批,几乎可以看到她讥诮的嘴角,还是很喜欢的。以前对她了解不多,觉得她过于清高,说话冷静得几乎刻薄。现在读了,觉得这样的冷静也很好,是朴素温暖的家常话,不缠绵,但贴心,没有隐瞒或矫情,只是梳理生活和经历留给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她在英国谚语说人世间是一个蛇的陷阱,但人可以做陷阱之上的飞鸟。
对呀,可以做飞鸟啊!没有翅膀,但思想是自由的啊!想象力不够了,但书上的哲人和先人们会和你说啊!所以,要多读书,读了,需要的时候,会非常自然而饱满地流出来。生活,说到底,不会亏待勤奋努力的人。
刚开始读沈书枝的《燕子最后去了哪里》,觉得很平淡,只是一种童年时依稀的温馨的印象。等到读完,尤其是读完后记,才明白,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呀,乡间的小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而逐渐消失,乡间的记忆也很快会消失,她回顾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帮助大家记住童年,记住最近20多年乡村是如何被城市改变的。
这样的改变,也很好,因为你若真有心要去坚守,还是有可以坚守的地方的。生活,同样不会亏待有心人。
那么,就继续去好好读点书吧——虽然,《小约翰》被鲁迅译得很硬,但自己买的书,含泪也要读完,最多到时再另外买个版本对照着读一遍。
嗯嗯,等我读完了,再来回答之前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外国的书名,很喜欢“小某某”的格式,除了小约翰,还有小王子。还有一种格式是“某某和某某”,这个反正奥斯汀和托尔斯坦用得最溜了。——那么,为什么书名叫作“小约翰”呢?
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