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在话语权的争夺中,成了弱势群体……
葡萄姐姐
爱思考的蒋方舟日前写了篇文章,叫做《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虽然在我们70后眼中,1989年出生的她绝对是百分百的年轻人,但遗憾的是,在央视的某个节目中,她被作为80后的代表和其他此前年代出生的专家学者一起,作为“中老年”代表坐在观众席中。正是这身份的微妙转变,让她悚然发现一个可怕的现象:14年前,央视的这个节目中对当时看起来叛逆的韩寒极尽批评;而14年后,无论台上的90后们说什么,台下的“中老年”代表们都会对台上的年轻人进行“丧心病狂地赞美”——“每个人都生怕溢美之词被他人抢去,因而抱着话筒无休止地进行排比句造句:‘青春是一颗种子/一朵花/一棵树/一根蜡烛……’最后声嘶力竭地以诸如‘青春无敌!做你自己!正能量!耶!’作为结束,非常累。”她因此感叹:中年人在话语权的争夺中,成了弱势群体。
读完她这篇文章,中年的我也如她当时在台下的发现一样,悚然而惊。继而开始思考中年人为什么会成为话语权中的弱势群体。以我粗陋的浅见,这个和微信的过火很有关系。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多数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中年人,其中也有一些是这些年来采访的高考状元和优秀学子。如果不是读了蒋方舟的这篇文章,我还没去发现和总结,今天再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朋友圈消息发得最勤快的,都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中年人,而上述那些年轻人发得很少,十天半月才会偶然发一条。这些年轻人发出来的消息和我们中年人发出来的消息完全是两种风格。年轻人发的消息往往用词俏皮可爱,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比如说说功课紧眼看要赶不上食堂吃饭啦,说说自己某位老师的特色作业啦,感慨自己回不到童年啦……每次看到这些消息,我都会在心里给他们点个赞:这样的状态说明他们都在投入地学习和生活着,我的意思是“微信不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微信只是他们偶尔想起来的一个小院,偶尔有空来走一遭,浇个花扫个地就又出去干正事了。
我的中年人朋友在朋友圈发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呢?请我的朋友们原谅我的直率和鲁莽——正因为读着这样的朋友圈,所以我和微信渐行渐远。撇开那些把朋友圈当作网上微型商场的和要求朋友们点赞然后去争抢某某优惠券的不算,中年人的朋友圈中较多的一类是:男人喝酒,女人赏花,这还算是好的,毕竟朋友之间也需要分享各自的生活情趣和动态;一类是真假难分的各种耸人新闻,往往还有一个更耸人的标题——《不看这个你就错过了……》、《某某(大人物)看了以后改变了看法》……可能因为职业原因,对于这样耸人的标题和新闻,往往不太相信,时间那么珍贵,何必把时间浪费在假新闻上?还有最多的一类就是养生和鸡汤类,那些养生诀窍究竟是否权威有用?那些鸡汤则既谈不上可亲更谈不上可信。
客观地说,微信是个好东西,部门可以用微信开会,可以互发留言“气死”移动公司,对于一些行业来说,也有凝聚人气经营情感之用——我在你所有的朋友圈信息下为你点赞,你总会记得我的存在吧!百无聊赖的时候点开看看朋友们的最新消息,既免去了聚会的时间也传递了朋友的问候。但是,人到中年的你,有没有发现,就在发微信朋友圈、读微信朋友圈和为朋友圈点赞的年年岁岁中,你的时间已经被微信偷走了?
时间都去哪儿啦?这个天问终于有了答案!而我也在这个时候找到了中年人遗失话语权的原因所在。因为读多了微信朋友圈而没有时间去读书,去思考,不愿尝试和创造新鲜生动的语言,以致于要赞美和鼓励年轻人时只能反复使用“青春无敌!做你自己!正能量!耶!”等被年轻人鄙视的老土语言。为什么那么多中年人热衷朋友圈?我想其中会有一些人只想努力靠近年轻人,然后简单复制一些年轻人新创造出来的语言和段子,有没有弄清段子含义和新流行语的出典没关系,至少要赶紧“发”出来,以表明自己跟上了时尚——结果,蒋方舟一针见血地说: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
——刊于2015年3月31日嘉兴日报“烟雨楼”版性情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