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
——范蠡湖,一湖传说说到今
记得我刚识字的时候,少儿图书还没有如今这么丰富,我读得最多的是民间故事,而印象最深的是美女西施的传说。故事书上说,西施在河边浣纱,脸上不施粉黛,却眉目如画,黑发如瀑。书上还说,她其实不叫西施,她叫施夷光,据说是因为出生时屋子里被一种夜明珠一样的光彩所笼罩。之所以被叫做西施,是因为村子的东面有个丑女也姓施,这个丑女很好学,比如一看西施因为浣纱太累捧住心口皱着眉时的样子尤其妩媚动人,她好好的心不痛腰不酸也搞了个山寨版的捧心,于是中国的成语词典里多了一个叫做“东施效颦”的千古经典。
当然,这些都是西施成名前的小故事,基本和嘉兴无关。和嘉兴有关的,是她成名后的传说。她被范蠡选中,请来众多家庭教师全方位恶补打造,3年时间终于完成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的华丽转身。她在嘉兴市区的月波楼上练习舞蹈,学习化妆,在望吴门那里和父老乡亲依依惜别……聪明的范大夫果然没有看错人,这位自己一手培养的高级美女间谍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然后,她乘乱安全地回到了嘉兴,回到了范大夫的怀抱。另外一种看起来更靠谱的传说是,越国胜利的那一天,西施被勾践的夫人装在一个皮囊里沉没在湖底。这个结局很多人不愿相信,因为传说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反正是传说,何妨选择那些喜气洋洋花好月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故事呢?
人们希望这位为了救国作出巨大牺牲的美女能永远幸福快乐,于是,根据善良的人们所设想的,西施在嘉兴的范蠡湖边有了自己的梳妆台,终日和爱人——范大夫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宋人张尧同有诗云: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据说,在晨光熹微或月白风清之时,坐在台边向下凝视,还可看到西施色彩斑斓的裙裾,正随着湖水轻盈地翻飞。也许你对他们的夫妻生活并不怎么感兴趣,但是你一定会对当年范蠡湖里出产的一种水产品感兴趣——不是螃蟹,不是龙虾,是五颜六色的螺蛳!据说,这是因为范蠡湖里的螺蛳们天天看着美人对镜梳妆,为了“一亲芳泽”,螺蛳们每天都抢美人梳妆后倒出来的胭脂水喝,喝着喝着,不小心也变美了。嘉兴旧志记载:湖“产异螺,阴雨辄纾五彩”。嘉兴一中的学生文学社名字就叫“五彩螺”。
据传,旧时范蠡湖水域广阔,明代曾有记载:南湖古代曾是范蠡湖一部分,唐代筑城,湖一角围入城中,遂以范蠡湖独称。明万历《秀水县志》里说:湖周围数百丈,水清见底,以湖水缫丝,丝质白。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嘉兴开河,范蠡湖下曾掘出船一艘,一半在城墙内,一半在城墙外。到清末,湖面已小,面积大约为二十亩。如今,范蠡湖长约100米,宽15米,占地5351平方米。和嘉兴其他的湖相比,范蠡湖显得很袖珍,但是正是这片小小的湖泊却装满了岁月的传说,而传说的主角,永远是范蠡和西施。
桐乡濮院镇有座语儿桥,传说是西施在赴吴途中为范蠡生了个孩子,到了这座桥的地方时,孩子已经能开口说话了。美味的槜李在表皮上有一道凹痕,传说是西施行路时生病发烧,附近村民送槜李过来时她轻轻地用手指掐开表皮而留下的,这道掐痕也因此被叫做“美人掐”……“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尽管这位有着“沉鱼”之貌的美女最初并非嘉兴“出产”,但是她学艺在嘉兴,和范大夫的恋爱也在嘉兴境内,打败吴国后又葬在嘉兴,她的后半生已经打上深刻的嘉兴烙印。清代诗人朱彝尊曾为此写下不无惆怅的诗句: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
如果西施没有碰到范蠡,或者因为笨而始终没有学会曼妙的歌舞,又或者是像那个王佳芝一样,因为吴王对她太好而中途心动倒戈了,那么历史又会怎样?嘉兴又会怎样?至少嘉兴的范蠡湖和槜李不会这么闻名了吧!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施的确值得歌颂和纪念,而范蠡湖的传说也将一直传说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